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是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和法學家,也是留下了豐富詩篇的詩人。絢麗的詩篇是董老革命生涯的重要記錄,是中國革命的歷史的詩的謳歌,是半個多世紀歷史的縮影。
在董老一千多首詩作中,悼亡詩僅僅占據了很小的部分。然而,這些悼亡詩,卻深沉地表現了董必武同志那偉大的情操與他對同志、對朋友、對祖國、對人民的深厚情誼。
董老最早的悼亡詩,應該是1939年的《挽嘉義新四軍通訊處涂羅十烈士遇害》。1939年6月12日,國民黨控制的中央軍突襲了設在湖南省平江市嘉義縣的新四軍留守通訊處,制造了震驚全國的平江慘案,新四軍留守通訊處負責人涂正坤、羅梓銘等六名干部及四名家屬被殘殺。董必武同志陷入了極大的悲痛之中,連續寫下了四首五言律詩抒發他對國民黨人同室操戈的惡劣行徑的痛恨,對剛剛建立起來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遭到破環的痛惜,對新四軍干部慘遭殺害的悲痛:
薦食驚蛇豕,同肩國步難。
束枝猶懼折,分派竟相殘。
法立玄為妙,冤沉碧不寒。
遙知嘉義鎮,鬼夜哭云端。
在董詩中像這樣悼念知名或不知名的小人物的詩不止一篇。如1959年為了悼念為搶救國家財產保護群眾嚴重燒傷而犧牲的向秀麗同志,他寫下了《紀念向秀麗同志》:
風格在于維大局,精誠所到樹紅旗。
重傷百藥都無效,忘我儀型永世存。
1959年的《讀革命烈士詩鈔》,表達了董老對為祖國為人民英勇犧牲的革命先烈的敬仰與懷念:
戰友音容永世違,斗生業績有光輝。
如聞謦欬精神振,展誦遺篇識所歸。
1960年8月,董老在《詠安成香》一詩中,歌頌了一位為保護公共食堂糧食,孤身與歹徒斗爭的英雄少年:
頭受刀傷九處多,食堂糧保部蹉跎。
雖然年少擔炊事,風格高于謝小娥。
10月又在《詠汪英華》詩中這樣寫道:
勤勞困苦舊生涯,年歲難望一飯奢。
革命終于民做主,翻身始以礦為家。
赴湯蹈火原無畏,舍己救人言可嘉。
赤馬山前銅表立,標兵名合是英華。
1941年1月,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爆發,大批新四軍將士慘遭殺害,項英同志犧牲,葉挺同志被捕。1月8日,《重慶日報》發表了周恩來的題詞:“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董必武同志從周恩蘭的題詞中,凝結出“江南一葉是奇冤”的詩句。于是他寫下了四絕句:
江南一葉是奇冤,遵令移師竟被吞。
吞后又加違令罪,混淆黑白復何言。
百戰豐功眾口喧,江南一葉是奇冤。
茂林血跡斑斑在,淚灑西風白日昏。
秦檜主和誅武穆,趙構偏安沒齒辱。
江南一葉是奇冤,只手掩盡天下目。
將軍抗日作屏藩,赫赫功勛半壁存。
自壞長城千古恨,江南一葉是奇冤。
他痛斥蔣介石面對日本侵略者,不去殺敵,反而設計圍剿新四軍是“秦檜主和誅武穆”,他為壯烈犧牲的將士“淚灑西風白日昏”。他的悲痛、憤慲之情,躍然紙上。
1942年,左權將軍在指揮部隊與日軍作戰時犧牲,他寫了五律《挽左權同志》:
左君真卓犖,弱冠已從戎。
大略觀孫子,精微究客翁。
長征嘗險阻,抗日顯英雄。
詎憶偏城阨,橫尸馬革中。
詩歌贊美左權將軍是一位杰出的將領,是一位經歷了長征的考驗,挺身抗擊日寇的英雄,詩的末句,引用《后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的典故,襯托出左權將軍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也表達了董必武同志對左權將軍的敬仰。
1944年夏,彭雪楓將軍在商丘八里莊地區指揮戰役時被流彈擊中,壯烈犧牲,殉難時年僅38歲。毛主席題字稱他為“共產黨員的好榜樣”。董必武同志對這樣一位抗日英雄久久不能忘懷,景仰其功勛,哀痛其早逝。次年舊歷新年之際,又想起了這位英年早逝的戰友,他寫道:
早列紅軍著令名,更于抗日展功勤。
蒼頭特起竹溝鶻,碧眼同看蚌埠云。
擬合盟邦摧丑虜,不圖中道喪元勛。
沙場戰死君何恨,淮北哀聲處處聞。
戰死沙場的英雄無悔,然而那哀悼懷念的悲戚之聲卻不絕于耳,“淮北哀聲處處聞”。
“赤膊條條任去留,丈夫于世何所求?竊恐民氣摧殘盡,愿把身軀易自由。”這是國民黨愛國將領續范亭剖腹明志時留下的絕命詩。1947年9月12日臨終前,續范亭給黨中央和毛主席寫了一封遺書,提出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請求。黨中央接受了他的請求。1947年9月13日,續范亭被追認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消息公布后,董必武悲喜交集9月21日寫詩表達自己的紀念與哀悼:
代郡多豪杰,先生更出群。
懷才能撥亂,許國已忘身。
血跡陵園在,勛名日月新。
遺書有深意,易簀亦歸真。
同作甘泉寓,油梨分我嘗。
吟詩遣懷抱,臥病閱風霜。
徹底夷封建,從頭穩立場。
精靈當不沒,山水永增光。
董老一九四三年五月十六日創作的《吊張藎忱將軍》,表達了一位投身民族解放事業的老戰士,對一位為抗擊日本侵略者而犧牲的民族英雄的敬佩與懷念。張藎忱將軍即張自忠將軍,壯烈殉國后,重慶成千上萬的人們哭拜英靈,為其送葬。他的部下悲憤地唱著復仇之歌:“海可枯,石可爛,死也忘不了南瓜店!”表示要堅決為張自忠將軍報仇。翌年5月,其部在當陽地區將圍攻張自忠將軍的日軍酋首橫山武彥擊斃。1940年8月15日,延安各界一千余人隆重舉行張自忠將軍追悼大會,毛澤東同志親筆題寫“盡忠報國”的挽聯。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追認張自忠將軍為革命烈士,將張自忠烈士墓擴建為張自忠烈士陵園,并于1986年10月,由民政部批準為第一批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北京、天津、武漢等大城市,相繼恢復了“張自忠路”的名稱,以示對這位抗日烈士的永遠紀念。張自忠將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陣營中戰死于前線的最高軍事將領。1943年5月是張自忠將軍殉國三周年的日子,董老創作了這首詩:
漢水東流逝不還,將軍忠勇震瀛寰。
裹尸馬革南瓜店,三載平蕪血尚斑。
男兒抗日死沙場,青史垂名姓字香。
中原倘有英靈護,豈讓倭奴亂逞狂。
前三聯都是對張自忠將軍的歌頌與悼念,最后兩句,則表達了董老對當時抗日戰爭局勢的深深的憂慮。
在董老的悼亡詩中,涉及女性的不多,重要的有:1941年的《挽沈驪英女士》、1942年的《挽趙畹華女士》、1943年的《悼亡》、1944年的《挽葉母太夫人》、1960年的《哀亡姊》、1963年的《弔趙一曼烈士》。
沈驪英,曾留學美國,在威爾斯來女子大學研究植物學,得理學士學位,復入康納爾大學研究農學。1929年回國,初任浙江省建設廳農業技師,從事水稻、小麥品種改良的研究。1941年10月7日,因腦溢血,遽然病逝于榮昌中央農業實驗所實驗室內,年僅40歲。國民政府明令褒揚,重慶各界沉痛追悼。董必武作五言長詩以哀挽。詩中歌頌了沈驪英為科學實驗不惜奉獻自己生命的高尚情操和科學實驗的不朽功績是“此功誠不朽,此業要薪傳。”人們多么需要她啊。“方冀期頤壽,造福于人間,”董必武同志以他那顆一心強國富民的心,表達了奢望沈驪英女士能延長她的壽命,以造福于人民的愿望。詩的最后寫道:“君靈應享配,薦新歲歲鮮。”沈女士,作為為農業科學作出杰出貢獻的女性,你的在天之靈,應該享受年年歲歲更新的農作物作為祭品,人們回永永遠遠紀念你。
趙畹華,湖北黃陂人,早年參加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時期在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工作,與董必武同志有交往。1942年2月12日病故于重慶,董老為他寫下了這首情深意切的挽詩:
別緒縈懷十一年,漢皋重會倍欣然。
屢經憂患身猶健,日作流亡病莫痊。
吊者何時看化鶴,蜀中從此益啼鵑。
無情黃土深埋玉,日夜魂依墟里煙。
《挽葉母太夫人》是葉劍英同志老母過世時董老的志哀詩。葉劍英同志是董老從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就共同戰斗的老戰友、老同志。老母過世以詩志哀,乃人之常情:
閱盡滄桑世味知,苦中樂趣覓無期。
老來況復逢倭禍,死去猶能葆粵遺。
不再倚閭魂可接,只增陟屺望余哀。
生兒已學萬人敵,報國功成獻歲時。
詩中歌頌了葉太夫人一生滄桑卻堅守著自己的品行。老人每天倚閭翹望兒子的消息,而今天,卻只能讓久居在外的人想念失去的親人。請放心吧,您的兒子已經是讓敵人萬人膽寒的將領,當他“報國功成”時,就會用自己成就祭奠于您的靈前。這些詩句表達了董老對葉劍英同志的深深情意,也表達了對葉太夫人的深切悼念。
《弔趙一曼烈士》是1963年董必武同志憑吊趙一曼烈士墓后的創作。趙一曼(1905 —1936年)女,原名李坤泰,又名李淑寧、李一超,四川宜賓人。
1932年春,趙一曼奉中共中央之命到東北,歷任滿洲總工會秘書、組織部長、哈爾濱總工會黨團代理書記。1933年,她參與領導了哈爾濱電車廠工人的大罷工。1934年春,到珠河(今黑龍江省尚志市),歷任珠河中心縣委委員、特派員和婦救會負責人、中共珠河鐵道北區委書記兼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一師二團政委。
珠河縣是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的重要根據地。為了消滅抗日聯軍,日偽在1935年冬,對抗聯珠河根據地實行了大“討伐”。11月的一天早晨,二團突然遭到日偽軍的包圍,趙一曼受重傷被俘。敵人將趙一曼關押在哈爾濱偽濱江省警務廳。在敵人的酷刑面前,趙一曼堅貞不屈。1936年8月2日,她被日軍殺害,壯烈犧牲。趙一曼烈士在敵人面前的大無畏的精神、堅韌不屈的偉大的英雄事跡感動、教育了何止一代人,在趙一曼的墓前,董老歌曰:
革命潮聲雜鼓鼙,宜賓靜女動深閨。
焉能照舊營生活,奮起從軍弁易笄。
北伐旗開勝未終,叛徒決策反工農。
招來日寇山東阻,民族危機迫再逢。
北去南來黨命銜,不因負病卸仔肩。
工農解放須參與,抗日矛頭應在先。
抗倭未勝竟成俘,不屈嚴刑罵寇仇。
自是中華好兒女,珠河血跡史千秋。
“自是中華好兒女,珠河血跡史千秋。”這就是董老對趙一曼烈士的崇高評價。
1943年的《悼亡》和1960年的《哀亡姊》,是董詩中僅有的兩首悼念親人的詩歌。
《悼亡》詩,董老為悼念發妻黃俊貞而作。黃俊貞,湖北省紅安縣高橋人,辛亥革命前在家鄉與董老結婚,婚后不及一年,董老就離家參加革命。她曾生育一子,不幸未及周歲夭折。她在與董老婚后的漫長歲月里,對丈夫的擔憂和喪子的傷痛,使她只能與思念、憂慮、眼淚相伴,終致雙目失明,身中偏風臥床不起。1943年2月,在孤獨與思念中去世。董老得知噩耗,十分悲痛,寫下了這首充滿真情的詩篇:
嫁得黔婁卅二年,年年月月動憂端。
望夫有石堪摩撫,思子無臺可往還。
海上棲身量幸爾,山中避寇更凄然。
從今脫卻愁城去,伴姊西游自在天。
荏苒冬春謝不知,悼亡詞費更遲遲。
客中在壁無遺掛,夢里還鄉見敝帷。
寒雪高橋衰柳折,凄風字水白楊悲。
為君不及營齋奠,注目存形旦暮思。
詩中描繪了董老在百忙中對妻子的思念,也表達了自己不能與妻子常相廝守的愧疚,更表達了對亡妻的懷念與得到結發妻子去世消息后的悲痛。元稹還能“今日俸錢過十萬,與他營奠復營齋”,而自己卻只能“注目存形旦暮思”了。
《哀亡姊》是這樣寫的:
自葆天真七六年,不知人世幾推遷。
國家興替何如事,難得蒙聾似學仙。
雨水節前為大限,勞生從此得長休。
無聞無見雖微苦,瑣務銷磨總未愁。
董老之姊雙耳失聰,所以詩中描寫她是“難得蒙聾似學仙”。 董老在詩中對亡姊平淡的一生,因失聰而得到的安寧表示欣慰,表達了一種深切的姐弟之情。
董老的悼亡詩中,晚年創作的悼念共同戰斗數十年相繼駕鶴的老戰友的詩篇,占據很重要的篇幅。
1960年《在大同擬游云岡聞林老之喪,即命駕返京,車中為一長句吊之》是這類詩歌中較早的一首:
大同聞耗若驚雷,星隕長空劇可哀。
五老以君為最少,百年何事早相催?
人民躍進應攜手,生產提高要觸媒。
不去云岡參石佛,生芻一束我捋來。
詩的上闋描繪董老在去往云岡石窟的路上,驚悉林伯渠同志逝世的消息使得震驚與哀痛。林伯渠同志是“延安五老”之中年紀最小的,“百年何事早相催”。卻先于另外四老早早離去。下闋表達了匆匆趕回北京祭奠的急切心情和自己與林伯渠同志的高潔、深厚的友情。他借用后漢徐稚吊唁好友郭泰的母親時,“置生芻一束于廬前而去”的故事,表示自己與林伯渠同志的數十年的友誼,就如同徐稚與郭泰的友誼那樣高潔。11月,董老來到羅浮山朱明洞,這里曾是林伯渠居住過的地方。董老見景生情,想起了這位老友,寫下了《宿羅浮山朱明洞憶亡友林伯渠同志》,回憶與林伯渠在這里毗鄰而居時的情景:
沖虛觀左朱明洞,曾是春初故友居。
倚樹看云身影沒,飛鴻踏雪爪痕馀。
夢魂可接無哀感,謦欬難聞有氣疏。
月黑嶺南秋夜靜,徘徊負手在階前。
1961年3月20日,董老寫下悼念中國人民解放軍著名將領陳賡將軍的詩篇《挽陳賡大將同志》。詩中高度贊揚陳賡將軍的赫赫戰功“解放江東建大功”,像這樣有勇有謀的將才,曾是令人“羨君年富多才勇”,沒想到卻“國棟何期早作仙”。但是,董老相信陳賡將軍在人民的心目中將是“忠藎流芳萬古新”。
1968年11月,“延安五老”之一的徐特立老人逝世,董老當時不在北京,12月2日才從《南方日報》上看到這一消息。徐老是毛澤東同志青年時代的老師,長期跟隨毛澤東,又是董老度過長征艱苦歲月的老戰友還是經常唱和往來的詩友。老友離去,悲痛是必然的,一首《挽徐特立同志》,表達了董老的心情:
晚節全持好,堪為我輩師。
救亡曾斷指,入黨在危時。
親切長征伴,叮嚀小集期。
何圖竟永訣,魂夢郁哀思。
“哀思”羈夢中是人之常情,這里為何用了一個“郁”字?或者與在“文革”中的難言之隱有關。
董老一生中最后的三首悼亡詩,分別是:《挽陳毅同志》《挽鄧子恢同志》和《吊熊瑾玎同志》。
1972年,董老已經是八十七歲高齡,這年陳毅元帥逝世了。陳毅元帥的逝世,董老有難以言狀的悲痛與苦悶,一首《挽陳毅同志》并不足以表達董老當時復雜與悲痛的心情:
久被病魔折,元良竟喪生。
立功豐不伐,求藝廣多成。
好月無幽意,清風有激情。
井岡山上樹,瞻仰總心傾。
聞君病久重,欲探未成行。
憶昔比鄰住,曾為倒履迎。
訚誾談國事,了了述邊情。
棟折吾猶壓,伊誰繼直聲。
這一年年底,鄧子恢同志離開了人世。鄧子恢同志長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董老在《挽鄧子恢同志》詩中顯其功績,鳴其不公。表現了董老一身正氣,剛正不阿豪氣:
崛起閩西有俊聲,肯挑重擔任批評。
忠于革命忠于黨,應是毛公好學生。
《弔熊瑾玎同志》是董老最后一首悼亡詩。熊瑾玎是中共中央在上海時期的財務管家,后在南方局的《新華日報》任過總經理,在黨內長期被稱為“老板”。經他手的錢款不可勝數,但他一家卻始終清貧。董老得知熊瑾玎逝世的消息,寫下了這首詩以示哀悼:
烈烈寒風劇自吹,小園摧折老梅枝。
花繁干挺今何在?疏影依稀入夢遲。
董必武同志光輝的一生,為國人所敬仰。我們從董老這些悼亡詩中,可以體味董老高尚的情操,可以探究董老博大的胸懷。他留下的詩歌,是我們陶冶人生的極好的教材,是我們洗滌世界觀的極好雨露。
(作者沈厚鐸 ,湖州人。中國政法大學退休教授。先后參加國家教委重點科研項目《中華律令集成》的編纂及司法部重點科研項目《大清律例通考校注》的校注工作。主持和整理曾祖父、清末著名法學家沈家本未刊著作若干。發表論文10數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