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化性起偽
發布日期:2024-06-03  來源:法治日報


□ 姬黎明

荀子是先秦儒家繼孔子、孟子之后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50歲來到齊國,曾先后三次以宗師的身份擔任稷下學宮的“祭酒”。一天,荀子從秦國考察歸來登臺講道:“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故圣人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制法度。”這顛覆了學子們對儒家的認知,引起課堂一片驚嘆。這里“偽”的含義不是“虛偽”,而是“人為”。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但可以通過后天的教化和禮法制度約束來改造和提升,善是后天努力的結果。這種改變邪惡本性而作出人為努力的過程,就是“化性起偽”。

荀子生活在戰國后期、秦統一六國前夕,各國變法改革成效高下立判,百家爭鳴如火如荼地展開,這使得荀子有條件在總結變法實踐、吸收眾家之長的基礎上,提出更有現實意義的新思想。

一是,在人性問題上,荀子從那個時代物欲橫流、追名逐利的社會現實中得出“性惡”論。這是“化性起偽”的基本依據。荀子認為,人很難通過自我修煉棄惡從善,需要借助外在的禮法去限制、改造自己的惡性。實踐證明,把人性假設為“惡”比假設為“善”,要理智和可靠得多。荀子的人性論雖然和孟子的相反,但他們都認為人人能夠成為圣人,孟子認為“人皆可以為堯舜”,荀子認為“涂之人可以為禹”。

二是,荀子反對傳統儒家消極的“天命觀”,主張“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這種人定勝天的思想是“化性起偽”的哲學基礎。在那個人類“軸心時代”,荀子以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大氣魄,推動了“人的發現”。馮友蘭先生認為,“表面上看,似乎荀子低估了人,可是實際上恰好相反。”

三是,不同于孔子、孟子主張“王道”,偏重禮義教化,荀子肯定人的物質欲望存在的合理性和正當性,認為解決無窮的欲望和有限的物質之間矛盾,需要“隆禮重法”“王霸雜用”。這是“化性起偽”的基本途徑和方式。“禮法”作為一個雙音節的專有名詞,是荀子首創,是古代“禮樂政刑”治國方式的統稱。荀子強調,“學也者,禮法也。”荀子看到春秋戰國以來“法治”比“禮治”的實踐效果更好,提出“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主張“刑不過罪,爵不逾德”,反對“族誅”等苛刑。

四是,荀子注重人在國家治理實踐中的主體作用,提出了“治人”學說和“民水君舟”論。這是“化性起偽”的邏輯延伸。與孟子的“徒法不能以自行”相近,荀子認為決定國家治亂興亡的是人不是法,“法不能獨立,類不能自行”“有治人,無治法”“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則法雖省,足以遍矣;無君子,則法雖俱,失先后之施,不能應事之變,足以亂矣”。比孟子的“民貴君輕”論進一步發展的是,荀子認為,“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主張臣下以道事君,“從道不從君”。

梁啟超先生認為,“自秦漢以后,政治學術皆出于荀子。”可以說,孟荀之爭,是先秦儒家“同門異戶”之爭,兩者交相生輝。荀子以“性惡”論為基礎的“化性起偽”思想為封建社會提供了治理方略,對中華法制文明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至今仍然具有現實借鑒意義。


責任編輯:譚則章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