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乃從師之道,為師之德,教師之良心。師德,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需傾心培育、倍加珍愛的“公共資源”。維護師德這一公共資源,就教師而言,可坦然面對所有的眼睛——心胸坦蕩、心無偏私、心地純正;就社會而言,可助推社會風氣、行業道德的清新純靜、清正廉明,增進社會的正能量——摒除惡行、遵法守紀、促進公正。師德力量來自師德本身,“來自基本的‘良知’——在所有人那里都以某種方式存在著的最基本的惻隱之心和是非觀念。”
一、師德失范表象
我們所處時代,常被喻為道德失范時代,即中國社會轉型中的道德滑落與倫理失控。“無論與轉型前還是與轉型后相比,都屬于相對的混亂階段,人心浮躁、物欲橫流,常出現道德底線失守情況。”盡管1998年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明確了高校教師應具備的素質,且于2011年12月30日印發教育部、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全國委員會研究制定的《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明確了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規范——愛國守法、敬業愛生、教書育人、嚴謹治學、服務社會、為人師表,但師德失范仍有所表現:
(一)名利思想抬頭
在教師職稱晉升評價機制與職業尊嚴評價標準尚需改革的背景下,有些教師名利思想抬頭,重科研輕教學。教學工作敷衍塞責,科研工作傾心投入,追逐個人名利,忽略言傳身教,欠缺奉獻精神。
(二)利己心態凸顯
在教育資源持續投入與教師待遇逐步提高尚有提升空間的背景下,有些教師利己心態凸顯,重副業輕主業。教學工作投入不足,副業經營傾力打造,追逐物質利益,輕視教書育人,欠缺師德風范——課前備課不足,課上照本宣科;隨意遲到早退,蔑視教學紀律。
(三)功利意識張揚
在教師科研項目評定與科研成果評獎尚待公平公正的背景下,有些教師功利意識張揚,重獎勵輕誠信。學術研究違背誠信,抄襲剽竊他人成果,論著反饋刻意包裝,職稱評定弄虛作假。
(四)形式主義嚴重
在師德評價機制與師德評價標準尚待科學客觀的背景下,有些教師形式主義嚴重,重形式輕內容。師德師風評價務虛,考核過程流于形式,查擺問題意識淡漠,整改措施不能到位。
師德失范雖以社會風氣不良與公德意識不佳為社會背景,但師德失范將嚴重影響社會風氣與職業道德,甚至影響教書育人質量與我國教育發展進程。因而,規制師德失范行為,明晰師德規范內涵,倡導踐履師德規范,是提升師德規范素養、凈化社會風氣的有效路徑。
二、師德內涵闡釋
根據2001年中共中央頒行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師德,屬職業道德。師德,應涵括于職業道德基本規范——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結合教師職業特點,師德基本規范可理解為:愛崗敬業、誠實守信、教書育人、服務學生、奉獻社會。具體言之,師德內涵應包括:敬重職業、堅守崗位、從容執教、謙和包容、清正廉明、遵法守紀、回饋時代、奉獻情懷。上述師德內涵,是師德底線或稱師德紅線,是師德基本規范。遵守師德底線,才能創建良性的教書育人秩序,實現教師的人生理想與價值追求,推進社會的人格平等與公正和諧。
(一)敬重職業、堅守崗位
馬克思關于《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一文指出:“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不應認為,這兩種利益會彼此敵對、互相沖突,一種利益必定消滅另一種利益;相反,人的本性是這樣的:人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達到完美。”教師,即教書育人,是教學相長的職業,是將學生的完美、幸福與教師的完美、幸福緊密融合的職業。當選擇教師職業時,也就選擇了教書育人、教學相長、潤物無聲、薪火相傳,也就選擇了將學生的前途命運與自身的前途命運緊密融合。如果“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是神圣政治使命,那么,敬重職業、堅守崗位,則是師德底線或基本要求。“底線倫理乃是維系人之所以為人的特性與起碼的倫理道德。任何人,只要還有人性,都會認可并遵循的普遍倫理。道德是分層次的,底線倫理就屬于起碼的、低層次的道德。”“學會遵循起碼的、低層次的道德規范,做一個平凡普通人的價值取向與道德要求也無可非議。”
敬重職業,是師德核心,也是教師職業良心的堅守。職業,是生存之基,發展之本。即便沒有對職業的熱愛,也要有對職業最基本的虔誠與敬重。虔誠,意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敬重,意味“待人不昧,對己不惑”。虔敬,是保持職業崇高感、優美感的關鍵。面對參差不齊且個性張揚的學生,教師對職業的敬重面臨考驗。而保持對職業的尋常心、恒常心、持久心,方能保持對職業的敬重。
堅守崗位,是師德基礎,也是教師職業耐力的體現。職業耐力,意味教師要坦然面對生死、得失、榮辱、利弊。面對全國高校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輕教學”的評價體制、晉升標準、資源配置、利益分享的既定格局;面對“科研是硬實力、教學是軟實力”的“智慧發現”與“聰明選擇”;面對科研領域的獎項名目多、獎勵高、轉化利益快,教學領域的獎項名目少、獎勵低、轉化利益慢的社會現實與利益糾結,有些教師義無反顧地放棄了教學投入——不給或少給本科生上課,以減少對教學活動的情感、精力、資源等投入,把工作重心轉向科研,尋求各種榮譽獲得與利益分享。誠然。科研可輔助、豐實教學活動與教學內容,但教學技能培植、教學質量提升、教學效果達標、教學藝術追求,同樣需要科研的努力與付出,甚至需要更多的情感、精力、資源的投入,畢竟“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值得慶幸的是,在名利場中,還有一批教師本著“良心”兢兢業業、勤勤懇懇、恪盡職守、無私奉獻在教學第一線,盡管酸甜苦辣自知、人情冷暖自擔,但他們無疑是這個時代、這個職業中最值得敬重的群體。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人的智慧、精力、體力、耐力有限。在教育評價機制中,如果教學與科研不能成為教師職業生涯、教書育人過程中齊頭并進、平等相待、兼容并蓄、緊密融合的兩翼,那么,教師對職業的敬重、對崗位的堅守將面臨漠視與挑戰,教師群體生發出的心理斷層與情感割裂將無法修復,教學質量下降、教學水平下滑、教學藝術欠缺、教學創意不足將成為現實。為此,我國亟待完成教育體制改革,亟待實現全國高校職稱評價機制改革,推進教育公平,實現教師公正;切實尊重并悉心呵護默默無聞、敬重職業、堅守崗位、恪守良心的教師的人格尊嚴與辛勤付出,確保他們不受情感傷害與資源掠奪,有所回報、有所慰籍。“一個社會的運作必須基于公眾追逐利益的本性。公正絕不是對個人的單方面道德要求,它是對個人與社會的雙向要求、雙向制約,既是用來衡量個人行為是否道德的準則,也是用來對人格化的社會進行道德評價的尺度。因此,既要以公正來制約個人,也要以公正來制約社會,離開了公正原則對社會的有效制約,不僅會危及個人,更會從根本上危及社會。”不可否認,“任何社會都不乏以追求道德人格完美為人生目標和理想的人,但并不能因此就要求每一個人都必須遵循‘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道德準則,都要成為一個高尚的人、純粹的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故敬重職業、堅守崗位,僅憑教師的良心堅守遠遠不夠,尚需教育領域的機制改革、辯證處理教學與科研的關系、教書與育人的關系,明確教育的宗旨與方向,促進教育公正與人格完善。
(二)從容執教、謙和包容
加強教師修養,平等對待學生,是師德應有之義,也是師德的具體表現。教師職業,既從善如流、鏤月裁云,也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既高山景行、流芳百世,也高自標置、飛短流長。教師職業所具有的清高自重、特立獨行的性格氣質,可用一首詩——《我把小船劃向月亮》來形容:“請不要責怪我,有時,會離群索居。要知道,孤獨也需要勇氣。別以為,有一面旗幟在前方嘩啦啦地招展,后面就一定會有我的步履。我不崇拜,我不理解的東西。我把小船劃向月亮,就這樣劃呵,把追求和獨立連在一起,把生命和自由連在一起。”教師將對人格獨立、心靈自由的追求與對人生價值的追問緊密聯結在一起,這是千百年來教師的職業風骨與執業態度。而教師對職業風骨與執業態度的堅守與秉持,仰賴于教師的從容執教與謙和包容。
從容執教,是師德靈魂,也是教師職業技能的顯現。從容執教,源于教師的兢兢業業、恪盡職守、精心備課、科學設計;源于教師的深入淺出、張弛有度、表達藝術、人格魅力;源于教師的教書育人、教學相長、隨風入夜、潤物無聲;源于教師嫻熟掌握的專業理論、密切關注的學術動態、靈活駕馭的學科前沿、傾力打造的學術成果;源于教師日臻完善的教學藝術、不斷提升的科研質量、日漸豐富的心靈世界、不斷改善的生存質量。教師,既是物質的人,也是精神的人,更是道德的人。盡管不同時代對從容執教的理解有所不同,但從容執教仍需與時俱進。在大數據與自媒體時代,從容執教意味著教學風范與教學相長的統一,教學設計與教學質量的統一,教學方法與教學效果的統一,教學創意與教學目的的統一,教學科研與專業科研的統一,教書育人與德藝雙馨的統一。從容執教的本質,是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的科學性與價值性的統一,批判性與建設性的統一,歷史性與現代性的統一,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倘能實現上述統一,教師即實現了從容執教、淡定執教。云淡風輕、峰回路轉、氣定神閑、縱橫捭闔,將成為從容執教的代名詞,也將成為教師的職業境界與幸福所在。盡管“幸福是一個跨學科的多維度概念,可以從不同領域進行探討,……幸福雖然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概念,但是人們對幸福的感受和追求卻是不同的。”教師的幸福與快樂,來自于教師的從容執教。正如馬克思所述:“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命,他們自己就是怎樣。因此,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如果說“人的意謂不僅是對事實的認知,而且根據規律即邏輯進行創造性選擇和建設性附加。人們總是在既定事實的基礎上創造著一種有意義的世界。”
謙和包容,是師德風采,也是教師人格尊嚴的展現。在物欲橫流時代,在失序、無序的名利追逐與資源競爭中,教師職業群體也常會捫心自問:我們還有什么?我們還剩什么?在認真思考之余,教師會說:我們還有尊嚴。為了維護尊嚴,教師既要從容執教,更要謙和包容。謙和包容,既指謙讓、豁達、溫和,也指理解、涵養、氣度。謙和包容,既是教師之間的德性要求,也是師生之間的德性標準。面對文人相輕、師者相詆、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教師需要反思自身、求同存異。面對厚此薄彼、寬己律人、無理取鬧、發泄私憤,教師需要謹言慎行、寬以待人。謙和包容的為師之道,將避免教師在同行面前、學生面前自毀形象、自損尊嚴,進而展現教師的博大胸懷與人格風骨。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泰爾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三)清正廉明、遵法守紀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要“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要“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而“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在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進程中,我們既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也要依法執教、依法指教、依法治教。依法執教的要求就是清正廉明、遵法守紀。
清正廉明,是師德基石,也是教師執教的保障。教師,常被形容為“三尺講臺、兩袖清風”;也常被評價為“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而當年輕人憧憬理想、選擇職業之際,也常會被告誡:“寧舍十斗糧,不當孩子王”。的確,自古至今,教師職業清苦、清廉;教師形象奉獻、無私。然而,當物質與精神發生碰撞、心靈與肉體發生沖突、境遇與追求發生斷裂、現實與尊嚴發生割裂之時,教師能否守護清正廉明,則成為檢驗師德的試金石。面對學生及其家長的曲意逢迎、投石問路,面對親朋的情感托付、利害權衡,教師能否做到一視同仁、廉潔自律?面對學生的無禮、無情、無義,教師能否做到謹言慎行、堅守承諾?倘能做到,教師便具備了清正廉明之德、獲得了取信于人之譽。
遵法守紀,是師德規范,也是教師執教的底線。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進程中,遵法守紀是依法執教的前提。遵法,意味教師在執教過程中既應遵守《教師法》、《高等教育法》等行業法律規范,也要遵守《憲法》、《刑法》、《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等相關法律規范,尊重學生的人格及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人身權和財產權,建立平等、民主、關愛、和諧的教學氛圍與師生關系,促進教學活動、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目的的良性展開與順利實現。守紀,意味教師在執教過程中既應遵守政治紀律、財經紀律、人事紀律、職業紀律、工作紀律,也應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尊重同事的人格獨立與人格尊嚴,“自覺履行職業責任,嚴格遵守職業規劃,保持與其它崗位間的有序合作”,促進工作計劃、工作部署的有序進行與順利落實,避免相互牽制、相互要挾、相互刁難。
(四)回饋時代、奉獻情懷
教師的回饋,在于燃燒自己、照亮他人;教師的奉獻,在于教學相長、教書育人。尊重學生、方便學生、服務學生、為學生著想、為學生負責、為學生謀福利,是教師的永恒承諾與不變情懷。
回饋時代,是師德精神,也是教師職業的追求。在社會生活中,有人敬重教師職業,是因教師風范——博覽群書、通古博今、才華橫溢、氣度不凡、儒雅睿智、理性思辨、書文獎項、業績斐然;有人羨慕教師職業,是因教師待遇——寒暑假期、自由支配、休閑觀光、思想徜徉、收入穩定、光鮮亮麗;有人詛咒教師職業,是因教師失德——違法犯罪、大逆不道、侵害學生、人面獸心、踐踏尊嚴、歧視對待;有人蔑視教師職業,是因教師失范——語言粗魯、惡語傷人、舉止失體、有礙文明、衣冠不整、邋邋遢遢、自己舒暢、不顧他人、羨慕嫉妒、表里不一。世上有多少種行色的教師,就會有多少種對教師職業的評價。然而,無論當下對教師職業評價如何紛紜,社會中人對教師職業的評價還是中肯的——收入微薄、勤懇耕耘、默默無聞、甘于奉獻、追求自由、崇尚光明、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教書育人、利國利民。的確,在教師群體中,在教學第一線,活躍著“最美鄉村教師”、“最美教師”、“優秀教師”、“優秀研究生導師”的身影;在教學崗位上,譜寫著“教學名師”、“師德先進個人”、“教書育人標兵”、“三育人積極分子”的佳話;在教學質量上,實踐著“精品課”、“精品視頻公開課”的情懷;在教學藝術上,追求著“幕課”、“翻轉課堂”的實踐。凡此種種,都在向世人展示著教師辛勤努力、不懈追求的精神風骨,展現著教師迎難而上、挑戰自我的超越氣度,展露著教師奉獻社會、回饋時代的忘我情懷。教師,是無數人集合;師德,由無數人鑄就。教師,只要一息尚存,就在默默耕耘。
奉獻情懷,是師德價值,也是教師職業的承諾。偉人,自有崇高情懷;凡人,自有優美奉獻。教書,自有教師的偉大與平凡;育人,自有教師的奉獻與情懷。在教師群體中,有的教師謙遜禮讓、默默無聞、待人熱情、談吐文明;有的教師衣著得體、舉止端莊、文雅授課、講究禮儀;有的教師遵約守時、文明表達、尊重學生、尊師重教;有的教師身染重疾、自強不息、歷經磨難、堅守崗位;有的教師背負誤解、默默承受、遭遇不公、砥礪前行;有的教師心胸坦蕩、摒棄前嫌、求同存異、和諧共處;有的教師,關愛學生、扶危濟困、關心同事、排憂解難;有的教師先人后己、顧全大局、義字當頭、利在身后……“在道德品質上,唯有真正的德行才是崇高的。然而也有某些善良的內心品質是可愛的和美好的,并且就它們與德行是和諧一致的而論,也應該看作是高貴的,盡管它們確切說來并不能夠說就是屬于道德性的心性的。”教師的平凡,孕育奉獻;教師的奉獻,蘊含莊嚴。教師的奉獻情懷,前赴后繼、代代相傳。
三、師德培育建設
師德建設,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師德培育,既仰賴公民道德建設,也仰賴公民法治文化培育與法治素養提升。
(一)師德培育路徑
師德培育并非一蹴而就,而需持久推進、常抓不懈。教書育人、尊師重教作為師德的固有內涵,必須從兒童教育、終身教育抓起。
從兒童教育抓起,是因兒童在成長進程中,要經歷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等教育階段。在前述教育階段,教師常伴隨其中。而教師的言傳身教、身體力行、榜樣力量將對兒童的身心成長、人格健全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師德風范將成為培育公民道德素養的人生之基。為此,加強師德培育,既要從幼兒園的教師做起,也要從兒童做起。做好幼兒園教師的師德培育,將實現兒童道德教育啟蒙,開啟兒童道德培育之門,塑造兒童道德心智、道德行為,養成兒童道德思維、道德修養。做好兒童的師德培育,將培植兒童尊師重教的情感與情操,珍視教書育人職業的奉獻與價值,進而培養熱愛教育事業的接班人。
從終身教育抓起,是因公民在人生旅途中,必須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緊密融合,必須實現終身學習與自我成長、不斷進步的有機統一。而在實現終身教育的進程中——在職繼續教育、學歷提高教育、技能培訓教育,都離不開教師的知識傳授、教育引導與科學規范。故加強師德教育,既要從教師做起,也要從受教育者做起。從教師做起,要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恪守職責、踐履師德、教書育人、自我約束;從受教育者做起,要求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過程中,遵法守紀、踐履公德、尊師重教、自我規范。即師德的培植與踐履,僅有教師的自我追求、自我約束、自我實現是不夠的,還需有受教育者及社會中人的真誠理解、積極參與、自我規范、廣泛監督。只有將師德與公德有效銜接,才能推進教育過程的道德教化、道德傳播、道德自覺、道德擔當,進而提升師德與公德的社會實踐效果與社會影響力,推進公民道德建設進程。
(二)師德培育方法
師德培育方法包括自律和他律。自律,是踐履師德無條件的必然性;他律,是實踐師德有條件的必然性。自律,是師德培育的內因;他律,是師德培育的外因。自律,培養師德信仰;他律,規范師德行為。
自律是培育師德的內在基礎。即教師通過自我立法、自由意志,完成師德的自我塑造、自我實現,將遵守師德內化為教師的自覺行動。“自律是一個德性原理,是純粹實踐理性不依賴于任何經驗而自為地決定意志去踐行的純粹實踐理性原理。在這種意義上,自律也是自我的道德權利,人有權利用自己的意志為其自身立法。所謂意志自由就是主體決定自己依照‘規律的概念’去行動的能力,實際上就是理性的自決實踐能力。”教師“要想達到自律,就必須不斷地培養自己的理性能力,盡力去履行德性義務,以爭取具有良好的德性,成為完善的道德人格。”
他律是培育師德的外在保障。即教師通過外在制約、外部規范,實現師德的自我培植、自我教育,將遵守師德內化為教師的自我責任。“‘他律的人’,就是具有一般知性的人,作為感性存在者的人,即對感性、功利、偏好等經驗性內容有依賴性的人,而不是作為智慧的能自律的‘理性人’。”故教師的“他律不是道德的本質特征,即不是在純粹理性原則指導下的意志自律,即以某種條件為前提而決定的行為。”他律,可通過師德培訓、師德教育、法制宣傳、法制教育來完成,具體路徑有三:一是注重教師能力與教師人格的雙重培育。將教師的專業技能提升與人格健全完善緊密融合。專業技能,關涉教師的執教能力;人格健全,關涉教師的道德心靈。只有將師德上升為教師人格即“師格”,才能將師德規范融入教師心靈,成為支配、指導教師執教行為的心靈法則。二是注重師德教育與師德實踐的雙向推進。理論與實踐統一,是師德培育的有效手段與方式。理論化、系統化、科學化、全面化的師德教育,有助于進駐教師的頭腦與心靈,指導教師的教學實踐與師德實踐,進而形成恪守師德的理性自覺。而教學實踐與師德實踐的感悟收獲、經驗獲得,將豐富、完善師德,推進師德的轉化與轉型、更新與發展。三是注重師德宣傳與法律規范的雙重制約。師德宣傳,在于培植教師自律精神;法律規范,在于養成教師他律思維。在依法治國、依法治教進程中,當師德教育不能內化為教師職業操守時,法律規范的強制力將發揮警示、威懾作用,進而實現師德的他律。遵守法律,是實踐師德的保障。
師德培育是自律與他律的統一。只有自律與他律齊頭并進、雙管齊下,才能創建弘揚師德的道德氛圍與社會風氣,將崇尚師德、踐履師德作為教師的自我擔當與無上榮光,促進師德建設的順利發展。
(三)師德培育保障
師德培育,是提高教書育人質量、造福子孫后代、成就千秋偉業的神圣事業。師德培育,既應關注師德培育的路徑與方法,更應關注師德培育的物質保障、制度保障與社會保障,即將師德培育與教師的生存質量提升、職業成長發展、職業尊嚴維護有機結合。
物質保障是師德培育的經濟基礎。師德培育應以教師收入穩定且持續提高為前提。收入穩定、生活富足,才能保障教師的生活質量、生存優雅、尊嚴從教、莊重執教。我國教育體制改革,亟需在注重師德培育建設的同時,切實關注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的生活水平與生存質量,真誠關心教師的生活境遇與物質需求,適時提高教師的生活待遇、工作待遇,為師德培育創造物質條件與工作條件。
制度保障是師德培育的規范基礎。師德培育應以教師職業成長及穩定進步為基礎。職業成長、穩定進步,才能保障教師的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人格尊嚴、人格獨立。我國教育體制改革,亟需在注重師德培育建設的同時,切實保障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的職稱評定與學歷晉升,真誠關系教師的工作境遇與成長需求,適時改革教師的評職標準、評價標準,為師德培育創造制度條件與秩序空間。
社會保障是師德培育的責任基礎。師德培育應以教師的行業自律與社會監督為基礎。行業自律、社會監督,才能保障教師的自我規范、行為示范、人文風范、德藝雙馨。我國教育體制改革,亟需在注重師德培育建設的同時,切實推進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的行業規制與社會約束,真誠關心教師的道德境遇與社會境遇,適時改善教師的生存環境、工作氛圍,為師德培育創造輿論條件與道德空間。
師德培育是個人責任與社會責任的有機統一。就個人責任而言,師德培育需要教師認真踐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行業規范;就社會責任而言,師德培育需要穩步實現社會資源分配公平化及機會平等。只有將師德培育與教師的生存優雅、事業進步、機會平等有機融合,才能創建尊師重教、教書育人的社會氛圍,才能使師德成為教師堅守的良心,才能做到:你怎樣,師德就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