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9年秋季學期開始,北京大學法學院精心打造《法學研究與論文寫作》系列講座課程,作為博士新生的必修課。通過舉辦系列講座的形式,邀請多位法學期刊編輯老師擔任主講人,結合自身研究和編輯文章的經驗體會,為博士生講解法學研究與論文寫作的基本方法,由此切實提升博士生的學術研究能力,為日后從事研究工作夯實基礎、做好準備。
2020年11月12日,北京大學法學院《法學研究與論文寫作》課程2020學年第四講通過線上課堂召開,由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秦前紅老師擔任主講,北京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車浩老師擔任主持,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助理閻天老師參加與談。
課程伊始,車浩老師隆重地介紹了秦前紅老師在學術、編輯領域的突出貢獻,并鼓勵同學們把握提問、交流的機會,向秦老師請教研究、寫作中遇到的困惑和苦惱。秦老師是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憲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以及中國港澳基本法研究會副會長,近年來在國家監察制度、司法體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前沿性、引領性的成果,是我國憲法學領域的領軍人物。同時,秦老師還兼任中國法學期刊學會副會長、《法學評論》主編等職務,有著非常豐富的編輯經驗,提攜了許多年輕學者。
秦老師開篇指出,寫作能力是法科人應當具備的基礎能力。一方面,學者的學術生涯是由幾篇重要的學術論文所構成的,在這個意義上,寫作是決定學術高度的重要因子。另一方面,法科“經世致用”的學科特點,不僅天然地對法科人的寫作能力做出了要求,而且在高頻度的競爭秩序之下,寫作能力突出者更能獲得較好的競爭平臺與機會。當下,面臨著“不發表就出局”的學術壓力,論文寫作猶如一種體育競技,對于研究生群體做出了更嚴格的要求——快速調動競技狀態,盡早完成寫作訓練。
此次,秦老師從學術、編輯生涯中的心得感悟出發,與同學們分享法學研究的入門方法和學術寫作的基本技巧,以幫助同學們更快地調動競技狀態,搭建論文寫作能力:第一,建立規劃意識,開拓、挖掘“問題域”以積累學術信譽,從而捅破論文發表的窗戶紙;第二,根據思維特性有選擇地閱讀文獻素材,與學科前沿問題、法律相關資料保持親和性,從而培養學術興趣、構建思維能力;第三,把握問題意識和研究方法,關注體例問題和語言表達,從而提升論文寫作的能力。
一、做好學術規劃,描繪學術藍圖
如何做好學術規劃,是博士生階段必然面對的重要問題,只有做好學術規劃,才能更好地掌握學術人生。
第一,建立規劃意識,開拓“問題域”
誠如前言,學術規劃決定了研究的方向感,也決定了信息的獲取和知識的儲備。做好學術規劃,首先要建立規劃的意識,開拓屬于自己的“問題域”。具體來說,秦老師形象地將博士論文的選題比作“圈地運動”——通過開辟一個前所未有的領域,樹立后人無法鑿開的界碑,成為該領域的拓荒者、開拓者,而這就是一個理想的規劃。
不可否認,學生階段往往難以建立“問題域”,這與法科和社會經驗、人生閱歷高度關聯的學科特征有關。但對于學生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對有志于教學、研究的學生,應當先建立起學術規劃的意識,著眼于發現、開拓“問題域”。
第二,挖掘“問題域”,建立學術信譽
學問之路,除了要開辟一個新的領域,對于“問題域”的選擇,還要確保足夠的容量,避免不斷地調換研究方向,以達到對同一“問題域”的長期研究、深入發掘。同時,學術刊物的承載量極其有限,無法滿足日漸龐大的從研隊伍的發表需求,對于知名度不高或者剛剛邁入學界的年輕學者而言,很難獲得發表的機會。為了捅破論文發表的窗戶紙,應當充分利用、發揮學問的積累效應:通過對同一“問題域”展開不斷地研究、寫作、發表,在該領域建立起學術信譽,從而在學界、期刊界獲得更高的印象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閱讀的技巧在于選擇
學習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量的積累才能造就質的飛躍,而積累從來離不開閱讀。針對閱讀問題,秦老師指出,大數據時代,面對紛繁復雜的信息,更專業的是要做到有選擇地閱讀,并從著作、論文、法律資料三個方面娓娓道來。
第一,著作
閱讀專業領域內的經典著作,從而掌握學術脈絡,與先賢發生穿越時空的對話,才能奠定學術研究的知識基礎,是博士生應當具備的基本素養。
對此,秦老師特別提到,在學術生涯早期,無需過多地束縛心性的自由,讓無趣、枯燥和苦悶化作學術研究的代名詞,而應當盡可能地根據自身的思維特性有選擇地讀書,從而培養學術興趣、構建思維能力。具體來說,先讀符合自身思維習慣的書,再根據論文寫作、知識構建的需要,讀自覺晦澀難懂的書。
第二,論文
學術刊物往往具有鮮活的時代氣息,緊跟法律的實踐和發展。因此,與期刊保持一種親和性、經常性的信息溝通,是幫助法科生與學科發展保持同步性的重要路徑。此外,學術論文不同于著作,受到篇章體例的限制,需要在有限的結構之內研究、解決一個問題或者表達一種觀點,具備精要、緊湊的特征,通過深讀或精讀感興趣的文章,觀察作者如何提煉問題、布置篇長結構等,能夠帶來很多學術啟迪。
從信息處理的成本考慮,對論文的閱讀,同樣講究選擇性,可以參考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
第三,法律資料
除了著作和論文,其他法律資料或者與法律相關的文獻,例如公報案例、指導案例、政策資料、立法資料等,同樣是法學研究不可忽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保持對這些背景資料的高度關注和常學常新,才能更好地理解法律的實踐和發展,否則在法學研究和論文寫作中,就會遭遇很多困境。
三、論文寫作能力之構建
在談論文寫作能力的搭建之前,秦老師強調,在學術初始階段,面對發表焦慮,應當建立初始的信心,捅破論文發表的窗戶紙。
怎樣建立自己的信心?秦老師認為,在認真撰寫論文的基礎上,與同學、導師、導師組等展開交流,從而不斷地修改、打磨,最終獲取發表機會,可能是建立信心的一種方式。而這同時又回到了如何捅破論文發表的窗戶紙。
在現階段,學生既沒有學術資源也沒有行政資源,更缺乏學術聲譽,很難走進編輯的視野。對此,學會利用信息時代的時代優勢,在互聯網這一公共平臺上發表自己的文章,這種發表沒有門檻的過濾,但無論是學術觀點,還是文字表達、篇章結構,均會受到公眾的檢驗,甚至批判,對于提升論文發表的命中率,是很好的鍛煉途徑。
隨后,秦老師從問題意識、方法意識、體例問題、語言表達四個方面分享了論文寫作的心得。
第一,問題意識
提到論文寫作,離不開問題意識。
編輯在審查投稿論文時,首先會關注文章所欲論證、解決的問題是不是真的問題,是不是對當下中國法治建設和法治發展具有意義的命題。可見,問題意識對于論文寫作而言至關重要。
之所以強調“當下中國”場域,是因為“中國問題”作為當下中國學術環境的重要轉向,已經逐漸成為刊物之間共通的精神態勢,刊物在選擇文章時更加注重在中國場域的發展問題。例如,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法治建設中的有些問題確實發生了重要的變化,作為法科人對這種變化不可熟視無睹,而應當有意識地關注其對法治發展帶來的影響。
此外,法科的初入門者缺乏社會閱歷和法學實踐上的親歷性,通過跟蹤立法發展的步伐,關注立法爭論的熱點以及法實踐中的典型個案,往往能夠獲得相對便利且容易的入門臺階。
第二,方法意識
問題突顯,方法為重。
法學研究的方法問題,已經成為法科發展的重要議題,作為一個法科人、一個法學研究者,應當結合自身的思維特性、知識背景和學術技能,將某一個方法運用得駕輕就熟,做到方法為用,才能在漫長的學術道路中,巋然不動靜待世界的變化。
秦老師結合自身審查來稿、評審碩博論文的經驗,指出方法能力的缺失是當前學界比較嚴重的問題。一些作者在使用研究方法時,往往并不了解方法的精義,以實證研究方法為例,實證研究方法作為當前法學界較為熱門的研究方法之一,具有邏輯預設和變量控制等基本要點,但很多文章以實證主義為名,實際上則是例證主義法學,通過幾個例子證明結果,實際是高度蓋然性,其所得出的結論還隱藏了很多分叉,對此,不能視為是一種所謂方法論的陳述。
學習法學的研究方法有兩大途徑:其一,以學術論文作為模板,通過模仿入門,逐步提高自身的方法能力;其二,研讀方法論的相關文獻,例如黃茂榮教授的《法學方法與現代民法》,拉倫次的《法學方法論》,以及鄭永流教授的論文《法學方法抑或法律方法》等等。
此外,新文科建設強調學科交叉,這就要求同學們在保持學習能力的基礎上,開展對大數據法學、統計學、博弈理論等知識的學習,至少在應用層面上能夠握住其基本要點。
第三,體例問題
體例問題,包括文章的標題、結構、注釋。對青年學者而言,在論文寫作中一定要做到精細、認真、審慎,這是博士生文章能否得到編輯青睞的關鍵因素之一。
論文的標題,應當慎重、精煉,不宜出現三個以上的關鍵詞。秦老師指出,當一篇論文在標題里出現三個關鍵詞時,大概率無法說清文章中這三個關鍵詞的變量關系,這樣的論文通常是不可取的,因此在出現這類情況時,就會下意識地對論文的品質產生懷疑。
論文的注釋,應當符合學術規范的要求。其一,適度引用,堅持必要性原則,無意義的注釋堆砌往往弄巧成拙。其二,規范體例,遵循所投刊物的注釋規范要求,是對自己的尊重,也是對所投刊物的尊重。
第四,語言表達
在語言表達方面,當前學界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句子過于冗長,上下文之間缺乏融貫性,以及錯誤地使用語法修辭等等,給閱讀造成了一定的障礙,不利于學術論文的發表。因此,同學們應當關注和提升語言表達的能力,具體的方法可以通過相關的講座、文獻等途徑獲取。
進入互動與談環節,閻天老師首先感謝秦老師帶來了一次富有啟發的講座,并對課程內容進行了總結回顧,將一個成功的學者形象應具備的各種能力概括為“貢獻的意識”:第一是發表,在學術的初始階段,就要有所規劃,至少有規劃的意識,立志于寫出高質量的、能夠成為個人知識界碑般的文章;第二是“圈地運動”,通過開拓、挖掘一個“問題域”,為后來者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并由此積累學術信譽,打破發表僵局;第三是打磨文章,留下一兩句富有智慧的格言或警句。
隨后,經由閻天老師轉述同學們所提的問題,秦老師作出了詳實而中肯的建議。
第一,怎樣從實務中提煉理論問題?
秦老師認為,可以從三點著手:其一,重要的案例是在實務中發現問題的一個途徑;其二,中國法治徑路強調立法宜粗不宜細,給法與社會現實留下互動空間,產生了很多司法解釋,而探尋這些司法解釋所對應的問題,也會對此有所助益;其三,通過對實務部門進行調研或深入實習,也會啟發理論思考。
第二,怎樣判斷選題的價值?
秦老師認為,投稿應當注意是否契合刊物的風格。例如,《法學研究》相對比較厚重,《中外法學》強調思想性,《中國法學》則看中與中國實踐的緊密結合等等,對于投稿論文的偏好自然有所不同。
此外,問題的選擇面向非常廣,可以是立法論的問題,也可以是解釋論的問題,可以是法概念的問題,也可以是法實踐的問題,都可以關聯起來。而對于博士生如何發現問題,可以通過跟蹤導師、導師組、學科前輩所研究的問題,發現自己感興趣且能夠駕馭的問題。
第三、以刊物標準來說,怎樣使用外文資料才算是比較妥當的?
秦老師認為,引用外文資料,不僅要講求與所論證內容的關聯性,而且要立足于自身的外語能力,不能盲目追求使用外文資料。
第四、怎樣鍛煉、提升謀篇布局的能力?
秦老師認為,要鍛煉謀篇布局的能力,耳聽千遍,不如手過一遍。具體來說,找到適合自己風格的刊物文章作為學習對象,通過解剖該文章,觀察其謀篇布局,通過學習、模仿、借鑒、內化、掌握,從而達到超越。
第五、怎樣駕馭博士論文這種體量的論文寫作?
秦老師認為,駕馭博士論文要把握幾點要素:其一,選題;其二,問題;其三,學術綜述;其四,結構。學術綜述是研究生階段應當掌握的基本能力,同學們要有意識地訓練綜述能力,把握新穎性、權威性、關聯性的基本要求,寫出合格的學術綜述。此外,博士論文的準備周期很長,可以把握時間與同輩博士、導師及其他老師或者認識的學者進行交流。做到以上幾點,博士論文的寫作就能更加順暢。
課程的最后,閻天老師再次感謝秦老師為同學們提供了寶貴的學習、交流機會,《法學研究與論文寫作》課程2020學年第四講在同學們的感謝與道別聲中圓滿落幕。
綜述人:莫若云 北京大學法學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