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貧問苦(國畫) 王銀生 作
上圖和下圖分別為焦裕祿手稿掃描件(部分)。
焦裕祿有兩份珍貴的手稿。一份是《杞縣一區謝砦鄉第一步工作報告》,共14頁,約5600字;另一份是《杞縣一區謝砦鄉地主站隊強化專政情況的報告》,共8頁,4100余字。這兩份手稿均寫于1952年11月,記錄了30歲的焦裕祿在杞縣謝砦鄉(今邢口鎮)開展土改復查等工作的點點滴滴。
一個人曾經走過的每步足跡,都映照著走向遠方的身影。焦裕祿在河南杞縣工作的時間雖然不到一年,但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執行黨的政策、維護群眾利益的事業中,不僅積累了豐富的群眾工作經驗,而且為10年后治理蘭考夯實了基礎。我們通過一頁頁泛黃的紙張,去揭開那段塵封了70年的記憶,探尋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
心里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
“正如有的貧雇農在繳公糧時說,過去一輩子沒吃過飽飯,毛主席給了房子、地,不挨餓了,不吃不喝也得繳好公糧!苯乖5撛趫蟾嬷幸萌罕娝f的這樣一句話,來表達自己內心的高興與自豪。焦裕祿的童年與少年時期充滿苦難,黨培養他走上革命道路。無論在哪里工作,他都時刻想著人民,站在群眾立場思考和處理問題。
1952年元月,焦裕祿參加土改復查工作組來到杞縣,首先在葛崗區大云所鄉和楚寨鄉走訪調查,后來又到了杞縣一區謝砦鄉。手稿內容記錄了焦裕祿當時在杞縣主要做的四件大事:開展民主大檢查,整干整風;廣泛發動群眾,開展土地復查;對地主分類站隊,展開政治攻勢;布置生產,開展冬耕發展副業。這四件事歸根結底都是圍繞落實黨的政策、滿足群眾訴求、改善群眾生活這個目的而開展。焦裕祿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擺事實講道理,使群眾認識到只有堅定不移跟黨走,才能過上好日子。
土地改革旨在摧毀封建剝削制度,關乎基層政權鞏固,焦裕祿在報告中明確記錄了群眾所想所盼:“群眾要求是處理遺留,調整不公,分配機動地,發土地證!彼麑⑷罕娨筮M一步細化,隨即提出工作方案分步驟實施,不但“處理遺留,填寫土地證”,還要“總結生產,評選工作、生產、學習模范,訂生產計劃”,并從深層次解決問題,“各種組織建設,民主選舉鄉長,發土地證”“深入發動群眾大膽批評黨員干部,加強干部團結,密切黨群關系”,從多個角度回應群眾關切。
焦裕祿善于做群眾工作。他深刻認識到,尊重群眾主體地位,才能激發群眾干事熱情。他總結道:“在發動群眾方面必須是通過原有組織、原有干部,通過代表會、各種懇談會,大張旗鼓宣傳政策,把計劃目的方法要求交給群眾,讓群眾掌握,才能很快地把全體農民調動起來!苯乖5搱孕牛灰軌虬l動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就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
“心里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群眾回憶,焦裕祿有一次住進了家境貧困的老長工孟廣法家,當晚,焦裕祿與孟廣法老兩口促膝長談,將鬧翻身求解放的道理說得明明白白。后來,焦裕祿怕凍著老兩口,讓他們先去內間睡覺。到了半夜,老兩口想起焦裕祿只有一條單薄的補丁被子,便揭起自己蓋的棉襖,悄悄地走到外間要給他蓋上。當時焦裕祿還在看土改文件,他推辭道:“您的鋪蓋也不多,可不能凍著您二老,我習慣了,這比我逃荒要飯時披麻包片、在人家房檐下避風雪強多啦。”
焦裕祿把群眾當親人,群眾也把他當親人,并在心中樹立起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焦裕祿的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人民永遠記得他。
做思想政治工作是焦裕祿的“看家本領”
毛澤東曾指出:“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焦裕祿既有極強的政治自覺與忘我干勁,同時還具有用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他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精準把握政策界限。
針對如何做好調查研究,焦裕祿總是吃透實情后再拿出務實管用的方法。在《杞縣一區謝砦鄉地主站隊強化專政情況的報告》中,他寫道:“認真分析研究,分清輕重是非,依靠干群心中有數,才能正確執行區別對待政策。”焦裕祿對干部、群眾以及地主的各種表現記錄得非常詳細。他在報告中對工作完成情況、當時形勢及下一步計劃都作了認真梳理,始終做到胸有成竹。
如今,透過這兩份手稿,可以清晰體會到焦裕祿“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的思路。他以對政策的深刻認識、理解和把握,確保政策落實執行到位。比如,在消滅地主階級斗爭中,他注意辯證分析、綜合施策,不搞一刀切。在工作之初,“我們便根據此情況講形勢政策、類型劃分,講明區別對待,號召地主大膽提意見,認真查評”;在攻堅期,“要開展政治攻勢,反復講政策、指出路、揭陰謀,說明區別對待不能一律打擊”;在處理問題時,“必須先放守法戶過關,安定守法戶,再集中力量打擊嚴重違法分子,迫使半守法(戶)投降,對嚴重違法分子打擊只限本人,不斗全家,對半守法(戶)批評也只限個人”。通過多措并舉,不僅達到了“從政治上分化敵人”的目的,還實現了“農民對分類站隊及區別對待的政策是十分贊同與擁護的”效果。
焦裕祿善于樹立先進典型,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在報告中,他評價民兵中隊長“工作積極,立場堅定,吃苦耐勞,聯系群眾,為全鄉所擁護”;在表揚鄉長時,他還列舉了具體事例,“寺村店代表提出,鄉長下著大雪一天跑幾個莊子,鄉部沒油照明,把自己的小雞賣了買燈油,得到全體代表擁護,被公認為好鄉長”。在制定工作方案時,他將評選工作、生產、學習模范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以此來發動和激勵干部群眾。
焦裕祿很注重歸納總結與提煉經驗。在這兩個報告的最后部分,他都提到了工作體會。比如,要協調聯動,“工作緊密結合,明確分工,共同作好”;要懲教并進,“既要嚴厲批評,又要提出要求希望,使其感到群眾是主人”;要掌控局面、把握節奏,“必須深入發動群眾與分化敵人相結合,分村醞釀背靠背成熟”。這些心得體會為他以后承擔更重大的任務進行了儲備。
做思想政治工作是焦裕祿的“看家本領”。在開展動員會時,他從政治站位切入,“主要說明了什么是民主運動,為什么要搞民主運動,及怎樣搞(步驟政策),依靠什么人來搞”,這樣講下來條理分明,讓大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提高了覺悟。他發現農會會員韓玉明、殘疾青年王錦魁思想消極等苗頭,及時耐心地做說服工作,“玉明,咱都是一樣的窮兄弟,你孤苦伶仃逃荒要飯,我過去也是要飯當長工,如今共產黨、毛主席領導我們鬧翻身分田地,怎能后退呢?”“錦魁呀,萬里長征才走了第一步,以后的路還長,可不能松勁呀。你腿殘怕啥,身殘志不殘!苯涍^多次鼓勵引導,這兩人又重新提起了精氣神。
時刻聽黨話、永遠跟黨走
焦裕祿時刻錘煉黨性,把對黨的絕對忠誠,體現在“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斗爭中。
在《杞縣一區謝砦鄉第一步工作報告》中,焦裕祿寫道:“全鄉有一個黨支部,14個黨員,4個團員……他們是領導農民斗爭敵人的骨干分子,在各種工作中有很大成績,但土改后缺乏教育……有的被敵人的糖彈打傷了,有的將要被打倒,需要教育提高!苯乖5撜J為,有個別同志思想逐漸麻痹,必須開展整黨整干,加強監督。他寫道:“有的村子干部不團結,干群關系不夠密切,農會組織渙散,不互信,農民階級混亂。”這也必須加強思想改造,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他說:“整風的目的是為了洗臉擦黑,改造思想,提高覺悟,放下包袱,積極工作,密切群眾聯系,當人民的好干部!彼麍猿至Ⅲw式識別干部,“肯定了他們的成績,檢討了我們對干部使用多、教育少的缺點,說明我們是從全面看干部”。最后,焦裕祿向上級匯報,“提意見真是為了幫助干部改正錯誤,接受群眾監督,對好的干部要提出表揚,樹立方向”。從整風后的情況來看效果是明顯的,干部感到“放下了包袱,解決了問題”“和群眾關系更加密切了”。
在開展土地復查工作和發動農民向地主說理斗爭中,焦裕祿強調要凝聚群眾力量。有一次,他趁韓玉明家垛院墻的機會,把十幾個積極分子召集過來。他抓起一把沙土問:“光用土為啥垛不成墻呢?”對于這個不太難的問題,大家笑著回答:“一盤散沙咋能垛成墻?”焦裕祿說:“對,就是這個理,土不用水和成泥塊,墻就垛不牢固。同樣的理,我們廣大群眾如果團結得不緊,就沒力量斗倒地主,就不會徹底翻身!
斗爭不會風平浪靜,有時是驚心動魄的。在調查走訪過程中,焦裕祿發現,有的地主直接混入團內成了害群之馬。焦裕祿決定發動貧雇農揭露他們的罪行。但是,得到消息的敵人不僅訂立了攻守同盟,私底下還勾結殘存的土匪,打算殺害焦裕祿。焦裕祿毫不畏懼,立即向上級匯報,得到支持后,組織召開群眾大會。最終,群眾將敵人揪了出來,當地土改復查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果。
斯人已逝,精神長存。焦裕祿42年人生短暫而光輝,他在凄慘亂世中長大,在革命斗爭中成材,在整治“三害”中不朽。他造福一方,為人民群眾留下了改天換地的變化,這份變化是一顆種子,還將繼續開花結果。他赤子丹心,為我們黨留下了寶貴精神財富,這種精神是一個火炬,必將世世代代傳遞下去。(蔡相龍 孫利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