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死刑研究十年心路
發布日期:2014-01-22  來源:法制網  作者:劉仁文

死刑研究十年心路

專注死刑研究樂此不疲

雖然從1996年開始我就陸續在報紙上發表過幾篇關于死刑的小文章(如1996年在《法制日報》上發表的《建議將死緩改為一種獨立的刑種》,1997年分別在《改革內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上發表的《生殺大權到底該誰掌管》和《落實新刑法關于將死刑核準權收歸最高人民法院的規定》,2000年在《中國律師報》上發表的《改革死刑執行方式 推進刑罰人道化》,2001年和2002年在《北京法制報》上分別發表的《推進刑罰人道化 廢除死刑不是夢》和《死囚生育權帶來的法律思考》等),但我真正就死刑問題進行學術上的研究似乎還得從2003年算起。這年夏天,我在牛津大學犯罪學研究中心作訪問學者,完成了《死刑的全球視野與中國視角》這一論文,隨后又與周振杰博士共同翻譯了時任牛津大學犯罪學研究中心主任羅吉爾.胡德教授的著作《死刑的全球考察》。從那時至今,我研究死刑也已經整整十年了。雖然這十年里也研究其他問題,但死刑確實是我持續關注、不曾中斷的一個問題。我曾開玩笑地說,只要是關于死刑的約稿,不論長短,我都寫;只要是關于死刑的講座,不論什么角度,我都講。這樣持續下來,竟然產生了一些社會影響,甚至有的學界朋友干脆稱我為“劉死刑”。

本書由16章組成,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全球視野下的死刑”,用四章的篇幅對全球限制和廢除死刑的進程與現狀等作了描述和介紹;第二部分為“中國語境下的死刑改革”,包括五章,對中國近年來的死刑改革作了回顧和展望;第三部分為“死刑的理性思考”,分別從“死刑與憲法”、“死刑與宗教”、“死刑的成本”、“死刑的風度”四個方面加以展開;第四部分為“死刑的人文關懷”,探討了中國古代死刑制度中的人道因素,對如何改進死刑的執行方法等提出自己的見解。雖然全書的篇幅不大,但大體涵蓋了我對死刑問題的基本思考。

這本書不是一個簡單的對過去論文的匯編。首先,從申請下出版資助后,我又新增三章,那就是“死刑與憲法”、“死刑與宗教”和“死刑二審的法律監督”,前兩章分別是我今年應邀在人民大學和社科院法學所所作講座的整理稿,第三章則是我承擔的一個今年剛結項的最高人民檢察院的課題。由于當時申請出版資助時有篇幅限制,所以為了把這三篇最新成果納入,只好從最初的篇章結構中抽出幾篇。其次,鑒于國際上廢除死刑的國家在不斷增多,國內立法已經把死刑罪名從原來的68個減少到55個,2012年又出臺了新的刑事訴訟法,因此需要對全書的許多信息和內容做出調整和更新,這項工作并不輕松,而且現在做得也不是很理想。

十年來的感悟與感觸

翻閱這本書的清樣,回首十年死刑研究的心路歷程,我有以下三點感悟和感觸:

一是關于法學研究的方法。我們現在學科劃分太細,法學研究基本以刑法、刑事訴訟法等不同部門法為界限。但我覺得我們應該改變這種方法,而從問題出發,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要旨。我在死刑研究中,好像就無意中運用了這一方法。只要是研究所需,就不管它是刑法還是刑事訴訟法,抑或是犯罪學甚至法哲學的內容。例如,書中有好幾章涉及死刑的程序問題,還有的涉及憲法問題,甚至宗教問題。

二是關于學者的使命。許多人問我,你為什么會主張廢除死刑?我想這可能跟我較早接觸到國際上正在走向廢除死刑之路的信息有關。那時我就想,如果我們能生活在一個沒有死刑的國家,而社會治安不會變得更壞,甚至反而變得更好,為什么不呢?在我研究死刑的早期,由于當時國內的氛圍還將死刑看作一個敏感話題,因此我的一些主張顯得比較另類,為此曾被社會輿論痛罵過,也曾被一些師友誤解過。那時我就想起法學所的前輩學者李步云等人在“文革”結束后談法治和人權所受到的壓力,鼓勵自己要敢于說真話。學者畢竟不是決策者,對于某些問題寧肯說得刺耳些,這樣才能達到“取乎其上,得乎其中”的效果。

三是關于實然與應然。在死刑問題上,應然是要廢除死刑,但又不能不顧及中國的現實,從實然上考慮如何逐步推進中國的死刑改革。與我亦師亦友的前述牛津大學羅吉爾.胡德教授有一次曾疑惑地問我:仁文,死刑本來就是一個不好的東西,你怎么還去研究死刑執行方法的改進?對于一個長期生活在沒有死刑的國度的人,我理解他的感受,但作為生活在死刑仍將長期存在的國度的我,就又不得不反駁他:難道這沒有積極的意義嗎?正是從這樣一種現實主義出發,我沒有回避死刑犯的器官利用問題,只是強調要保障其自我決定權和家屬的知情權;也沒有回避死刑復核和死刑二審的法律監督等問題,并盡可能從中國現實出發,得出比較妥當的結論。如關于檢察機關要否介入死刑復核程序的問題,剛開始我也同不少學者一樣持反對意見,但后來經過反復權衡,我覺得在最高人民法院從事死刑復核的法官多達數百個、而且復核程序呈封閉狀態的情況下,如何加強對其監督、防止出現司法腐敗應是重中之重,所以改變了自己的觀點。更何況新的刑事訴訟法已經把檢察機關可以介入死刑復核寫了進去,這就更需要研究如何具體落實了。

在編輯和校對這本書的稿子時,一個深刻的感受就是這世界變化快:從國際上看,廢除死刑的國家已經成絕對多數,保留死刑的國家越來越少,而真正執行死刑的國家則少之又少了;從國內看,我原來的許多主張現在都因新的立法已經規定而過時,如早先一些文章中提出的應確保死刑二審案件的開庭、死刑復核權應收回、死刑案件的法律援助范圍應擴大、律師應能參與到死刑復核程序中來、要禁止對死刑犯的游街示眾等。盡管刪去這些過時之論為我帶來不少辛苦,甚至還有點惋惜,但理性告訴我:我樂意。但愿有一天,我現在所有這些關于死刑的實然之論都淪為一堆廢紙,而到達應然的彼岸:死刑從我們這個星球上徹底消失。寫到這,我不由得想起記錄梁漱溟晚年口述的那個書名:這個世界會好嗎?我的回答是:會好。

最后,一如既往,感謝所有關心、支持和幫助過我的人。

(本文為《死刑的全球視野與中國語境》一書后記)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