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成為世界公認的經濟大國。然而,誰都得承認,受制于非常現實的體制性約束因素影響,中國絕非經濟強國。與此同時,種種社會現象表明,改革真的進入到了深水區和攻堅期。西方曾戲言,這個階段“不改革等死,改革找死”,此即所謂“中等國家發展陷阱”。何以解套?唯有法治!當下中國,為國家和民族計,亟需深層次的體制改革來啟動經濟的新增長周期,亟需確立法治來引領改革、推進改革、鞏固改革成果。只有法治,才能凝聚改革共識,保障改革而不貽誤改革,保障中國從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轉化。總之,改革深水區,法治存,改革存,法治當先行。事實上,這也是現代西方各國發展的基本經驗,其中英、美兩國最為典型。英國的光榮革命創立了憲政代議民主,才有了工業革命和經濟大發展;美國的民主憲政秩序也先于經濟大發展;而中國的目前情形則為這個觀點提供了反證性支持。
早在十幾年前,我們黨就提出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之后又先后提出依法行政和依法執政;去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專章論述法治建設;提出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即將舉行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更是首次將依法治國作為中央全會的主題。這充分表明,執政黨推行法治的意志不可謂不堅決。但是,法治實踐領域卻不盡如人意,法治的玻璃門效應極其明顯,說一套,做一套,到處是“中國式過馬路”。這顯然既非執政黨的本意,亦非全體國人的期望。研究表明,這依然源于法治的缺位,一方面,正是法治等制度性的變量改得過慢,總不到位,才激發起越來越多的法外行為、法外現象,越來越多的人另起爐灶,“不和你玩了” 。另一方面,正如學者所言:法治缺位,必然導致政府和個人行為機會主義制度化。要深化改革,必須站在法治的高地上,在確認、鞏固既有改革成果的基礎上,提升改革的制度化能力,切實以法治規范改革的進程和程序,堅決反對違法改革對法治的“破窗效應”。
當前,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任務,對執政黨和國人來說,都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尤其是對執政黨而言,面臨著空前嚴峻的挑戰和考驗。執政黨能否科學決策、依法決策、有效推動立體化改革,能否穩步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都對黨的前途命運、民族的偉大復興發揮著決定性作用。這不僅需要我們黨在現代治理領域發揮引領作用,更需要其率領全體國人快速轉型、踐行現代法治的基本理念,開創依法治國的新格局。時間的緊迫性和任務的艱巨性世所罕見,改革深水區,法治當急行!
歷史契機如能把握住,法治中國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