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恢復高考制度45周年。重溫45年前那段激動人心的歷史,我深切感到,恢復高考是改變當代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其深遠的政治影響在今天仍在持續顯現。紀念恢復高考制度45周年,對于踐行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增強改革開放的精神動力、堅守公平公正的社會價值、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1977年,在“文革”結束后百廢待興的背景下,鄧小平同志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高瞻遠矚、果斷決策,恢復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制度;謴透呖际强平填I域撥亂反正的開端,也是扭轉“左”的思想、破除“兩個凡是”的突破口,其意義遠遠超出教育領域,成為全國思想解放的先導和改革開放的先聲。高考的恢復激發了大批有志青年奮起學習,從根本上改變了“讀書無用論”的社會風氣,蕩滌了“唯成分論”的濁流,為中國大地吹來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春風。
恢復高考后,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關懷下,高考制度經歷了一系列的改革,不斷優化完善。1978年,實行全國統一考試命題,制定了一系列招生考試管理文件。1987年,成立國家教委考試管理中心,推進考試機構和隊伍的專業化建設。1999年,啟動遠程網上錄取,顯著提升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2005年,實行高校招生“陽光工程”,有力強化社會監督,保障公平公正。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部署和推動了恢復高考以來最全面、最系統、最深刻的一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強調要“通過深化改革,促進教育公平、提高人才選拔水平,適應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要求”。2014年,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標志著新一輪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啟動。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綜合素質評價、規范高考加分、實施強基計劃等配套政策文件相繼制定出臺,29個省份(除新疆、西藏外)啟動實施了高考綜合改革,高考制度朝著“建立中國特色現代教育考試招生制度,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的目標方向,不斷加強和改進。
45年來的實踐證明,高考是教育領域具有政治意義和全局意義的重要工作,不僅對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推動和保障作用,也對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通過高考選拔培養了大批現代化建設人才。截至2021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7.8%,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從5.7年提高到10.9年,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大批高校畢業生進入各行各業,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高考制度為維護社會公平提供了重要保障;謴透呖际构礁偁、擇優錄取成為社會的普遍信念,不僅支撐著整個教育生態系統的構建,而且逐漸擴展影響到中國社會的各個領域。高考改革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實施素質教育發揮了重要作用。以高考改革為引領,2004年、2017年先后啟動兩輪高中課程改革,進一步優化課程結構,凝練學生發展學科核心素養,著力培養適應學生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新高考、新課程形成了協同改革的強大合力,推動基礎教育的面貌發生了積極而深刻的變化。
回顧45年的發展歷程,高考制度總體上符合國情,權威性、公平性得到社會認可,為學生成長、國家選才、社會公平作出了歷史性貢獻。45年的歷程啟示我們,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是推動高考制度不斷完善的根本保障;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是推動高考制度不斷完善的動力之源;注重頂層設計基礎上的基層探索創新,是推動高考制度不斷完善的重要路徑。
人生萬事須自為,跬步江山即寥廓。當前,我國進入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歸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這就要求我們從高考制度的發展實踐和經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動高考改革和教育改革再深化。作為高考改革的親歷者、參與者,期待以恢復高考45周年的追憶和討論為契機,推動社會各界更加關心高考、支持高考,共促這項國家基本教育制度更加完善、更加健全,持續為我國教育質量提升、社會穩定和諧、國家長治久安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作者: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