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劇烈社會轉型和非均衡發展的沖擊下,“鄉土中國”已成為或即將成為一道歷史的風景。這是“表層現代化”的必然結果,也是對“深層現代化”——國家治理能力和體系現代化的“倒逼”力量。隨著國家建設基本任務的完成,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在近十年會出現大的轉變。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隨著中國城市化路向逐漸回返正常,生態文明戰略地位的不斷提升,尤其是法治中國建設的全面鋪展,鄉土中國的寧靜、安詳與平和,會愈來愈成為珍貴的價值晶核,從生活方式層面聚合物質、精神和制度文明建設的多項成果。但房地產泡沫、土地財政、野蠻拆遷等現實問題一天不解決,鄉土中國的美麗夢想就難以成為現實。而這一切都需要我們轉變發展模式,塑造法治權威,運用新的戰略思維去構建新的生活哲學。
在這方面,美國的治理經驗可作參考。托克維爾認為,美國的民主扎根于新英格蘭的鄉鎮自治。這于17世紀開始形成,后經新教教會改進的制度促進了美國獨立運動的發展,并為聯邦憲法確立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奠定了基礎。托氏眼中的“鄉土美國”,最大的制度優勢即在于此。正是這種以鄉鎮自治為基本單元的“百衲被”(crazy-quilt)式治理系統,讓“鄉土美國”在歷次狂飆突進的現代化浪潮中得以整體保全,地方的特色和民俗也沒有被齊同化的現代性機器趕盡殺絕。“百衲被”是源于美國一些地方的獨特婚俗,年輕人在結婚時,家人要取下家庭里每個人衣服上的一小塊布,然后用這些五顏六色的小碎布縫制一床被面,以此表達全家人對新人的祝福。對于國家治理而言,“百衲被”代表了一種精心設計的動態整合協同系統,雜而不亂,和而不同。以之為映照,反觀中國鄉土社會的命運,我們不難發現治理水平低下與能力不足的危害,這也反證了當下強調治理系統現代化的重大意義。
就更宏觀的治理系統而言,實現革命后法治秩序的重建,才是托克維爾論述美國民主的真實目的,也是“鄉土美國”真正的制度根基。托克維爾眼中的民主社會本質上與法治國家完全契合,它們都內蘊著均衡與平等的神奇機制,確保多數人和少數人的和諧共處,維持現代化與傳統價值的有機平衡。
利用國家公派訪學之機,我對大波士頓地區的摩爾登市進行了實地考察,體會了鄉土建設的現代內涵。摩爾登距離中心城區較遠,但交通便利,地鐵通達。這里的建筑大多低矮厚重,充滿歷史滄桑,沒有國內高樓的凌厲氣派,卻讓人感覺安全而舒適。這里的居民下班后,通常都各自回家,少有大范圍和長時段的娛慶。在這里,雖然沒有大城市的繁華熱鬧,但適合居住休養、度假旅游。在這個小城鎮,法治精神與宗教精神、自由精神并行不悖,城市發展與鄉土傳統也能和諧兼容。市政廳平日里總是空空蕩蕩,看不到多少辦事的人。消防車卻是頻繁出動,警笛聲總是此起彼伏。基本的安全保障,是政府最日常的工作。在這里,凡事都要經過在中國人看來非常繁雜的程序,因為,正如托克維爾的發現,法治并不能使公民生活舒適安逸,但可以確保基本的規則和均等,讓一切極端的可能降到最低。
“在民主社會,享樂不會太過分,而福利將大為普及,科學將不會特別突出,而無知將大為減少;情感將不會過于執拗,而行為將更加穩健;雖然還會有不良行為,但犯罪行為將大為減少。”品味這段托克維爾當年對美國民主的寄語,與曾經的田園詩般鄉土中國的生活理想何其一致!
回想費孝通先生當年提出“鄉土中國”的概念,正是以傳統儒家的中庸理想為背景,探尋轉型時期制度真空的困境解脫之道。在他看來,維系鄉土中國的禮治秩序被否定,而現代民主國家需要的法治秩序又沒有及時建立,這就造成了規則的空白。托克維爾也談到,法國大革命后,傳統的規范被全盤打倒,新的制度規范卻沒有跟進形成,致使“一切關系都是不正常的,有德者無才,有才者無名,把愛好秩序與忠于暴君混為一談,把篤愛自由與蔑視法律視為一事,良心投射在人們行為上的光是暗淡的,一切事情,不管是榮辱還是真偽,好像都無所謂可與不可了”。面對轉型國家的信仰危機和行為混亂,尤其是革命之后的制度重建,高樓大廈只是物質的表層,法律制度才是規范的深層。進而言之,法律制度背后的倫理共識與文化認同,才是深層的深層,核心的核心!
作為法律學者,我們經常使用“鄉土習慣法”這樣的概念。其實,從當下國家法的制度設計來看,鄉土習慣法是難以獨立存在的,這或許就是中國鄉土建設的最大阻礙所在。由于鄉村社區無法真正從法律上自治,現有的自治只是組織架構上的,其職權無法拓展到立法層面。托克維爾在考察美國民主歷史時,特別關注最初民眾協約的憲法意義。而如今中國不乏許多村規民約,但有多少得到了立法的吸納和認可?又有多少真正達到了立法所要求的理性和精確?沒有鄉土法的獨立生成和有效運作,又怎能有鄉土社會的自由、平等與和諧?
須知,法律不是單純的社會適應物,它可以營造社會規范和交往體制,在物理事實的基礎上,生發以生活認同為核心的心理事實。
轉眼間,我已在摩爾登呆了將近兩個月,但我仍然會不時出現一些幻覺,感覺自己正身處中國未來的某個現代化小縣城,既有工商社會的節奏快捷,也有農業社會的日落而休。這里沒有五光十色的街景,觥籌交錯的應酬,在白天與黑夜的自然調節之外,隱藏起來默默發揮作用的是長期歷史形成的自治系統和法治習慣。
來源:《法制日報》2014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