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侯猛:法學圈到底有多“卷”
發布日期:2021-04-20  來源:中國法律評論

最近一位法學博士生見到我總是吐槽,說人民大學的學生有多“卷”,大家都在競爭學習。的確,有次我凌晨出明德法學樓,就發現二樓自習區還有很多學生在看書。聯想到我的專業領域,法學圈是不是也很“卷”呢?

“卷”即內卷,源于人類學,但去年底因為清華學霸的照片而成為網絡熱語。內卷大體上是指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過度競爭,而結果并未有質的變化。僅以我所經歷的二十余年來看,法學圈無疑是越來越“卷”。

雖然法學研究的規模越來越大,但投入產出比卻相對下降。關鍵性指標就是法學期刊。20年來法學期刊的總量幾乎沒變。20年前,法學核心期刊數量是21種,至今也不過24種。但和20年前相比,法學院的數量和法學師資的數量卻成倍增加。不僅如此,現在對法學師資的考核比20年前更為嚴格。要在法學核心期刊發表數篇文章,成為績效考核特別是職稱評定的主要指標。更進一步,曾幾何時,在這20余種法學核心期刊中,又形成法學三大刊和法學十五種期刊的格局。這些都使得論文發表的競爭加劇。

反過來看,法學期刊自己也覺得很“卷”,而不是只“卷”投稿人。在法學核心期刊總量基本不變的情況下,這些期刊特別是排名靠后的法學核心期刊會想盡各種辦法保住位置:由于評價期刊的指標主要是引證率,期刊對于引證率低的論文例如法律史和國際法的論文,傾向于少發或不發;期刊對于文章的字數要求越來越多,更傾向于發長文章;甚至個別期刊還要求作者保證引證他們刊發過的文章;傾向于發有更高引證率大佬的文章。而對于非法核期刊,要想進入法核名單,就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那為什么二十年來法學院數量翻倍,法學核心期刊的總量卻幾乎沒變呢?要知道經濟學核心期刊的數量,早就是法學核心期刊的數倍了!主因是是我們雖然法學院和師資數量變多了,但法學期刊的總量卻沒有同步增長。由于法學核心期刊的數量測算是以法學期刊的總量為基數,因此,應當放開政策,讓更多的法學機構能夠主辦自己的法學期刊。

目前的確是有一些新的變化。即越來越多的法學機構開始有自己主辦的法學期刊,例如,《中國法律評論》《交大法學》《經貿法律評論》《財經法學》,等等。但數量還是偏少,因此,短期內法學核心期刊的總量不會有大的改變。特別是要改變法學三大刊、法學十五種期刊的格局,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因此,法學圈大概率還是會繼續“卷”下去。

但主事者在其位,還是可以動些腦筋。近年來,好的變化的確也有不少。例如,去年中央發布《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

而多年來,法學圈的有些機構也在探索學術評價機制多元化:科研不光是看法核論文,也要引入同行評議,看其他論文和專著;引入代表作制度,看重質量而不只是數量;有條件的年輕學者還可以選擇國際發表,而非國內法核單一指標。更進一步,學術考核機制也應注重人性化:對教師也要講人權,例如,對于孕期和哺乳期的教師應當放寬甚至暫?己;與其提高學術考核門檻,不如提高學術準入門檻,即招錄標準可以高些,但辭退標準應該寬些,不應效仿個別學校推行的“非升即走”制度。

當然,對于主事者特別是一流法學院的院長來說,他們“卷”的壓力可不小。在其任內,一流法學院不要變成了二流法學院。但這種“卷”可以說基本上是一種幻象。就過去幾十年的歷史來看,無論怎么變,一流法學院的名單基本上沒變。這就像美國top14法學院名單,數十年幾乎沒變化,只有個別名次和最后一名的變化。盡管一流法學院在特定事項上,或許會有得失,但在綜合實力包括聲譽上,一流法學院的名單沒有太大變化。當然,對于排名靠后的一流法學院,以及想成為一流法學院的法學院來說,可能的確需要投入更多精力搞學科建設。但老牌的一流法學院就不要跟著“卷”啦!

對于身在法學圈內的行動者即教師來說,如何應對“卷”呢?無外乎兩種方式:要么迎接“卷”的挑戰,要么規避內卷風險。對于有志向、體力好的年輕教師來說,可以積極參與內卷,想辦法打破天花板,進行知識創新。法學圈的大佬不就是這樣養成的嗎?但對于大部分的年輕教師而言,日子其實是可以過的比較從容。誰說所有的法學院都很“卷”?實際上,只有一流法學院或想進入一流法學院的法學院才很“卷”,甚至是只有發達地區的那些法學院才很“卷”。大部分的法學院其實都沒那么“卷”,因為定位和目標差異,對教師的科研考核要求并沒有那么高。

但進入非一流法學院任教的門檻,卻是越來越高。因此,目前更可能被卷的就是法學博士生。這也就不難理解,本文一開始就提到的那位法學博士生為什么吐槽。目前越來越多的高校招收法學師資,動不動就要求多少篇法學核心。這對于在讀的博士生來說,無疑是壓力倍增,不得不“卷”。

可以解釋的原因:一是因為法學博士生的數量和20年前比是多了數倍,還有就是想留在發達地區工作的法學博士生的數量也越來越多。甚至越來越多的法學博士生為了留在發達地區工作,就被迫選擇其他行業而非教育科研單位,造成資源浪費。因此,如果法學博士生總量砍半,或去其他地區任教的法學博士生數量增加一倍,可能也就沒那么“卷”了。

在法學院,最不容易內卷的可能是教授。教授已經是穩定體面的職位。教授能否做些不“卷”的努力呢?這不是說讓他們不要再做科研,也不是建議他們不要再在法學三大刊、法學十五種刊物上發文章。而是更要反省思考,自己能為學科還可以做些什么?或者說,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是不是可以全身心地以學術為志業:

是不是可以不再只想著發三大刊、十五種期刊,而是沉淀反思自己的研究,多出幾本經得起考驗的教材和專著?是不是可以多想著如何加強學科建設?學術畢竟是眾人之事,要推動學術共同體的形成。是不是可以多想著如何培養出好學生?畢竟學術需要薪火相傳,學科需要用幾代人的力量來建設。當然,教授也不可能置身于內卷之外。評上了教授,還有各種帽子要評,還要分三六九等。不論教授是人在廟堂還是江湖,身不由己,所以也不能嚴苛吧。

如此看來,各方都有自己的苦衷,各方的相互聯系也就構成了我們今天的法學圈。于是乎,“卷”反而是集體無意識共謀的結果。如此來看,在法學總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法學圈的“卷”整體上還難以改變。除非有強大的外力介入,或有超級學者大破大立。而身處其中的法學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只能根據具體情況來做出決策。

說到底,“卷”還是不“卷”,這是每個法學人需要面對的問題。

作者:侯猛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徐子凡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