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他一生憂樂天下,開一代廉政之風。后人稱他是“大忠偉節,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師于來者”,是“中華第一廉臣”。
“觀今宜鑒古”,談廉憶范公。范仲淹中進士之后,被派到安徽廣德任職,管理獄訟。當時他要贍養母親,日子過得相當清貧。調離廣德時,身無他物,只有一匹馬,賣了它才有了行資。后來,他在京城做右司諫時,江淮災情嚴重,數路饑饉,朝廷派他視察災情,安撫江淮,他馬不停蹄,日夜兼程,令淮數郡“開倉廩,賑乏絕”,還將饑民吃的“烏昧草”帶回京城,讓仁宗皇帝及大臣們了解災民的困苦,懇請他們減盛宴,去奢華,節衣縮食,體恤災民。
范仲淹致仕三十余年,胸懷天下,從不圖個人安享。他謫貶睦州為官(今浙江桐廬一帶),不到半年,就倡導修建“嚴子陵釣臺”,向世人高揚“貪夫廉,懦夫立”的釣臺之風;赴鄉梓之地蘇州﹙太守﹚,創辦蘇州學府,為國育才;即使在延州戍邊、抵御西夏的繁忙工作之際,看到邊寨荒涼,又擠出時間令人開鑿出花香鳥語的柳湖,以提振當地經濟。對于不稱職的官吏,一旦查清,便毫不留情地將其姓名從官吏名冊上劃掉。即使達官顯宦、親朋好友從中勸說,也不為所動。《成語故事薈萃》還記載著范仲淹“一筆勾銷”的佳話。
范仲淹到了晚年,他兒子準備為他“治第”(建大住宅),他斷然拒絕。有人要替他在洛陽買一座園林,他照樣不肯,還說:“一旦取其物而有之,如何得安?”晚年,他還諄諄教誡子弟要節儉,家書中這樣提醒他們:“老夫平生屢經風波,惟能忍窮,故得免禍。”
名豈文章著,范仲淹用自己的行動說明了什么是廉潔,也得到了世人的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