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以和為貴
發布日期:2024-06-18  來源:法治日報

□ 姬黎明

據《荀子·宥坐》記載:孔子做魯國司寇時,一對父子打起了官司。孔子將兒子拘押,采用“拖延戰術”,三個月遲遲不裁決。后來父親主動請求撤訴,孔子也就釋放了他的兒子。當時魯國的執政季孫氏對此不滿,認為孔子主張以孝治國,但卻赦免了不孝子。孔子解釋說:治理國家應以教化為主,百姓不孝是教化不夠的緣故,為政者不能行教化而一味用刑,這與殺無辜之人又有什么不一樣呢?孔子息父子訟的故事被后世所推崇,并發揚光大,歷代化干戈為玉帛的司法案例不勝枚舉、串珠成線。據清代《陸稼書判牘》記載:康熙年間,陸隴其任某地知縣時,有兄弟二人因爭財打起了官司。陸隴其不查誰是誰非,只讓弟弟喚叫“哥哥”,哥哥喚叫“弟弟”,互相喚叫不到五十聲時,雙方都淚沾衣襟,自愿息訟。

在《論語·學而》篇中,有子講:“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在《論語·顏淵》篇中,孔子講:“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通過孔子息父子訟和陸隴其審兄弟爭財這兩個故事,聯系《論語》這些論斷,有以下啟迪和思考。

第一,以和為貴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內容,但不能無原則地求“和”。“和”文化在我國源遠流長,歷代開明統治者都把構建和諧秩序作為基本目標。《論語》既強調“和為貴”,又強調“以禮節之”,認為不能為了“和”而“和”,如果不能按照禮法原則去規范,“和為貴”是行不通的。也就是說,要在禮法的軌道上追求和諧秩序。

第二,天下無訟是“和為貴”思想在司法領域的體現,實現“無訟”的基本途徑是教化和調解。孔子所說的“無訟”不是沒有紛爭,也并不限制和排斥訴訟,只是認為明察善斷固然重要,而教化人心、實現“無訟”更重要。孔子提出“富之”“教之”的治本之策,并認為道德教化只要持之以恒,最終是可以戰勝殘暴、消除犯罪的。朱熹在《論語集注》中評說:“聽訟者,治其末,塞其流也。正其本,清其源,則無訟矣。”為了實現“無訟”,中國古代調解制度達到了世所罕見的完備程度,成為中華法制文明的顯著特征。

第三,“無訟”不只是儒家,也是道家和法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在這一點上可謂百家殊途同歸、相得益彰。道家崇尚自然、無為而治、謙和不爭,這與儒家所追求的“無訟”不謀而合。法家明確主張“定分止爭”“以刑去刑”“安危在是非,不在于強弱”,強調運用法律定名分、確權屬、明是非、重刑罰,從而預防和化解紛爭,這和儒家“以禮節之”“以德去刑”“刑期于無刑”主張有異曲同工之妙,也豐富和完善了古代“無訟”思想。

“無訟”思想雖然產生于農耕文明的熟人社會,但其中蘊含的崇尚和諧、注重教化、淳厚風俗、定分止爭等內容具有跨越時空的價值,至今熠熠生輝,為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提供了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文化滋養,提醒我們更加注重抓前端、治未病,推進源頭治理;更加注重法教并舉,在明確權利義務、分清是非曲直的基礎上,把非訴挺在前面,以多元方式最大程度預防和化解矛盾糾紛。

行文至此,筆者不禁想起了“六尺巷”的故事,張英在給家人回信所寫的那首膾炙人口的詩句至今為人津津樂道,“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以此作為結語。


責任編輯:譚則章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