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在新的歷史方位和時代背景下推進民法典編纂
發布日期:2018-06-04  來源:中國法治實施報告  作者:張文顯

編者按:2018年5月26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共同主辦的“民法典編纂與法學研究范式轉變”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會上,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張文顯教授發表講話,以下是發言提綱。

在新的歷史方位和時代背景下

推進民法典編纂

尊敬的各位同事,大家上午好!

很高興參加這個座談會,之所以高興,一是在座的好多朋友都是久未重逢,今又重逢,大家充滿著活力,令人高興;二是因為座談會的主題具有鮮明的學術性、時代性和創新性,自2014年民法典編纂工作啟動以來,好像還沒有如此富有思想含量和問題導向的座談會;三是差不多20年前,我就開始關注和研究法學研究范式問題,此次座談會給我提供了一個深化思想認識、聯結立法實踐的平臺。所以在高興的同時,還要感謝會議主辦方的邀請。時間關系,祝賀的話、感謝的話就不再多講了,我直切主題。

大家都知道,近代以來,知識增長和理論創新主要有兩種渠道,一是英國哲學家波普爾所概括的批判與知識增長、理論創新;二是美國哲學家所說的范式與科學的革命。在庫恩看來,知識的革命,也就是知識增長和理論創新,是由于科學研究范式的變革。在科學事業中,一種范式取代另一種范式,往往意味著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出現,并引起科學的革命。在他看來,“范式”(paradigm)是包括規律、理論、認識、方法、標準等在內的一整套信念,是某一學科領域的世界觀和思想窗口,它決定著某一時期的科學家觀察世界、解釋世界的方式。范式的概念非常復雜,庫恩是用一本書來闡釋的。我以為,今天的座談會主題所說的法學研究范式并不像科學哲學所說的那么復雜、那么深奧、那么專業。我們可以簡要地說,法學研究范式就是法學研究中運用的理論模型、理論預設、理論基礎,以及方法論和基本方法,簡言之,就是理論和方法。

關于座談會主題的歷史方位和時代背景,我也想說幾句,作為引言。黨的十九大宣布:“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主要標志和依據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深刻變化,其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對法治建設和法治改革推進的影響是深遠而長期的,對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常規法治建設,以及對法學研究、法學教育、法學理論體系、法理話語體系、法學學科體系的影響,也是十分重大的。我們說法治建設要從國情出發,社會主要矛盾就是最基本的國情,所以要強調從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深刻變化出發。這次憲法修改充分體現了社會主要矛盾深刻變化對法治的推進,這種推進作用集中表現為形成了“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發展的理念和思路。對民法典的制定更是具有直接而深刻的意義。制定民法典、完善民事法律體系,就是為了更好地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期待。我們常說,民法是生活的百科全書,這個百科全書呢,理應回應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特別是對各種各樣的民事權利的有效保護的要求。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必然表現為并且最終歸結為權利需求和權利確認。人格權、健康權、平等權、參與權、政治自由等等,都是美好生活的權利表達。在法學領域,美好生活的需要與權利訴求是高度統一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任何一個方面,都離不開權利,隨便說一個美好生活需要,都不可能不涉及權利。我想這恐怕就是編纂民法典的歷史方位和時代背景。只有科學而精準地把握這個歷史方位和時代背景,民法典的編纂才會有大思路、大視野,才能求真務實、合乎民心。

基于上述對于法學研究范式的理解,對民法典編纂的歷史方位和時代背景的分析,我想談四點。

第一,以人民為中心。首先要說明的是,這里的“人民”并不是一個政治的概念、更不是一個階級的概念,也不是大多數或絕大多數人,而泛指所有人、一切人,自然人的共同體。以人民為中心,也就是以人為本、以人為主體。以人民為中心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是統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本性價值。以人民為中心,就是“法治為民惠民利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價值體系的基石。堅持法治的人民主體價值,就是堅持法治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法治建設的根本目的,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意愿、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法治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體現在我國法律體系的各個部門、法律運行的各個環節。在民法典編纂中,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恪守以民為本、立法為民崇高理念,使民法總則、各個分則、每項民事法律制度以致每個條文都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維護人民權益,得到人民擁護。

第二,堅持以權利為本位。法律的真諦在于對權利的確認和保障,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宗旨在于尊重和保障人權和公民各項權利。尊重和保障人權和公民的各項權利是現代法治國家的基本特征,是建設法治中國的強大動力,更是編纂21世紀中國民法典的根本遵循,因為民法典就其性質而言應當是一本權利法典,民法歸結起來就是權利法,權利是民法典和民事法律體系的邏輯起點和神經中樞。另外,民法規則和原則體系即民事法律體系表現為一個概念體系,居于這個概念體系核心的是權利和義務,其他的民法概念都是從它們派生或演繹出來的,所以我們常說,權利和義務是民法的中心范疇,而權利和義務之間,義務來源于權利、服務于權利、服從于權利,所以權利又是基石范疇,相對于義務而言,具有根本性、統領性。所以,無論是從民法典的內容,還是從民法典的概念體系,都應當堅持以權利為本位。這里的權利包括了民事主體的一切權利,但最根本的是生命權、人身權、人格權、財產權、信息權。

第三,以法理為指南。2017年3月8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建國同志在對民法總則草案作出說明的時候指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草案起草過程中,最高立法機關強調“既堅持問題導向,著力解決社會生活中紛繁復雜的問題,又尊重立法規律,講法理、講體系!眻猿謫栴}導向,要能夠有效地解決民事領域的問題,但同時也必須講體系,講法理。講體系,就是講民法典的完備性、邏輯的嚴謹性,講法理,就是要講民事立法的合法性、正當性,講民法的美德。去年我在《清華法學》發表了一篇論文,題目是《法理:法理學的中心主題和中國法學的共同關注》,在文中闡述了”什么是法理、為什么要講法理、怎樣講法理”,當時我對法理從八個方面進行了語義分析和意義分析。在即將出版的高教版《法理學》教材(第五版)中,我從十個方面對法理進行了語義分析和意義分析。依我的理解,“法理”作為詞語和概念,體現了人們對法的規律性、終極性、普遍性的探究和認知,體現了人們對法的目的性、合理性、正當性的判斷和共識,體現了人們對法律之所以獲得尊重、值得遵守、應當服從的那些內在依據的評價和認同。法理是一個綜合概念,包容了一切美好的價值元素和法律公理;法理是一個文化概念,體現了法律和法治文化傳統中定分止爭、懲惡揚善、治國理政、法正民安的智慧和美德,積淀著法治文明的優秀成果;法理是一個具有普適內涵的概念,融通了古今中外關于法和法治的原理、理論、學說、共同價值;法理是一個實踐理性概念,來源于實踐、在實踐中凝練、在實踐中運用、在實踐中發展。在法律體系中,法理幾乎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無所不能。它們像一個個精靈在法律的靈魂深處跳躍,它們穿越在法律體系的時空中,播揚在法律和社會生活的廣闊領域,是它們激活了法律的生命之原,也是它們點燃了法治的理性之光。在民法立法中講法理,就是確定生命無價、人身自由、人格尊嚴、財產神圣、契約自由、公平正義、公序良俗、誠信友善、環境正義、權利救濟、不強人所難等等,這些都是民法中的基本法理。在民法典編纂中,以法理為指南,就是要以新時代中國法理體系為指南,以民法中的基本法理為依據。去年三月份,在廣州大學的一個討論會上,我講了民法總則包含哪些法理、是怎樣講法理的,實際上對民法典編纂以法理為指南做出了初步的闡述。限于時間關系,這里不再重復。

第四,以立法科技為支撐。立法科技,即立法科學和立法技術,擴展起來就是法律科學和法律方法。科學是對事物存在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認知。在民法典編纂中,怎樣把民法賴以存在的經濟規律、社會規律、人文規律、人性規律、主客體關系規律、財產關系規律、合同關系規律以及眾多的因果關系規律揭示出來,形成系統的民事法律科學理論,這將為民法典的制定提供科學性前提。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科學立法的核心在于尊重和體現客觀規律”,也就是說發現規律、尊重規律、遵循規律、符合規律,與調整對象的存在本質和發展規律保持一致,而不能蔑視規律、違背規律。當然,只有理論、思想是不夠的,還要有一套精致的立法技術把這些理論、思想轉化為規則、轉化為具體的權利、義務、責任,這就是法律技術(方法)的功能所在。比如說,我們使用的概念表述、法律條文、規則構成等應當具有可解釋性,具有人們信得過的論證和說理性,能夠擴展民法活動主體的思維空間。此外,民法典的制定還要為人們合乎邏輯地發現規則留有足夠的空間,這都是立法技術(方法)。所以,我們要把法律科學與法律技術(方法)有機統一起來,確保中國民法典的“良法”屬性,力爭超越法、德、日等國民法典而來者居上。沒有科學理論,沒有法理思維,民法典的編纂就是盲目的,缺乏靈魂的;而沒有法律技術(方法),思想、理論和法理也轉化不成規則,那也就沒有法律的存在了。這就像思想和修辭一樣。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具有廣泛深刻的影響,除了它思想的深邃和偉大之外,那種精到的科學概念、經典的命題、絕妙的格言、幽默的表達等修辭方法的使用,也使這種思想具有強大的真理力量和感召力。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之所以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感染,也得益于思想和修辭的完美結合。所以,要制定出一部21世紀的民法典,必須注重法律科學、法理學、法律學、法教義學、法律方法的完美結合。在這個意義上,編纂民法典絕不只是民法學界的孤軍奮戰,而是整個法學界的共同事業。我們希望看到更多的法理學家、憲法學家、商法學家、經濟法學家、環境法學家、訴訟法學家等參與到民法典的編纂之中。我也樂意看到,民法典編纂過程的開放性進一步擴大。

以上是我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與大家一起交流,請提出批評和指教。

謝謝。

責任編輯:于濤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