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所長秦天寶教授在我所2018年碩博研究生新生見面會上的致辭。秦天寶教授總結了過去一年里我所實現的跨越式發展,并以“立德”、“立功”、“立言”作為對同學們的期許與鞭策。小編特推此文,以饗讀者。
綠法之路始于足,不負韶華不負珈
各位同學、各位老師:
大家好!
秋露未至,暑氣未消。也許秋風送爽、丹桂飄香說的從不來都不是江城的九月;也許金秋之于節氣意味著收獲的時節將至。但對于今日開啟的珞珈山門來說,收獲的即是各位來自五湖四海的青年才俊、莘莘學子。也許今日的你們還不是珞珈門楣的榮耀,但未來的日子里你們卻是綠法傳承的希望。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又是一年開學季。謹此,我首先代表環境法所的各位師長同仁,歡迎各位珞珈綠法的新生力量,榮登珞珈山門,開啟你們未來三年的研究生生涯!
就在幾天前,竇賢康校長在武大開學典禮的致辭中提到“讓優秀成為武大學子的時代擔當”。江城多山,珞珈獨秀;山上有黌,武漢大學。倘若魏巍武大獨秀于珞珈,那么作為珞珈法學重鎮、我國環境法學搖籃的環境法研究所,優秀則更是植根于治學基因中的使命與傳承。
在過去的一年里,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環境法所更是實現了里程碑式的跨越發展:在咨政獻策方面,我所成功入選“中國智庫索引”(CTTI)來源智庫目錄,并高居同類智庫前茅;從剛剛通過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到《全球環境公約(草案)》、從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在各地的實踐到聯合國日內瓦人權與環境專家大會的召開、從環境司法專門化的普遍開花到《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的談判,國內外環境法治的發展無處不閃現著珞珈綠法學人的智慧與身影;在教學和人才培養方面,越來越多的國際知名環境法學者,通過各類高端人才引進計劃前來我所擔任教職,武漢大學-阿伯丁大學環境與能源法研究中心的成立以及兩校雙碩士項目的啟動意味著我所國際化辦學邁向新的臺階,而與此同時,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大力支持下今年更是我所環境法律診所教育項目的啟動元年,堅持“走出去、引進來”的國際化辦學路徑以及“理論與實務相結合”的培養模式儼然已經成為我所在人才培養方面的獨特優勢;在學術研究方面,我所也是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新突破:由我所發起和主辦的“中歐環境法會議”,迄今已經走過十二年的一個輪回,在歐洲乃至全球環境法學界享有盛譽。學術是時代文化之精華,期刊乃引領學術之旗幟,一流的學科、一流的學術機構應當有一流的學術期刊做支撐。由環境法所主辦的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Law、《環境法評論》、以及Climate Law的相繼問世是我所學術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希望借助這三本刊物,努力構建當代中國環境法學的學術前沿陣地,積極搶占發展和繁榮哲學社會科學的戰略高地,在我國乃至世界學術舞臺發出珞珈綠法的聲音。
今日,珞珈山門為君開,一入師門,各位的“研究僧”修行也將始于足下。卓越的師資、一流的平臺為各位的發展鑄就了更高的起點,今時之修行雖不至“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但若想成大志者,古人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亦是為學者應有的自我期許與鞭策,也是今日意與各位共勉之箴言。首先,立德者,創制垂法,博施濟眾。俗話說“治學做人,一以貫之”,欲為大學問者,必先立其德。但何為德者?其一,為人之德,即指常懷感恩之心,尊師重道,薪火相傳。每一個出現在你生命中的人都是一個特別的意義。要對教導你的師長、幫助你的同袍、支持你的環境法所常懷感恩之心。前路漫漫,只有常懷感恩之心的正能量才能使你的人生之路走得更久、走得更穩、走得更寬。其二,治學之德。兼容并包、海納百川、多元共融是環境法所一貫秉持和傳承的治學理念,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者必成大器,希冀各位在治學的過程中可以摒除門派之固、不囿于己見、打破陳思的壁壘,而博采眾家之長,實現學術增長的可持續發展。此為立德也。繼而,立功者,拯厄除難,功濟于時。其并非是指功利之心,而是指治學者,要有建立功業的大心境、大格局。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一個人的心境與格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人生軌跡的走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應當是每個珞珈環境法學人應有的胸襟與氣魄。如今,我國從頂層設計的戰略高度出發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的發展理念以及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國際發展戰略構想。倘若各位能將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匯于建設“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的中國夢之中,將一身學術志向付諸于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及“一帶一路”的實踐中去,那么各位的前途將更為無可限量。最后,立言者,言得其要,理足可傳。太史公語“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其是指各位既為環境法學人,便要精進學術,樹立“成一家之言”的學術志向,也許高山仰止,雖不能至,但心向往之。我們的環境法研究所就是大家精進學術的堅強后盾與可靠平臺:這里既有過往所友重回珞珈分享心路歷程的環境法茶座;大師云集的環境法講壇;又有關注學術前沿、引領學術潮流的環境法高端論壇;更有為大家苦練內功,拓展學術視野而特意打造的青年環境法學者寫作研討會以及全國環境法博士生論壇,以及提供重要學術信息和資源的微信公眾號。倘若各位不忘矢志環境法的初心,善用這些機遇與平臺,一心向學,待你學成下山出關之日,必將成為環境法(學)的執牛耳者。
珞珈山門為君開,綠法之路始于足;待到學成出師日,不負韶華不負珈。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但初心易得,始終難守。希冀各位既要仰望星空,胸懷生態文明之志,又要腳踏實地,不忘來時之路。不論風霜坎坷,不失護青山綠水之心,不忘生態法治之志業。待到學成之日,為珞珈山門,發出中國環境法(學)的最強音!
最后,預祝各位在珞珈山期間身心健康,學術進步!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