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法治之道:治法、治人與治心
清代狀元策所反映的法制觀之二
發布日期:2024-02-18  來源:法治網


□ 殷嘯虎

在宋以來的歷代狀元策里,治法、治人與治心是狀元對策探討法治建設時關注度較高的問題,清代狀元策自然也不例外。特別是受到宋明理學尤其是心學的影響,在討論治國之道時,大都贊同“治本于道,道本于心”。具體表現在法治建設方面,在回答策問關于以法治國理政的路徑,尤其是人治與法治的關系時,大都主張治道本于治法,治法必有治人,治人必先治心的邏輯和路徑。

其一,治道本于治法,治法是治道的手段。以法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本方式和路徑,這可以說是清代狀元策的一個共識?滴醵吣辏1688年)狀元沈廷文在對策開篇就說,“臣聞帝王膺圖御宇而綿歷服于無疆也,必有經理天下之治法,以開一代之鴻猷;必有憂勞天下之實政,以垂萬年之至計。何為治法,立綱陳紀,建久安長治之規”,并指出:“顧治法之立,不恃乎法,而恃乎行法之治人;實政之舉,不存乎政,而存乎敷政之實心。”不僅指出了法制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同時也闡述了治法、治人與治心之間的關系。

就國家治理的角度而言,治法、治人與治心三者中,治法無疑是最重要的?滴跞辏1697年)狀元李蟠在對策中就說:“帝王之治天下也……必立天下之大法,貴賤皆滌慮洗心,被圣人之化,而察吏安民之效必隆!笨滴跷迨哪辏1715年)狀元徐陶璋在對策中進一步指出:“國家久安長治之業,在乎法之盡善,而尤在堅其守法之心!笨滴跷迨吣辏1718年)狀元汪應銓在對策中也說:“法無大小,而行之既久,守而勿失,則無紛更多事之端!倍及阎畏ǚ旁诹藝抑卫淼闹匾恢。

其二,治法必有治人,治人是治法的基礎。無論是殿試的策問題,還是狀元的對策,都多次提到孟子的名言: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要有治法,關鍵在于有治人。順治十二年(1655年)狀元史大成在對策中說,“蓋得治人,則紀綱可振,法度可張”“不得治人,則紀綱愈紛而愈不振,法度愈變而愈不張”?滴跞拍辏1700年)狀元汪繹的對策里對此也有過詳細的闡述:治理國家不僅要“有經久不敝之法”,也要“有明作有為之人”,因為“有其法,故事得其序,而大綱以舉,萬目以張,禮樂刑政,凜然有以定奪臣民之法守;有其人,故官得其宜,而大臣以法,小臣以廉”“上有率作興事之心,而其下乃無怠窳玩愒之弊矣”。因此,“當已安已治之時,而講求夫安民阜物之道者,亦惟以治人行治法而已矣”。

而治人的關鍵,在于執行國家政策和法律的官吏,尤其是朝廷的高官。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殿試策問就明確指出:“善為政者,安民必先察吏。”狀元石韞玉在對策中說:“治官之道,有治人,無治法,而察吏先察大吏始。為大吏者,果能實心任事,潔己率屬,則寮吏寧有玩延庇飾之事乎?”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狀元吳其濬在回答策問提出的“大法小廉,治理所先”問題時說:“安民之道,在乎選吏,而吏有廉吏,有能吏。廉吏淡泊自守,而或短于才,則諸事必不免廢弛;能吏奮發有為,而或失其守,則舉動不免輕浮,故察吏之要,必先責其操守,而即試其材能。”

為了說明治人對治法的重要性,一些狀元在對策里都舉了王安石與王守仁的例子。如道光二年(1822年)狀元戴蘭芬在對策中談到保甲制度時說:“自古詰奸之法,保甲為善。然王守仁行之于明,而民恃以安;王安石行之于宋,而民且為累,則有治人無治法也!

其三,治人必先治心,治心是治人的根本。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殿試策問就提出:“古帝王所以握萬化之原,而端出治之本者,不更有心法在乎?”治人,首先要有以法致治之心。在狀元們看來,以法治理國家不僅要有完備的法制,還要有嚴格依法貫徹執行法律的官員,更要有堅定的實施法律、推進法治的實心與誠心。康熙十二年(1673年)狀元韓菼在對策中說,“帝王欲舉治天下之大法,必先有以倡天下之人心。夫心者,萬事之權輿,至治之根柢也……為政而不本于心,雖欲舉唐虞三代之法施之而無一可”。嘉慶六年(1801年)狀元顧皋在對策中也直言:古代帝王治理天下“莫不本心法以為治法”。這也就是狀元們在對策中多次強調的“治心”。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狀元陳初哲在談到法制建設相關問題時說:“愿法能治其人,而人必自糾其心!钡拦馊辏1850年)狀元陸增祥在對策中也說,“古來治法悉本于心法”,他還援引宋代大儒朱熹的話說:“為治之本,在正心術以立紀綱。紀綱之立,治安之機也!

而治心的關鍵,在于一“誠”字。就以法治理而言,就是要有推行法治的實心與誠心?滴趿辏1721年)狀元鄧鐘岳在對策中說:君主治理國家“所以綱紀乎天下者存乎政,而其所以運量乎天下者存乎心,本心而達之政,而貞千年如一日者存乎誠”。對那些“治人”亦即貫徹執行法律的官員而言,這種實心和誠心具體表現為嚴格依法辦事和執行法律的公正之心。嘉慶二十五年狀元陳繼昌在策問中就說,“惟其操其柄者,一本乎公正之心,以賞善而黜惡,而大吏復體此意,以相懋免,不阿所好,不徇所私”;咸豐十年(1860年)狀元在回答策問提出的“治法心法”問題時,也援引了儒家學者論證“司寇弼教,明于五刑”的“協于中則皆祥刑矣”觀點,闡明“統古今治法心法而一以貫之”的道理。

因此,治法、治人與治心三者的有機結合,是推行治道、實施法治的基本路徑。本文開頭提到的康熙二十七年狀元沈廷文的對策,比較明確地闡述了其中的關系,他認為,“治法必恃有治人,實政必本于實心”,并說:治國理政之道“惟在諸臣洗心滌慮,以皇上之心為心,而不徒循一日之虛名以茍貪祿位,則治法立而實政修”。

(《從清代殿試策問題看法制建設的關注點——清代狀元策所反映的法制觀之一》詳見于《法治日報》2024年1月24日9版)


責任編輯:譚則章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