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獵人隊協調行動及違規制裁習慣的法學解釋
發布日期:2021-02-08  來源:《人民法院報》2021年2月5日第06版  作者:范忠信

    (一)

    自小家居大別山深處,海拔千米以上,山居趣事多多,最難忘的就是少時參與狩獵。我說參與,是指有時黃昏后跟大人一起到野獸出沒處“架土銃”,有時在半夜聽到“土銃”響了,就拿著柴刀跟大人一起追找打中的獵物。若打著了野味(山民稱所有野生動物為“野味”),還能分享一碗“野味湯”。最令人興奮的,是臘月底那幾天到一山之隔的鄰縣大姨家作客,圍觀大姨父他們打獵隊滿載而歸在稻場上分野豬野羊的場面——那是山里人的廟會或“嘉年華”。

    說起打獵,最有意思的,除了分肉,就是規矩或習慣。這些規矩或習慣,貴云表哥更懂。表哥自小跟大姨父一起上山打獵,槍法很好,也很懂狩獵規矩。集體狩獵中到底有哪些規矩,表哥斷斷續續跟我講了很多,除了分配規則(已另文專述),還有扛槍規則、禁獵環保規則、圍獵開槍規則、違規制裁規則、立規修規協商規則等。

    (二)

    老家獵人集體狩獵,首先有三條環保禁獵規則。“動物繁殖季節不打”,“幼嫩動物不打”,“三春草厚不打野物”。這三條是要保護野生動物繁衍即生態持續,不準竭澤而漁、殺雞取卵;其次有儒佛兩家“仁義”“慈悲”觀念的影響;還有草木厚密時動物易藏不易發現、人穿行危險較大的考慮。

    這些規矩也許不經意中傳承了傳統文化。從《周禮》《禮記》時代開始,就有春天“禁麛卵者與其毒矢射者”,“毋覆巢,毋殺孩蟲胎夭飛鳥,毋麛毋卵”之類法律規定,禁止人們獵殺幼小動物,禁止使用毒箭等。小時候我也常聽獵人們打獵時念叨“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等諺語,還說《賢文》教導人們可以打獵但不要作惡太多,不要傷天害理。

    獵隊行進中扛槍背槍的規矩,也很有意思。第一條,“上山下山時,槍口只能朝上,不得朝前朝后”。第二條,“未見獵物時,槍不上火;見了獵物才能上火”。這兩條規矩,有些像軍紀,也像技術規程,用意都是為了安全,防止槍支走火傷人。扛槍時若將槍口朝前或朝后,一旦跌倒或動作不慎,極易走火,打中前后的人。槍口朝上,即使走火也只能射天,當然安全些。為何“不見獵物不上火”?因為只要槍機里夾了火炮紙,一碰磕就可能觸發(火炮觸燃,點燃槍管里的火藥),容易傷人或嚇跑動物。

    集體狩獵最講求協調配合、保障安全,規矩都由此而生。參加者須嚴格按分工行動,找跡的、發出誘聲的、內圈執槍合圍的、外圈守塹的,都要求各人嚴守其職,不得逾越紊亂。表哥說,他們有時靠手勢指揮協調,有時靠模擬鳥獸聲音指揮協調。他介紹的手勢語和口哨聲,有一整套,跟軍隊的旗語或密電碼一樣復雜。違反規矩的人,事后都有懲罰或制裁。多數規則,有協調行動、保障安全雙重用意,比如以下幾個“不打”就是典型。

    第一是“塹內打,塹外不打”。所謂“塹”,就是包圍圈。在包圍圈內,見到野物靠近,有把握時,誰都可以開槍。但若動物越過包圍圈,就不能再打了。這條規矩,可能出于幾種考慮:或是按照佛家說法放生積德,或是圈外再打很難擊中且成本更高,或者也有獵手安全考慮。第二是“隔著水面不打”。這一條主要是出于安全考慮,因為打到水面的子彈,很可能像用瓦片“打水漂兒”一樣,飄射甚至折射很遠,易打中對岸的人。第三是“獵物逃跑方向,若對面有人不能打”。這條簡單,就是防止誤傷到對面的獵手。第四是“沒看清楚野物不能打”。這條主要是怕誤擊了人。深林密灌厚草,若發現其中有動靜或影子,很難分清是人是獸。一定要看清楚是獸不是人,才能開槍。第五是“不能打空槍,也不能試槍”。這主要是防止槍聲嚇跑動物,破壞圍獵布局。

    關于獵人犯規的制裁規則暨傷亡補償規則更有意思。首先,是對“打臭槍”者的制裁。若一槍沒打中野物,就應受集體“啐”即群罵的制裁。如果兩槍還沒有打中,除了群罵,老輩還可動手掌摑之。犯規者必須罵不還口打不還手。不還口還手的,事后還有分配權,否則就喪失分配權。

    其次,是對誤傷人者的制裁。誤傷他人的槍手要負擔受傷者醫療費的80%至90%,并喪失獵物分配權,剩余10%至20%醫療費則由所有參與打獵者共同負擔。或者,大家都不分獵物了,獵物全部充作傷者補償。不是誤擊而因他故受傷時,好像也是如此補償。再者就是對誤射致人死亡者的制裁。一般說來,能不經公處理,私下達成賠償協議最好;即使報官,也須先經內部處理——先開“斗爭會”,對過失殺人者集體批判。這本質上仍不過是古時的“群啐”(孔子要弟子們對違規者“鳴鼓而攻之”也許正是早期的“群啐”),只不過換了新說法而已。“斗爭會”上,還要宣布“開除出(獵)班”,勒令“不準捏槍”,并將“肇事槍”銷毀報廢。

    最后,如果經官判決了,就按所判金額賠償。這時無須全體參獵者共擔部分賠償,不知何故。商議處理方案會、啐罵會、斗爭會,多在聚集休息用餐時進行。

    狩獵規則產生和修改也有專門規則。“規矩”產生,首先當然是繼承老輩的規矩。誰能有根有據地說清老輩兒的規矩,大家都相信了,就成為今后共守的規矩,“擺規矩”人因此在獵隊很有權威。

    此外,就是根據時情變化修改規矩,也有正式程序。一般來說,若有人提議修改某條規矩,如果多數人附和,或至少都默認,就算修改成功了。理論上講,誰都可以提修規建議,但實際上只有體能好、經驗足、技術好的年輕獵人,才真有修改規矩提議權。打獵如打仗,常常人命關天,必須奉行“唯生產力論”,崇尚經驗技術或真功夫,而不是講年齡、輩分、德望。年老力衰的獵人,一般會自覺附和年輕人提議。經驗技術是哪些?主要指找跡、投塹、抄塹,就是準確發現野獸蹤跡并順跡快追,會抄近路、走直路成功抄堵到獵物,還有槍法好。修改規則商議會,一般也是休息用餐時進行。

    最值得注意的是,他們修改規則,還會特別明確新規則管不管過往。一般時強調新規則“只管將來,不管過去”, 對已經打到的野豬野羊不生效;若要溯及既往,一定要事先說明白。“法不溯及既往”原則在獵人習慣里竟體現得如此生動素樸。

    (三)

    記錄整理這些習慣或民間法,有助于我們更真切理解法的起源和本質。作為經濟生活暨安全互助共同體的獵人隊,生動質樸地展示了法史學者所言“俗成習慣法”和“約定習慣法”(張冠梓《論法的成長》一書所述)究竟如何產生并運行,形象地再現了原初社會習慣規則產生或重述的社會權威,形象地再現了“法不溯及既往”原則的產生背景和機理,還生動演繹了上古中國“夏禮”“殷禮”“周禮”之類習慣的產生過程及原理。

    恩格斯說:“在社會發展某個很早的階段,產生了這樣一種需要:把每天重復著的產品生產、分配和交換用一個共同規則約束起來,借以使個人服從生產和交換的共同條件。這個規則首先表現為習慣,不久便成了法律。”對照鄂東山里獵人習慣可知,恩格斯說的不只是遙遠古代生活,而是今日民間社會任一角落的真實生活。

    (作者單位:上饒師范學院)


責任編輯:徐子凡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