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共產黨誕辰百年之際,我們有156位本科生、463位碩士生和57位博士生從北京大學法學院畢業了。你們中的大多數將離開學校,走向社會,在將來的歲月里,逐漸成長為“有志氣、有骨氣和有底氣”的國家棟梁或平常而不平凡的國家建設者。
你們已經具備了足夠的想象力和行動力,足以在這個精彩紛呈而撲朔離迷的世界中開啟新的旅程。目送你們離開這郁郁蔥蔥的夏日校園之前,再叮囑一句:希望你們都能保有健康,過正常的生活。
但何為正常的生活?答案并不像看起來那么直截了當。正常的生活需要健康的社會環境。在戰爭年代,對于冒充死去的同學而成為二戰幸存者的猶太小孩,正常的生活就是能站在陽光下,平靜而坦然地說出自己的真實姓名。在抗“疫”期間,晝夜連續工作的醫護人員,正常的生活就是脫下憋悶和潮濕的防護服,自由地呼吸和按時作息。對于北大法學院,在有序推進人才培養的進程中,推動在地國際化和海外國際化相結合的教學和研究,是我們建設和發展法學院正常學習和工作的一部分,盡管經濟和貿易的全球化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戰。
和平、安寧、尊重、信任和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等,這些正常生活的要素都絕非天然具有。看似稀松平常的正常的個體生活和社會生活,需要眾人參與、需要齊心合力,還需要堅實的制度作為基礎,包括我們每個人所堅信的、所為之努力的法治。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年所取得的經濟成就和制度建設成就,使得多數的中國人過上了正常健康的生活。在我們這個民族和國家的法治建設道路上,我們需要學習、積累、批評、建構,也需要時常反思并提醒自己,法治建設對構建健康社會環境以及保障人們過上正常生活的意義。
正常的生活需要健康的人際關系。國家的建設和社會的發展,需要并鼓勵國家發展的建設者和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具有創新能力,因此國家和社會需要設立競爭機制來激發個體的創造性。在競爭中,“動物兇猛”“適者生存”似乎已經成為當今社會或明或潛的規則。所謂的“內卷”就是該規則的表象,所謂的“躺平”則是對該規則表示的無奈。但是,這并非人類社會的主導規則,社會競爭也不意味著我們必須把自己與他人的關系總視作零和博弈的廝殺、并期待自己是勝利者。即便在生物學界,也并非如此。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生物學研究證明,物競天擇并非生物進化和多樣性持續的唯一動力或最主要動力。在推動和維持生物進化和生物多樣性方面,共情、同情、合作與協助與物競天擇同樣重要、甚至更為重要。
在座的每一位畢業生,個個都可以號稱“學霸”,在求學的道路上,一路奮斗,一路披荊斬棘;在獲得較好的教育資源的競爭中,你們大致是個勝利者;成為北京大學的學生,將來北大的校友,或許是你們一生的驕傲。但這一路,你們一定得到過來自家人、師長或朋友的支持;在尋找就業機會或擇業時,你們或許也經歷過彷徨、挑戰乃至磨難,最終大致也屬于勝利者之列,但這一切,我相信也同樣得到了他人的關心和幫助。所以,在離開校門走向社會這個大舞臺后,各位肯定還需要尋找與他人共事和協作的機會,在與他人合作或競爭過程中,不要躲藏在工作指標或外在任務的背后而不與他人溝通、交流,更不能以之為借口而對社會冷漠、對他人敷衍或拒絕幫助與獲得幫助,不要失去向他人微笑、給予他人幫助和與他人合作的溫暖和自信以及對國家和人民的奉獻。
“君子和而不同”。正如自然界保持生物多樣性的原動力,唯有彼此尊重、真誠合作和相互提攜、成全,方能彰顯和保持人之為人的獨特性和多樣性,方能讓每個人免于扭曲自己的正常生活。法治在給予每個人支持的同時,也要求個體之間的相互尊重,在合作中尊重彼此的邊界、提升各自和共享的福利,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和持續發展。
正常的生活需要個體具有健康的體魄和健全的人格。科學研究證明,健康的體魄,主要源于基因、體育鍛煉和生活習慣。基因是由不得自己選擇的,養成好習慣十分重要,習慣的好壞,與人的幸福指數是密切相關的。但養成好習慣又是不大容易的,比如節制飲食,對于多數人都有難度。因此,為了養成好習慣,“我們要用一輩子的時間和精力與自己的不良欲望和行為對抗”(美國一位犯罪心理學家語)。
健全的人格,重要的一點是人的精神健康、心理健康。健全的人格,對健康的社會環境的形成也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在這個意義上,在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過程中,我們應當對社會中發生的現象進行認真的觀察,對發現的問題進行理性的思考,以一種對國家、社會和歷史負責的態度,服從我們的內心和良知,做符合事物發展規律、有益于人類社會進步的事。
不健全的人格,有的是因為遇到挫敗與傷痛。從個體的角度認識,面對挫敗和傷痛,我們需要的是如何學會堅強地面對: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或傷痛,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我相信,時間也許是很好的醫生。還有,北大的學習經歷,已經為你鋪墊了一個健全人格的很好的平臺:你有了應該有的自信。
讓我們一起來,過保有健康的正常生活!我相信,保有健康過正常生活的你們,一定會成為優秀的國家繁榮的建設者、人民利益的維護者和社會進步的推動者!
(作者系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潘劍鋒,文章為作者在北京大學法學院2021屆學生畢業典禮上的致辭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