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大數據時代的倫理隱憂
發布日期:2015-11-11  來源:愛思想  作者:黃欣榮

隨著互聯網與各種智能設備的普及,各類數據出現了爆炸性增長,而云存儲、云計算等技術正幫助我們存儲這海量信息并從這些信息中挖掘出人們需要的東西,因此我們的時代被稱為大數據時代。大數據技術要求實現數據的自由、開放和共享,我們由此進入了數據共享的時代,但我們同時也時刻被暴露在“第三只眼”的監視之下。因此,大數據技術帶來了個人隱私保護的隱憂,也帶來了個別組織對數據的濫用或壟斷的擔心,特別是人類自由可能被侵犯,由此產生了大數據時代人類的自由與責任問題并對傳統倫理觀帶來了新挑戰。

  大數據時代,人們的一切行為都暴露在“第三只眼”的監測之下,并留下一條永遠存在的數據足跡

  大數據的倫理問題主要是因為大數據技術的“第三只眼”而留下的“數據足跡”而引起的,因此要探討大數據倫理,就必須從“第三只眼”和數據足跡出發。

  現代智能技術為數據的采集提供了方便的技術手段,并形成了從天上到地下的一個全方位的監控,構成了一個立體的天羅地網。前東德曾雇傭了數十萬的秘密警察來監控其國民的言行,花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如今利用現代智能技術,可以在無人的狀態下每天24小時全自動、全覆蓋地全程監控,毫無遺漏地監視著人們的一舉一動。在大數據時代,我們的一切都被智能設備時時刻刻盯梢著,跟蹤著,讓人真正感受到被天羅地網所包圍,一切思想和行為都暴露在“第三只眼”的眼皮底下。令人震驚的美國“棱鏡門”事件是最典型的“第三只眼”的代表。美國政府利用其先進的信息技術對諸多國家的首腦、政府、官員和個人都進行了監控,收集了包羅萬象的海量數據,并從這海量數據中挖掘出其所需要的各種信息。

  除了這種早已設計好的數據收集之外,更多的是無意中留下的各種數據。只要使用了網絡或智能設備,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已經被留下,并可能永久存儲于云端。例如我們幾乎每天都在使用Google、百度等搜索工具,只要進行過搜索,我們的搜索痕跡就被Google、百度永久地保存。我們現在都喜歡網上購物,在亞馬遜、當當購書,在淘寶、天貓、京東商城購物,只要進入過這些網站,哪怕只隨便點擊了其中的某種物品信息,我們的興趣、偏好、需求等等就被記錄下來,并時不時收到各種推薦廣告。我們在QQ、微信、Facebook等網絡社交工具聊天,我們以為及時刪除了聊天記錄就萬事大吉,其實網絡早已偷窺了我們的秘密,并永久記錄了下來。現在幾乎人人都手機不離手,通話、短信、導航、搜索……功能數不勝數,我們以為只要注意及時刪除,就只能天知地知,殊不知我們的一切早已記錄在案。博客、微博、云空間等,也永久記錄著我們的所思所想。我們的一切都以數據化的形式被永久記錄下來,這些數據有些是被人強行記錄的,有些是我們自己主動留下的。

  在小數據時代,人類的思想和行為也可以通過文字、圖片以及人類對自然的改變印記等而留下人類活動的軌跡。例如我們可以把思想以文字的形式或音像的形式記錄下來,可以通過雕塑、畫作、攝影等記錄軌跡,農民耕地、工人生產等工作、生活、學習都會留下印記,不過以往只能用物理方式記錄下軌跡,我們可以稱之為物理足跡。在大數據時代,我們的一切活動除了留下傳統的物理軌跡之外,還會留下另一種軌跡:智能設備將我們的一切思想和行為都以數據的形式記錄下來,通過網絡快速傳輸并可能存儲在云端之中,因此留下了永久的數字記錄,我們把這條軌跡叫做數據足跡。物理足跡與數據足跡有著諸多的差異:物理足跡以物理模擬信息的形式保存下來,在時空上都受到一定的限制,難擴散,易消逝,而且容易抹去記憶痕跡;而數據足跡是智能設備自動將人類的一舉一動進行信息采集,以數據編碼的形式保留下來,它可通過互聯網快速傳遍世界并存儲于云端,易傳播,易存儲,一旦進入網絡就難于徹底清除,因此也就容易永久保存,不易消逝。

  個人行為產生的種種數據,其所有權、知情權、采集權、保存權、使用權以及隱私權等,很容易被濫用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數據成了一種獨立的客觀存在,成了物質世界、精神世界之外的一種新的信息世界。此外,數據還成了一種土地、資本、能源等傳統資源之外的一種新資源,這種新資源已成為新時代的標志,也成為煤炭、石油之后的新寶藏。因此,數據的所有權、知情權、采集權、保存權、使用權以及隱私權等,就成了每個公民在大數據時代的新權益,這些權益的濫用也必然引發新的倫理危機。

  我們個人使用智能設備(例如智能手機、Google眼鏡、智能手表等)所產生的各種數據、訪問網頁產生的訪問記錄、QQ、Facebook等網絡社交工具所交往數據以及在微博、推特等發表的各種言論,這些數據都被相關公司儲存和記錄,并匯集在一起而形成大數據。通過數據挖掘,許多人從這些大數據中可以挖掘出前所未有的信息資源。現在的問題是,與我們如影相隨的數據足跡作為一種新資源,是否有所有權的問題?這些數據應該歸屬于誰?這些數據是否該屬于我們個人?他人使用,包括那些記錄、存儲數據的公司是否有權存儲和使用這些數據?傳統的資源,其產權相對來說比較明晰,而由我們的數據足跡形成的大數據,其所有權歸屬就沒有那么分明。如果說屬于我們個人,那么他人使用就必須得到授權,否則就是侵權。但事實上,大數據由于涉及海量主體,又不可能得到所有個體的授權。

  政府是數據的最大擁有者,它通過各種途徑收集了全國人口、經濟、環境、個人等等各類數據,其中許多數據本身就涉及我們大眾的工作、生活和其他各方面的信息,這些通過納稅人的錢所收集的數據,我們是否有權利知曉和使用呢?從傳統來看,各國政府往往以涉及國家安全為由拒絕公開政府數據,這讓百姓永遠被蒙在鼓里,從而滋生出政府的各類腐敗。如今不少國家通過制定相關法律,逐漸公開各種數據,只要不是涉及國家安全的數據,都必須向公眾公開。政府數據的公開讓政府的一切行為都曝光在陽光下,更加體現了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讓政府的行為隨時處于大眾的監督之中,因此,大數據帶來了公民的自由與公正。

  大數據帶來的最大倫理危機是個人隱私權問題。我們的個人信息,例如出身、年齡、健康狀況、收入水平、家庭成員、教育程度……,只要是我們不愿意公布的,都可以看作是個人隱私。在小數據時代,紙質媒體相對來說比較難于傳播這些隱私,而且即使傳播,其傳播的速度、范圍和查詢的便捷性都受到一定的限制。此外,小數據時代,有兩條措施來保證個人隱私的安全:一是模糊化,二是匿名化。然而,在大數據時代,這些舉措不再有效,那些限制條件也不再存在,因此對隱私保護形成了巨大的挑戰。

  首先是數據采集中的倫理問題。以往的數據采集皆由人工進行,被采集人一般都會被告知,而如今的大數據時代,數據采集都被智能設備自動采集,而且被采集對象往往并不知情。例如我們每天上網所產生的各種瀏覽記錄,在網上聊天時候的聊天記錄,我們手機的通話和短信記錄,我們在公共場合出入的監控記錄,如此等等,都在我們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記錄和儲存下來。

  其次是數據使用中的隱私問題。小數據時代,人們采集的數據基本上都是一數一用,采集時通過模糊和隱匿,可以防止在數據使用或再使用中隱私被泄露的問題。此外,數據與數據之間相對來說比較難建立起聯系,因此難于發現隱藏在其中的秘密。但是,在大數據時代,各種數據都被永久性地保存著,這些數據匯集在一起形成大數據,這些大數據可以被反反復復永久使用。從單個數據來說,經過模糊化或匿名化,隱私信息可以被屏蔽,但將各種信息匯聚在一起而形成的大數據,可以將原來沒有聯系的小數據聯系起來。大數據挖掘可以將各種信息片段進行交叉、重組、關聯等操作,這樣就可能將原來模糊和匿名的信息重新挖掘出來,所以對大數據技術來說,傳統的模糊化、匿名化這兩種保護隱私的方式基本上失效。

  最后是數據取舍中的倫理問題。在小數據時代,遺忘是常態。但是,由于網絡技術和云技術的發展,信息一旦被上傳網絡,則立即被永久性地保存下來,就像白紙染上墨跡一樣,我們很難徹底清除。于是,在大數據時代,記憶成了新常態,而遺忘則成了例外。例如,由于不小心而沒有及時償還銀行信用卡的透支,這不良信用可能會被跟隨一輩子,成為當事人的噩夢。有些人做過某種錯事,大數據將此事永遠存儲下來,時不時又被人翻起而成為一個永遠的傷疤。這種永久存儲的技術讓不少人失去了重新做人的機會,給當事人帶來永遠的災難。因此,當事人是否有權要求刪除自己的相關信息呢?在大數據時代,究竟由誰來決定數據的取舍?

  此外,大數據還存在安全問題,稍不注意就可能外泄而傷及許多人。大數據的自由、公開、共享,很容易將一些隱私或隱秘數據上傳網絡,有時候也是無意之中造成數據外泄。這種外泄事件往往會傷及許許多多的相關人員,甚至造成躺槍事件。例如近年來某酒店不慎泄漏了多年來的酒店的開房信息,給諸多人造成了意外的麻煩,甚至造成了不少家庭的破裂或戀人的分手。

  大數據只是放大了原本就存在的或明或暗的人類本性,因此對大數據的規制最終還是要歸結到對人本身的規制

  大數據技術是信息技術的延續,信息社會剛剛提出并興起之時,人們也曾擔心害怕,一如當下的大數據革命。任何技術都是一把雙刃劍,這把劍是利是害,完全取決于持劍之人。大數據技術只是放大了人類原本就存在的或明或暗的人類本性,所以對大數據的規制其實還是對我們人本身的規制。

  保持開放心態。任何新技術都是社會經濟需求和科技內在邏輯兩種合力的推動下出現的,因此都有其發展的必然性。面對尚未熟悉的新技術,我們懷著一種忐忑不安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我們還不知道怎么去面對和適應。例如,印刷術、計算機甚至火車、汽車的出現,都曾引起人類的不安。但是,面對新技術,我們只能懷著一種開放的心態坦然去接受。因此,面對當前大數據技術的滾滾洪流,我們應保持開放心態,積極迎接大數據時代的來臨。

  堅持分享精神。在大數據時代,數據信息成了一種新資源,這種資源與傳統資源不同,不會因為使用而被消耗,而是越被使用越發體現出其隱藏價值,所以現在微信朋友圈、微博關注圈或其他信息傳播渠道,不斷有人曬圖片,傳信息,不斷與朋友分享自己的數據資源,因此,我們可以說,資源共享或分享是信息時代的主旋律。傳統資源基本上只能一次性使用,你擁有了我就不可能擁有,因此具有獨占性,由此也造成了人類自私的習性。數據資源不管怎么分享,其使用價值都不會遞減,而是保持永恒甚至會價值遞增。在大數據時代,我們要有奉獻、分享的精神,讓數據資源發揮其最大的價值,讓我們的時代成為一個數據信息資源更加豐富的時代。

  堅守倫理底線。大數據時代隨時隨地都在產生、傳輸、存儲和使用各種數據,因此在數據采集、使用中必須遵循一定的倫理規范,確保他人的隱私權和人權不受侵犯。因此數據采集必須通過合法途徑,最好告知當事人并得到授權。現實生活中就有不少個人或組織,通過偷拍、預留后門、黑客入侵等非法手段來采集數據,完全不顧他人權益。數據資源雖然不會被消耗,但其中隱含著大量的信息,特別是同樣的數據隨使用目的的不同,可以挖掘出不同的信息,因此使用中要特別注意不能暴露他人隱私和侵犯他人權益。

  加強數據立法。大數據是一種新技術,我們的時代也因此迅速邁入大數據時代。但是,由于時代轉型過快,原來適合小數據時代的諸多法律、法規面對大數據都顯得無能為力。例如,小數據時代,為了保護個人隱私的告知與許可制度,由于大數據的多次開發與使用而失效,因此必須重新立法,對數據的采集、使用、儲存和刪除各個環節都有一定的法律約束。對非法數據采集進行打擊,并要求數據挖掘者、數據使用者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此外,由于云技術,數據可以永久被存儲,這有可能給他人隱私帶來傷害,因此應該立法規定數據的存儲、使用期限,數據存儲者負責到期信息的刪除以保護當事人的權益。

  呼喚透明公開。大數據時代是一個開放的時代,任何數據只要不涉及個人隱私、組織秘密或國家安全,都應該對公眾開放。特別是政府部門的數據,由于是使用納稅人的錢所收集的數據,而且許多數據也涉及納稅人的權益,因此這些數據都應該最大限度地對外開放。數據的公開、透明還是一劑最好的反腐良藥,陽光的照射、民眾的監督可以防止腐敗并提高政府效率。如今世界許多國家都通過立法,開設各種網站,將涉及國計民生的各類數據都完全透明公開,我國也要盡快迎頭趕上這波大數據開放的浪潮,不要總借口組織隱私和國家安全而將任何數據都當作秘密。

  確保人性自由。任何技術都是服務人的工具,都必須為人類服務,而不能成為限制人的自由、異化人的本性的手段。大數據技術通過海量數據,挖掘歷史,預測未來,讓人們都變成了裸身人,人的自主、自由都有可能受到侵犯。當然,由于大數據,我們都無處藏身,謊言、偽裝也很快被人識破,這就迫使人又回歸本真,回到我們孩童時期那種沒有偽裝、沒有謊言的時代,就像原始人全身赤裸,但沒有人會覺得奇怪。這就是說,大數據技術說不定會讓人們更加赤誠相處,人類反而更加自由,人性反而得到了高揚。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