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禮記》“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新解
發布日期:2024-03-25  來源:法治日報

□ 郝鐵川 (河南大學法學院教授)

《禮記·曲禮上》曰:“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多年來,學術界對“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含義爭論頗多,對此筆者想發表一點自己的淺見。

第一,關于“禮不下庶人”。根據筆者對先秦古籍的研究,認為“禮不下庶人”的含義是:先秦的禮分為禮制、禮儀和禮論三部分,禮制是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禮儀是服務禮制的禮節儀式,禮論是關于禮的起源、意義等理論(亦可視為關于禮的道德規范)!岸Y不下庶人”的含義是禮儀不適用于庶人,但禮制和禮論則是適用于庶人的。

我們首先要清楚禮有禮制和禮儀之分!蹲髠鳌ふ压迥辍酚涊d,“晉侯謂女叔齊曰:‘魯侯不亦善于禮乎?’對曰:‘魯侯焉知禮!’公曰:‘何為?自郊勞至于贈賄,禮無違者,何故不知?’對曰:‘是儀也,不可謂禮。禮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今政令在家,不能取也。有子家羈,弗能用也。奸大國之盟,陵虐小國。利人之難,不知其私。公室四分,民食于他。思莫在公,不圖其終。為國君,難將及身,不恤其所。禮之本末,將于此乎在,而屑屑焉習儀以亟。言善于禮,不亦遠乎?’君子謂:‘叔侯于是乎知禮。’”意思是,魯昭公到晉國,從郊外慰勞一直到贈送財貨,從沒有失禮。晉平公對女叔齊說:“魯侯不也是很懂禮嗎?”女叔齊回答說:“魯侯哪里懂得禮!”晉平公說:“為什么?從郊外慰勞一直到贈送財貨,沒有違背禮節,為什么不懂得?”女叔齊回答說:“這是儀式,不能說是禮。禮,是用來保有國家、推行政令,不失去百姓的,F在政令在于私家,不能拿回來。有子家羈,不能任用。觸犯大國的盟約,欺侮虐待小國。利用別人的危難,卻不知道自己也有危難。公室的軍隊一分為四,百姓靠三家大夫生活。民心不在國君,國君不考慮后果。作為一個國君,危難將要到他身上,卻不去憂慮他的地位。禮的根本和枝節在于此,他卻瑣瑣屑屑地急于學習儀式。說他懂得禮,不也是距離太遠了嗎?”君子認為:“女叔齊在這里是懂得禮的。”這段記載表明,先秦之禮確有禮制和禮儀之分,女叔齊因為知道這一點,所以《左傳》稱贊說“叔侯于是乎知禮”。

禮制是國家的根本制度,包括分封制度、宗法制度、井田制度、鄉遂制度等,這些制度的實質就是統治者約束被統治者庶人的,怎能不適用于庶人呢?《左傳·隱公十一年》曰:“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薄缎⒔洝V要道章》記載:“安上治民,莫善于禮。”《論語·先進》曰:“子曰:‘先進于禮樂,野人也!薄墩撜Z·為政》曰:“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边@些史料足以表明禮制適用于庶人。這里的禮制也是法律制度,“出禮入刑”,禮具有上層建筑中的意識形態和法律制度雙重屬性,能夠讓人“有恥且格”,當然適用于所有人。《禮記·曲禮上》說:“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如果禮制不適用于庶人,那整個社會何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呢?《禮記·曲禮上》還說:“夫唯禽獸無禮……是故圣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于禽獸!笔穗m然地位低下,但畢竟不是禽獸,怎能不遵守禮制呢?

但禮儀與禮制有所不同,它不適用于庶人。禮儀是通過不同的穿著打扮、所持禮物、行為方式等,展現人們身份的高低。禮儀之所以不適用于庶人,原因有二:一是禮儀是以禮節儀式表現人們的等級差別,庶人就在社會底層,沒有必要再規定禮節儀式,他們只要不僭用貴族們的禮節儀式就行了;二是履行禮儀往往需要擁有玉器、青銅器等那個時代的“奢侈品”,庶人財力有限,沒有能力消費那些“奢侈品”。《禮記·曲禮上》有段話解釋了這個道理:“為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絺。為國君者華之,巾以绤。為大夫累之,士疐之,庶人龁之!币馑际,為天子削瓜,先削去皮,再切成四瓣,攔腰橫切一刀,然后用細葛布蓋上。為國君削瓜,先削去皮,再一分為二,也攔腰橫切一刀,然后用粗葛布蓋上。為大夫削瓜,只要削去皮即可,不蓋任何東西。士人只切掉瓜蒂,再橫切一刀。庶人在切除瓜蒂之后就捧著整個瓜啃吃。庶人吃瓜,哪里顧得上什么細葛布、粗葛布之類,切除瓜蒂之后就吃起來。

第二,關于“刑不上大夫”。筆者認為,這句是不符合史實的!秶Z·魯語》記載“大刑用甲兵”,三國時期的韋昭注曰:“謂臣有大逆,則披甲聚兵而誅之。”《周禮·大宰》記載大宰之職之一,就是“以八柄詔王馭群臣:一曰爵,以馭其貴。二曰祿,以馭其富。三曰予,以馭其幸。四曰置,以馭其行。五曰生,以馭其福。六曰奪,以馭其貧。七曰廢,以馭其罪。八曰誅,以馭其過”,“誅”就是誅殺,怎能說“刑不上大夫”呢?《周禮》所記內史職責,也有“掌王之八枋之法以詔王治”,其中也有誅殺犯罪貴族的規定。

不僅刑上大夫,而且從《左傳》記載來看,就是周天子、諸侯國國君犯了罪,也要受到刑罰。所受刑罰有流放和誅殺兩種,西周時期有國人把厲王流放到彘的事例,毛公鼎銘文載,宣王即位,對其父厲王暴行直言不諱,對國人放逐厲王的行為沒有不滿之意。春秋時期被放逐的有過之君更多!洞呵铩酚涊d此事所用的表述方式是:不言逐而言奔,且多書奔者名。例如,昭公三年,“北燕伯款出奔齊”,杜預注曰:“不書大夫逐之而言奔,罪之也!背肆鞣疟┚,禮制還允許誅殺暴君。國君因為無道而被國人誅弒,《春秋》記錄此事所用的表述方式為書君名而不書弒者名,如成公十八年,“晉弒其君州蒲”,杜預注曰:“不稱臣,君無道。”

因此,西周春秋“刑不上大夫”總體而言是不成立的,這句話只能解釋為:貴族在接受刑罰時,會受到一些特殊照顧。如《周禮》所載,大夫及大夫以上的貴族及其正妻,不必親自出庭受審,也不得在鬧市處死刑,等等。


責任編輯:譚則章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