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焦旭鵬,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北京大學刑法學博士。
《死刑的溫度》(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年增訂版)一書是劉仁文教授十多年來有關死刑問題各類學術隨筆、訪談、演講的精華總成。它初版于2014年,榮獲數個獎項,由于受到讀者歡迎,于2019年又推出增訂版,既有高雅的學術質地,又難得文筆清新自然,頗具可讀性,是一本闡釋人道理念,助益人們死刑觀念的好書。
一 、考問死刑:人道檢視
為什么要廢除死刑?對于這樣一個學理上論爭百年的根本問題,《死刑的溫度》一書追溯至意大利刑法學家切薩雷?貝卡里亞的刑法思想,并結合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人道主義及其所蘊含的人權發展來展開論述。書中指出,廢除死刑是世界大勢,截至2012年,在聯合國193個會員國中,已有150多個國家在法律上或事實上廢除了死刑。近年來,盡管存在個別國家恢復死刑執行的現象,但也有新的國家宣布廢除或暫停執行死刑,國際上廢除死刑的總趨勢并沒改變。
貝卡里亞在1764年發表的杰作《論犯罪與刑罰》一書中,揭露和抨擊了封建刑法的混亂、殘酷和刑事訴訟程序的不規范,提出“如果我要證明死刑既不是必要的也不是有益的,我就首先要為人道打贏官司”。所謂“人道”,核心的意思是把人當人看,重視人的價值、人的尊嚴和自由。而“人權”,正是人之為人所應有的一切權利。可以說,“人道”內在地包含著“人權”要求。我國憲法第33條明文規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彼佬掏ㄟ^剝奪人的生命來預防犯罪,本質上是把受刑者的生命當作預防犯罪的工具,視人為物,褻瀆人的尊嚴,因而與人道的要求是相悖的。《死刑的溫度》從人權視角結合國際上理念和實踐,詳細論證了廢除死刑的理由,不僅把聯合國及其有關機構在死刑上的態度明確地進行闡明,還把歐洲一些區域性組織在廢除死刑方面的活躍表現予以介紹,并指出許多廢除死刑國家都以人權作為其政策根據和合法性根據。
人道的價值即使在應然層面是可欲的,具體到特定的語境,其實現形式也可能各不相同。中國當下采取的態度是保留死刑但慎用死刑,在立法上逐步減少死刑罪名,在司法上嚴格控制死刑適用。該書提供了一份在立法上逐步減少死刑罪名的帶有妥協務實色彩的路線圖:“先把非暴力犯罪的死刑罪拿掉,可以先動‘集資詐騙’這類經濟犯罪,再考慮‘貪污賄賂’等腐敗犯罪,最后再考慮暴力犯罪!边@個路線圖公開于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出臺之后,而在2015年出臺的刑法修正案(九)之中,包括集資詐騙罪在內的9個罪名被取消了死刑。對此,學界普遍持歡迎態度。由于取消死刑的罪名基本上都是實踐中很少適用死刑的罪名,這樣的立法社會效果也不錯。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建議廢除實踐中運用較多卻成效存疑的運輸毒品罪的死刑,這在當下仍應高度重視。
既然有了廢除死刑的路線圖,讀者似乎還可期待一份時間表。大概在2006年,著名國際人權法專家沙巴斯教授基于1965年以來全球廢除死刑的國家和地區增長趨勢判斷,25年內死刑將從地球上消失。中國學者的觀點則顯得有些悲觀。有人在1994年提出中國完全廢除死刑是一個“百年夢想”,還有人認為“百年夢想”超出通常生命長度遙不可及,不如“70年預期”更有助于保持壓力增強動力,保持冷靜以免冒進。劉仁文教授對此提出反思,認為如果從理論上擊垮了死刑的存在基礎,在實踐中如何廢除死刑要好辦得多。他的理論愿景旗幟鮮明:除嚴重的謀殺罪,其他所有犯罪都應當立刻廢除死刑。如何使廢除死刑的路線圖付諸實際而更快地接近這一理想,至今仍是一個十分困難而有價值的中國問題。
二、控制死刑:步步設防
在一個暫不能廢除死刑的國家,如何做到更好地控制死刑?讀了《死刑的溫度》一書后得到的基本結論是:步步設防。這可以在立法、司法、社會不同層面展開討論。從司法上控制死刑,是實現人道要求的重要方式,該書討論了諸多辦法,最具“步步設防”之氣象,略述如下。
在偵查取證階段,要嚴禁刑訊逼供,保障律師在場權。在審判階段,不能證據上達不到“辦成鐵案”標準就“留有余地”改判死緩,而應堅持“疑罪從無”。支持死刑核準權收回最高人民法院,并建議死刑復核不應設立期限,應讓律師和檢察機關參與進來;死刑復核結果出來后,要直接通知律師。到了死刑執行階段,建議死刑執行權從法院剝離轉給司法行政機關,因為死刑判決是司法權,而死刑執行是行政權;即使下達了死刑執行命令,也不能到交付執行只給7天時間,而至少不能少于1年,足以提供受刑人尋求其他程序救濟的機會。建議在死刑案件中增設特別赦免程序,賦予被判處死刑者申請赦免或者減刑的權利……如此種種,不勝枚舉;運思之繁,令人贊嘆,而每一個精心設計的方案,都包含了對生命的謹慎和尊重。當然,被害人或其家屬的感受和利益也必須充分考慮,作者又主張死刑案件不應排除刑事和解,建議國家建立對刑事被害人的補償制度。
據書中介紹,自2007年死刑核準權收回最高人民法院以后,死刑執行的數字急劇下降,2012年初刑法學界即公認當時這個數字比過去減少了一半,這是了不起的進步。劉仁文教授強調,數字他不敢說,但要說“了不起”的進步。而今八年已然過去,前述“步步設防”的刑事司法設想有的已成現實,有的仍歸于理想,相信這些設想自有其價值所在。
三、探究死刑:立體分析
《死刑的溫度》對死刑的探究相當豐富和深入,這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其頗具特色的研究方法:對死刑進行立體分析。死刑是一個重要刑種,但該書對死刑的探究遠遠超出了刑法的視界,涉及國際公約、憲法、刑事訴訟法、刑事執行法等重要觀察維度。
書中關于死刑執行的探討頗為引人矚目,彰顯了劉仁文教授“立體刑法學”研究中“后望行刑學”的方法論旨趣。該書收錄了9篇文字討論死刑的執行問題,廢除“死刑立即執行”的提法、死刑執行的權限歸屬、死刑執行方式從槍決改為注射等問題都有討論。死刑執行從“廣場化”到“劇場化”,從槍決到注射,反映了中國在死刑執行上的人道化歷程。劉仁文教授結合自己當年在基層法院掛職鍛煉時的親身經歷,描述了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對死刑犯進行公判大會后押赴露天刑場執行槍決的場面和個人感受,雖不敢具體而微,但足以震撼人心。而今公捕公判大會幾近絕跡,死刑執行更是秘不示人,變化不可謂不大。死刑執行的注射方式相較槍決方式而言,一般說來要更為緩和,不僅使受刑人減少痛苦,也不再有暴烈血腥的場面,尊重了人與生俱來的憐憫之心。
在中國推進注射執行死刑的過程中,有一個細節頗值得玩味。注射所用的藥品須由負責執行的法院從最高人民法院領取,一次執行所用藥品的價格起初是600元,后來降為300元,到了2007年就改為免費提供。這難道不是國家治理能力提高,實際執行死刑人數大為減少的一個生動注腳嗎?既然從死刑執行的趨勢看,國家治理實際上更少依賴死刑,那么在刑法立法上減少死刑就有了實踐中的理由。從立體刑法學的角度來說,“后望行刑學”的所見,理應反饋為刑法立法的參考。
劉仁文教授十幾年間在各類期刊報章上撰文、四處發表演講、接受訪談,孜孜不倦為推動廢除死刑鼓與呼,他的決心從不動搖,他的立場持之以恒。在疫情的長夜里讀罷此書,我深為其堅韌所感染,也從其見解中受益。不過,倘若試圖一口氣讀完,可能未必是該書的正確打開方式,因為作者的相同觀點和相近論述散見于不同時間不同場合不同體裁的篇章中,遽而讀之,未免略有重復之感。讀者雖可“寬恕”編排時剪裁協調上的困難,但不如置于案頭床端,時而拿起讀上幾篇更為愜意。但這絲毫不影響此書的厚重,因為每一篇文字都有其特別的意義。
死刑是寒冷的,而人道是溫情的。廢除和限制死刑的每一分創思,善待死刑犯的每一種關懷,乃至為推動死刑廢除所做的每一絲努力,都是為死刑增加人道的溫度。現在所見的《死刑的溫度》是一個增訂版,我衷心期待該書繼續修訂推出第三版。因為每修訂一次,就會讓人們知道死刑又可增加幾分人道的溫度,直到死刑被溫暖融化,不復存在。希望這本《死刑的溫度》,伴你我穿越大疫之年的蕭殺之秋,清冷之冬,早日迎來疫去人安佳訊,得享春之生機,夏之絢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