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柴,字季羔,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曾任衛國刑官,他為人忠厚,執法公正。在審理一起案件時,他依法判處砍掉罪犯的腳。
不久,衛國的蒯聵叛亂,季羔匆匆逃離。當逃到外城大門時,守門的恰巧是那個被砍腳者,季羔眼前一黑。沒想到,守門人對季羔說,城墻那邊有個缺口。季羔說,君子不翻城墻。守門人便對季羔說,城墻那里有個洞。季羔說,君子不走洞穴。守門人左右看了看又對季羔說,這里有間房,季羔便躲藏其中。
追趕季羔的人很快走了。季羔即將離開時,對守門人說,我判處砍了你的腳,今天你正可報仇,為什么幾次給我指逃路?
守門人說,砍了我的腳,是因為我犯了罪?赡幚戆讣䲡r,先審理別人的案件,將我的放在最后,就是希望或許有赦免政策,讓我免受處罰;當我的案子刑罰確定后,您“楸然不樂”,同情之心溢于言表。您這樣做難道是偏袒我?不是,是您心存憐憫,且不濫用刑罰。因此,我不埋怨您,反而敬重您。
孔子聽到這件事后贊嘆說,同樣是執行法律,仁恕則樹德,嚴暴則樹怨。公正司法,慈悲為懷,季羔真的做到了。
就常識而言,官吏判處罪犯刑罰,對方不免懷恨在心,有時還會伺機報復。但季羔判處砍掉守門人的腳,他卻“以德報怨”,想方設法幫助季羔?梢,影響當事人感受的不僅是案件處理結果,還有執法者的態度。
面對別人受到處罰或遭受災難,給予適當的同情,是對司法者及其他人的道德考量。當然,為消除當事人的怨恨,司法者應該多做解釋工作,要讓對方明白,受到處罰是罰當其罪,罪有應得,司法部門已經按照教育與懲罰相結合的原則對他們進行了最大限度的寬大處理。
同時,司法者要敢于擔當,積極作為,不能怕打擊報復而手下留情,放縱犯罪。如偏袒違法犯罪行為,當事人雖因一時減輕、逃脫處罰而心存感激,但也會失去對法律的敬畏。只有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罪、刑、責相適應,處罰與行為相適應,才能贏得當事人和全社會的真正尊重。
當然,不能奢望所有受到處罰的人,都能像守門人一樣能“以德報怨”。對那些打擊報復司法者的人,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對司法者更要采取具體保障措施,予以充分保護,向全社會昭示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原則,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作者單位:甘肅省民勤縣人民法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