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電車難題”真有那么難嗎?
發布日期:2019-12-08  來源:中國法律評論  作者:桑本謙

桑本謙:中國海洋大學法學院院長

“電車難題”之所以很唬人,是因為它確實唬住了很多人。

作為一個著名的、跨領域的思想實驗,它有很多版本,吸引了不同領域的學者參與討論,產出了很多文獻,提出了許多解釋,又有許多解釋被推翻,歷時幾十年也沒爭論個所以然。

十幾年前,隨著哈佛大學教授桑德爾的網易公開課《正義》爆火,“電車難題”在國內高校也有了知名度。桑德爾介紹了“電車難題”的兩個版本,可分別稱之為“效率版”和“公平版”以示區分,盡管如此命名并不恰當。

效率版的電車難題所假設的情形是:

一輛有軌電車在前行中失控,司機沒法讓電車停下來,但可以讓電車轉向。軌道前方有5個工人還在施工,若是聽任電車前行,這5個工人都要被撞死。避免這一慘烈事故的唯一方法是司機將電車轉向另一條軌道,但這條軌道的前方也有1名工人正在施工,電車轉向的后果是此人必被撞死無疑。

那么問題來了:如果你是司機,你會怎樣做?

——大多數人會選擇將電車轉向,以犧牲1個人為代價拯救5個人。這個做法被認為是效率指向的。

將前述思想實驗稍作改動,就變身為“公平版”的電車難題:

同樣是一輛有軌電車失控,軌道前方同樣有5個鐵路工人正在施工,聽任電車前行的后果是5個工人全被撞死。不同的是,電車沒有其他軌道可以轉向,司機已無力避免這一慘烈事故。但此時有個人恰好在軌道上方的天橋上看風景,他目睹并完全理解了即將發生的悲劇,并且他還知道,只要把身邊的一個人從橋上推下去,就能攔住電車前行,拯救這5個工人,盡管被推下去的那個人必死無疑。

那么問題來了,如果你就是站在橋上看風景的那個人,你會怎樣做?

——絕大部分人的選擇是不推。這個做法被認為是公平指向的。

如果僅僅著眼于怎樣采取行動,那么電車難題其實真沒什么難的。通過課堂上的提問回答,桑德爾已經初步展示了人們對兩個問題給出不同答案的統計數據。在效率版的電車難題中,主流意見是允許司機“撞殺”一個人以拯救五個人,反對者屬于異類;而在公平版的電車難題中,主流意見是反對旁觀者“推殺”一個人以拯救五個人,贊同者屬于異類。有分歧很正常,共識從來都是稀缺品,有多數意見就不錯了。

“電車難題”的真正難點,是如何解釋人們從中展現出來的自相矛盾:為什么同樣是犧牲一條性命拯救五條性命,大多數人卻會做出相反的選擇——同意“撞殺”,但反對“推殺”。

通過連續問答來揭示這個自相矛盾,桑德爾就在課堂上把大家搞懵了。

有一種解釋說,我們的大腦是高度模塊化的,有不同的功能分區,“效率腦”區別于“公平腦”,而且不在一個位置,兩個版本的電車難題分別激活了效率腦和公平腦,因此在回答問題時出現上述自相矛盾。但這其實算不上解釋,充其量是個描述。我們仍可以繼續追問:為什么同樣是犧牲一個人來拯救五個人,兩個版本的電車難題卻分別激活了不同的腦區?

如果電車難題確實無解,道德哲學家就會喜出望外,因為這將意味著世界上確實存在獨立于后果的道德律令,或者說后果主義不能壟斷倫理和法律的全部解釋權,康德式的道德律令至少在一些邊緣問題上有望保留一席之地。

因此,關于電車難題的深層追問是,咄咄逼人的后果主義是否也有撞墻的時候?致力于尋找后果主義的理論漏洞,電車難題被設計得如此刻意也算煞費苦心。

但是很遺憾,電車難題其實一點都不難,后果主義可以輕松解釋兩個版本的電車難題,自始至終都無需求助于公平的概念。為什么同樣是為了拯救五個人而犧牲一個人,大家認可“撞殺”卻拒絕“推殺”?

原因很簡單,條件發生了變化,魔鬼藏在細節里,不變的數字只是刻意設計的掩體。

只需將兩個版本的電車難題做個比較,就會發現:

第一,決策人發生了變化。在效率版的電車難題中,只有作為局內人的司機才能決定誰死誰活;但在公平版的電車難題中,一個作為局外人的旁觀者卻掌握了生殺大權。這個變化非同小可,意味著權力的擴張。

其二,被犧牲的受害人發生了變化。在效率版的電車難題中,只有局內人才可能做出犧牲;但在公平版的電車難題中,一個局外人也被卷進了事故之中。這個變化同樣非同小可,這意味著危險場域的擴張。

無論權力的擴張,還是危險場域的擴張,都會引發人們內心深處的恐懼感。如果我想平平安安地過日子,只需遠離危險的職業、危險的人物和危險的場所就足夠了。可如果允許局外人殺死局外人,那么世界上還有什么人是可靠的?還有什么職業和場所是安全的?

我還敢去醫院看病嗎?說不定醫院里還有好幾個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其中一個需要移植肝臟、一個需要移植心臟、一個需要移植肺臟,還有兩個需要移植腎臟。如果有個醫生決心去拯救那五個病人,一個劃算的做法就是把我化整為零。這是個多么恐怖的世界!沒有人會認為醫生是在大發慈悲,這么做會毀掉整個醫療行業。

效率版的電車難題則不會引發諸如此類的恐怖聯想,局內人殺死一個局內人以拯救更多的局內人,這是一個相對封閉的事故場域。“封閉”意味著如果這個做法上升為法律或政策,其適用范圍相對固定,不至于造成失控性的外溢。

簡單說,在效率版的電車難題中,即使打開“撞殺”的口子,也很容易再堵上;而在公平版的電車難題中,“推殺”的口子一開就堵不上了。在電車難題的兩個版本之間,最重要的區別就在這里。

但除此之外,還有兩個細節值得一提。

第一,雖然被犧牲掉的兩個受害人都很無辜,但在我們的感覺中,“推殺”的受害人比“撞殺”的受害人更加無辜。即使這種感覺是荒謬的,只要沒法消除,它就會影響我們的判斷。更何況這種感覺其實并不荒謬,它只是反應了在人們的印象中,兩個受害人對于事故風險的耐受度不同。認為工人比站在橋上的局外人更能耐受風險,應該算是合理的判斷,因為通常情況下,高風險的從業者在其職業收入中就包含了對事故風險的補償。

第二,相比之下,公平版的電車難題包含了更多的不確定性因素。當然不是思想實驗本身不確定,兩個思想實驗的條件都是被規定好的,概率值都被設定為100%,不存在不確定性。但實驗條件的設定是一回事,人們的想象是另一回事。面對公平版的電車難題,很多人會犯嘀咕,站在橋上看風景的那個人真有那么強悍的判斷力嗎?他把身邊的那個人推下去真能解決問題嗎?哪怕是下意識的懷疑,都會影響人們對問題的判斷,因為懷疑意味著觀察者改變了實驗環境中已經設定好的概率值。

說到這里,答案就很清楚了。

電車難題的兩個版本貌似相同,其實差距甚遠。并且兩個版本的難題都可以訴諸后果主義的邏輯,而無需求助于康德式的道德律令。后果主義解釋不僅足夠融貫,而且有能力揭示更深層的因果關系。

責任編輯:于濤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