清代戲曲家李漁認為“世道遷移,人心非舊,當日有當日之情態,今日有今日之情態”,主張戲曲創作者搬演舊劇時應該“易以新詞,透入世情三昧”,以便讓觀眾“雖觀舊劇,如閱新篇”。
在我國傳統戲曲名篇中,愛情題材不僅在數量上占有相當比重,且流布廣泛、影響深遠。它們或來源于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和鄉野趣聞,或由文人搜求改寫自歷史典故、筆記軼聞,以中國傳統的文學藝術和美學精神為滋養,涵容著豐富的地域風情、道德觀念和民俗信仰,反映著中國社會生活特有的世俗與浪漫。以愛情題材戲曲劇目的重排為觀察對象,可以提煉借鑒其中方法,探索戲曲名篇搬演如何拉近傳統與現代的距離,獲得新觀眾,產生當代新的戲曲經典。
2004年,由白先勇主持打造的昆曲作品青春版《牡丹亭》橫空出世,二十年經演不衰,被認為是推動昆曲復興發展的“里程碑之作”。近幾年來,曾小敏、文汝清主演的《白蛇傳·情》火爆“出圈”,為“粵劇熱”再掀高潮。青春版《牡丹亭》、《白蛇傳·情》等劇目的成功告訴我們,戲曲名篇要在當代舞臺煥發活力,應該注重傳其“情”、新其“意”、美其“形”。
首先,在復排、搬演傳統戲曲名篇時,應以“傳情”為主旨,把“情”作為主線統攝人物鋪展情節,對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具有古典氣韻的中式情感表達進行深度挖掘。
《雷峰塔》(《白蛇傳》)《梁山伯祝英臺》《牡丹亭》《西廂記》《天仙配》等大多數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戲曲劇目,之所以歷經歲月流轉、觀念更移,依舊能夠吸引觀眾圍攏戲臺、走進劇場,皆是因為蘊涵其中的關于“情”的塑造和體悟:白娘子和許仙斷橋相逢、仙山盜草,梁山伯祝英臺三載同窗、十八相送,牛郎織女喜結良緣、生兒育女,折射著民眾對真摯愛情和美好生活的肯定和向往;崔鶯鶯長亭送別、張生草橋驚夢,杜麗娘游園驚夢、尋夢鬧殤是對古往今來無數癡男怨女“求不得”“愛別離”的感傷浩嘆;而水漫金山、化蝶雙飛、鵲橋相會、奉旨成婚則寄托著大眾對堅貞愛情的歌頌和祝福。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類對情感的想象和吟詠是亙古如一的,把握這一點,就把握住了戲曲名篇在舞臺上的“活力密碼”。
青春版《牡丹亭》將原著濃縮為“夢中情”“人鬼情”“人間情”三本,“以最美的形式表現中國人最深的感情”;粵劇《白蛇傳·情》將場次凝練為“鐘情”“驚情”“求情”“傷情”“續情”和尾聲“未了情”六個段落,傳遞出“唯愿人間真情永存,真情永傳”的祈愿。同樣為廣東粵劇院出品的《梁祝·情話》,也是從劇名就開宗明義,點出“傳情”意旨,并以字幕投屏的形式給每一場次標注上“長亭草青,陌上少年行”“書館夕明,燈下雙照影”“長亭話別,我心許君心”等既具古雅意韻又提綱挈領的詞句,讓觀眾心無旁騖沉浸于梁祝愛情的纏綿悱惻,感受戲曲傳情的藝術魅力。這些都是以情敘事、以情動人,從而贏得觀眾強烈反響的成功典范。
新其“意”,就是要給古典故事注入時代精神內涵和文化質感,使之更加契合當代價值理念,讓觀眾產生基于理解基礎之上的情感共鳴。
清代戲曲家李漁認為“世道遷移,人心非舊,當日有當日之情態,今日有今日之情態”,主張戲曲創作者搬演舊劇時應該“易以新詞,透入世情三昧”,以便讓觀眾“雖觀舊劇,如閱新篇”。時代背景、文化語境,乃至風俗理念、年齡閱歷,都會影響人們對古老故事的理解和詮釋。白娘子由可怖“蛇妖”逐漸嬗變成為堅貞癡情的美麗“蛇仙”,“梁祝”故事在“男裝求學、同窗三年、婚姻受阻、化蝶成仙”的大體框架中生發出或俗或雅的諸多版本,這都是在演出過程中根據不同受眾群體和演出環境,因地制宜對劇情內容和演出形式做出修改調整的具體體現。將古老的愛情傳奇搬上舞臺,自然也應該加入當下的“世情三昧”。《白蛇傳·情》中鶴童將仙草贈予白娘子并相信“師尊回來,定以救人為重”,小和尚仁心有感于“人若無情不如妖,只要有情妖亦人”從而放走許仙,白娘子為許仙的薄幸傷心至極,依舊理解“那許仙只是一介凡人,他心生恐懼,也是人之常情”等細節設置;以及淡化傳統戲曲中法海的剛愎無情,將法海“收妖”改為白娘子自愿走進雷峰塔等情節修改,雖然存在爭議,卻也因為既凸顯了中國傳統社會特有的“人情美”,又契合了當代多元共生、寬容理解的文化語境,被青年觀眾接受認同并津津樂道。
美其“形”,是指在繼承保留戲曲劇種基本范式和美學特質的基礎上,運用現代舞臺理念和技術手段,豐富舞臺視聽元素,提升戲曲傳播美感效應。
在藝術產品空前豐富、受眾審美水平和審美期待不斷提高的當今時代,傳統戲曲一桌二椅、單純依靠聲腔曲辭和身段動作傳情達意的表演方式,已不能對觀眾形成足夠吸引力。各劇種各院團的戲曲工作者自覺探索演出新樣態,取得的成績也有目共睹:比如繼《牡丹亭》之后,《白蛇傳》《天仙配》《桃花扇》《拜月亭》等經典愛情劇目紛紛推出的各自的“青春版”“文旅版”,收獲觀眾好評;國家大劇院最新推出京劇《白蛇傳》,利用旋轉式舞臺和多媒體技術,擴大舞臺空間的敘事功能和審美功能,以江南四季風光流轉呼應白許二人的離合悲歡,將屏幕上的驚濤駭浪與場上的長綢舞、打出手等舞臺技藝完美銜接,營造出“水漫金山”的驚心動魄;陳麗君、李云霄主演的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青春版),通過舞臺置景和演員服飾色調,構建出如詩如夢的意境空間,從視覺上將觀眾帶入幾百年前那段凄美愛情發生地……
需要指出的是,戲曲名篇的創新表達不能僅停留在舞臺設計層面,還要從敘事視角、劇情結構、呈現手法等各方面著眼,尋求中華傳統美學與當代審美旨趣圓融自洽的貼合方式。
尊重經典并不等于泥古不化,追求創新也不是毫無原則地顛覆篡改,美化演出形態更要警惕過分華麗包裝或者濫用科技。只有在牢牢把握戲曲本體藝術美和劇情本身感染力的基礎上,守正創新,去蕪存菁,戲曲名篇才能保持永恒活力。
作者:孟梅(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副教授)
《光明日報》(2024年11月06日 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