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讀書之道
發布日期:2019-12-08  作者:宋華琳

宋華琳:《讀書之道》,《法學家茶座》(2014年第2輯)(總第42輯) 

一、讀書之意義 

在我有限的人生經歷中,借書、購書、藏書、讀書占據了非常重要的比重。對于今天在學校讀碩士、博士的同學而言,讀書條件比我們讀碩讀博時好了許多,但是每位同學需要反省的是,在研究生的兩三年時間里,你們究竟讀了多少書,究竟多少書是“我要讀”,多少書是導師或授課老師“要我讀”呢?如今研究生擴招,學制縮短,社會就業壓力增大,這使得很多同學在研究生期間,忙于考駕照,練口語,考各種各樣的證,其余時間也每每用于在網絡上聊天、看八卦、聽歌、打游戲、看電影,而放在讀書思考的時間,則變得越來越少……

因此,我們要去思考,為什么讀書?胡適先生曾云“為學要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任何人要想有所成就,就要系統掌握相應的知識、技術和方法,掌握梳理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今天的信息化社會里,知識和信息都高度碎片化了。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的風靡,使得人們更少有透徹之悟,更多了些一知半解乃至不求甚解之悟。浮光掠影地瀏覽,無法取代系統性的讀書。對研究生同學而言,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具備一定的閱讀量,可能會影響你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的形成,從而對你未來的工作和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讀什么書 

我們已經進入知識爆炸的時代,書店、圖書館里的書在不斷以幾何級數增加,在當當、卓越、京東等網站上,點擊鼠標,也可輕松將所需書籍入手。但是在有限的研究生階段,面對這汗牛充棟的書籍,應如何取舍,先讀哪些書,后讀哪些書呢?

作為研究生同學,應該讀什么樣的書?有的書傳遞的是學術知識,提供的是學術素材;有的書則提供的是知識體系、學術脈絡和思維方法。作為入門者,應盡量先讀基礎性的著作,通過閱讀基礎性、體系性的著作,形成一個較為堅實的學說框架,形成一個能夠為我們分析各種問題的“工具箱”體系。例如對于學習公法學的同學來說,可以首先去讀日本蘆部信喜教授的《憲法》、張千帆教授的《西方憲政體系》、林來梵教授的《從憲法規范到規范憲法》;讀王名揚先生的《美國行政法》、《法國行政法》、《英國行政法》三部曲,日本鹽野宏教授的行政法三部曲,德國毛雷爾教授的《行政法學總論》等著作。當然,今天這樣一個信息社會中,不可能再指望讀了某本書就能如古人那樣,“半部論語治天下”。但唯有通過如此基礎性的閱讀,才能使得研究者站穩學問的馬步,夯實學術的根基。

讀書亦不可太過拘囿于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從一位研究者的著述中,可以讀出他的學術氣象。有的學者論文也很嚴謹周整,但是總會讓人感覺少了點什么,這其實就是和研究者日常的學術關懷、學術視野以及閱讀范圍息息相關。須知“事不孤起,必有其鄰”,例如對于學習公法的研究生而言,就不能僅僅閱讀憲法、行政法的著作,還要閱讀相關民法學、法理學、法史學、國際法學的著作,從而可以綜合地處理法律問題;甚至還要閱讀相關公共管理、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的著作,去把握法律和政策、社會、經濟、歷史的關聯。這種日常性的閱讀,對于形成一個人的學術格局,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應該去關注前沿性的著作。建議同學們形成定期去書店、去圖書館、去購書網站上瀏覽和搜索新書的習慣。比如通過亞馬遜、當當、卓越的網站以及學校圖書館的網站,都可以相對便捷地了解新書資訊。有些書不一定要去閱讀,不一定要去購置,但是要了解相關的學術資訊和學術格局,從而使得你做相關研究時,不會忽略重要的作者和著作。

今天,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對于法學研究的許多問題而言,我們的比較法研究不是“過剩”而是“不足”。中國學者正在研究的問題,往往也是國外學者所曾經關注、正在關注或即將關注的問題。對許多問題的研究而言,盡管中國在相當程度上具有特殊性,外國法也并非靈丹妙藥,但了解外國法律學說和制度,還是會豐富我們的學術想象力,拓展我們的備選方案和研究思路。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特別對于有志于“以學術為業”的同學而言,一定要盡量多讀一些外文原版法學著作和論文。 

三、怎樣讀書 

應合理處理精讀與泛讀的關系。對于基礎性、體系性、思想性的經典著作,應適合平心靜氣、正襟危坐的精讀。例如對于日本行政法學家鹽野宏教授的《行政法總論》、《行政組織法》、《行政救濟法》這三部曲,就適合精讀。這幾部著作中每段話、每句話、每個注釋都值得閱讀者不斷玩味,閱讀時可思考日本學者說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其背后蘊含的關切是什么,從比較法上看英美法、德國法以及中國法上有怎樣對應的制度和學說,中國現實又是如何的。這樣的閱讀雖慢,但仔細體味,可以使得閱讀者夯實學問的基礎。這種精讀的書不一定很多,但是倘若能精讀十余本,必將在學問上有很大的增進。

也應學會泛讀。某些著作是知識性的、資料性的,或者是由相對獨立的部分組成,則不必字斟句酌,而是知其大略即可。陶淵明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就是說讀書關鍵在于領會要旨,不要刻意在字句上下功夫。只有持續大劑量的閱讀和泛讀,會使得閱讀者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學理體系和觀察視角。

“書山有路勤為徑”,這句話至今沒有過時。讀書應成為研究者和研究生生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讀書的時候,要不僅僅單讀一部書,可以圍繞某一個主題,去廣泛深入閱讀相關著述,從中去蕪存菁,逐步形成自己的見解和立場。例如研究行政法中的公私合作時,就可以結合美國弗里曼教授的《合作治理與新行政法》、日本學者米丸恒治的《私人行政》以及我國學界的相關論述,來進行專題性閱讀,從而使得閱讀和思維的火力更為集中,從而取得更多實效。

此外還要處理好讀書和思考的關系。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現實生活中有的人讀書甚多,說起什么來都頭頭是道,但卻對其中任何問題都是淺嘗輒止,缺乏精深的思考。他們讀書時缺乏思考,因此大腦就變成了一個人工移動硬盤。今天這樣一個“大數據”時代,很多信息不必一定要存儲在腦海中,而是可以隨時通過網絡,通過“云”空間來調取,這時學問的優劣深淺,往往取決于研究者的分析能力,思想的穿透力和解釋力,思考的深邃與細密程度。所以要力戒“學而不思則罔”之弊。

另外對于研究生而言,更多的問題則是,許多同學天資很好,也會時常迸發出學問的火花,但由于閱讀量不夠,知識儲備量不夠,使得言說和論證變得蒼白無力,甚至經不起推敲。這正是“思而不學則殆”。因此,最為理想的狀態,或許是勤奮的讀書,認真的思考,通過學與思的結合,豐富自己的學識,增長自己的才干。

所有以上說的,都是有些理想化的言說。“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本文談論的是讀書的方法論,這不能取代閱讀本身。學問之途又是凄清寂寞的,如錢鐘書先生所云,“學問大抵是荒江野老,屋中兩三素心人議論之事”。但“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建議同學們能在讀書學習過程中與身邊的師長、同學、朋友廣泛交流討論,或以讀書會、討論會、讀書沙龍等形式,相互定期或不定期交流所讀所思,從中共同體驗學問的樂趣,減少一個人獨自研習所可能遭遇的惶惑、偏差乃至謬誤,使得讀書能更有成效,更有收獲。

責任編輯:于濤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