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法學著作的正文之前有序言(或序、自序、前言、緒說、出版說明等),有的著作在正文之后還有跋、后記等。不少人拿到新書直奔正文,而忽視了閱讀該書的序言等內容。其實,在某種意義上說,閱讀高水平的序言是一種美的享受,因為許多法學著作的序言不僅闡述了該書的主要觀點,而且序言本身就是一篇非常優美的文章,很值得我們細細品讀,有些還非常值得我們反復研讀。因此,閱讀法學著作時應對序言給予足夠的重視。下面,筆者以刑法學著作為例,對序言進行大致分類,淺談其重要價值。
其一,解讀著作名稱本身的序言。有些法學著作的序言主要是對著作名稱本身進行概念詮釋,或者對書名所蘊含的意思予以闡釋。閱讀這類序言有利于讀者準確把握和深入理解全書的內容與思想。例如,儲槐植教授的《刑事一體化論要》之序說以“刑事一體化:觀念與方法”為題目,對“刑事一體化”這一概念進行了解讀。這樣,在讀正文之前,讀者對什么是“刑事一體化”就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從而便于深入研讀后面的內容。陳興良教授所著《刑法的啟蒙》一書之序,以“渴望啟蒙”為題目,從解讀“啟蒙”到解讀“刑法的啟蒙”。陳教授為曲新久教授的論文集《刑法的邏輯與經驗》寫的序,也是首先“從這個書名講起”的。馮軍教授所著《刑法問題的規范理解》一書的前言,從三個方面對何為“規范地理解刑法”進行了闡述。這類序言往往是理解正文的必要知識前提。
其二,提煉著作核心思想的序言。不少法學著作的序言是該部著作所有內容的總引領,也是整部書主要思想的濃縮。深讀這類序言,有助于我們迅速而準確地掌握整部著作的精髓。這類序言,不僅有必要在閱讀著作正文之前認真讀,而且也適宜讀完全部正文之后再回過頭來細讀、熟讀、深讀。這樣,對序言所述的整部書之核心思想會理解得更透徹,對整部著作的具體內容也會理解得更深入。張明楷教授的刑法學著作序言,大多屬于這一類。張教授所著《刑法分則的解釋原理》一書,正如作者在第一版后記中所言,是“在‘序說’所述的解釋理念指導下撰寫的”,即序說中所說的“心中當永遠充滿正義,目光得不斷往返于規范與事實之間”的解釋理念。作為張明楷教授“自己的得意之作”,《刑法學》第二版前言和第四版前言可以說都是全書的總引領。《刑法格言的展開》、《詐騙罪與金融詐騙罪研究》、《罪刑法定與刑法解釋》、《犯罪構成體系與構成要件要素》等書的前言或序說均大致屬于此種類型。這類序言能夠讓我們在較短的時間內觸摸到作者思想的精華部分,非常值得細細品味。
其三,概括著作主要內容的序言。許多法學書的序言旨在濃縮該書的主要內容,閱讀這類序言后,我們能夠迅速抓住該書的主要內容。例如,黎宏教授的《犯罪總論問題思考》一書的自序在表達完該書的基本觀點后,用大約序言一半的篇幅介紹了該書各章的骨干內容。曲新久教授所著《刑法的精神與范疇》之前言,也主要是介紹了該書各章的重要內容和主要問題。
其四,介紹作者寫作心路的序言。有的法學著作的序言旨在說明該書的寫作背景、創作緣起或思考心跡,以利于讀者對著作內容與觀點的理解。陳興良教授所著《刑法的價值構造》第二版的“出版說明”就介紹了作者相當一個時期的創作軌跡,該書的后記比較詳細地記錄了作者“文章千古事,得失寸草心”的寫作心路,并道出了作者“一如既往地追求體系結構的形式美”之個性化風格。日本刑法學者西田典之所著《日本刑法總論》一書的前言,其主要內容也是介紹了作者寫此書的寫作緣起及心路歷程。
其五,點明作者價值追求的序言。部分法學著作的序言從書的內容引申開來,對作者的心聲流露進一步升華,挖掘作者心底深處的價值追求。我國臺灣刑法學者林東茂所著《一個知識論上的刑法學思考》一書的自序中指出:“善,對于刑法這個領域尤其重要。……法律外的自省,比較重要的是善念與包容。”作者在三版序中寫道:“我也努力反省,避免自己成為有知識而沒有心肝的混蛋。”日本刑法學家大塚仁在其《刑法概說》的初版前言中指出:“刑法學必須既是對社會的也是對人的學問,特別是在追求行為人的人性這一點上,可以認為它與永恒的東西相連。”
其六,堪稱該部著作書評的序言。一些法學書的序言,特別是許多為域外著作寫的譯序,屬于書評或讀后感。我們從一些優美的譯序中,能夠獲知譯序作者對該著作所作的恰如其分的評價。例如,陳興良教授為日本刑法學者山口厚的《從新判例看刑法》一書所寫的譯序,就是一篇特別有水平的書評。該篇譯序從山口厚的這部著作,聯想到我國刑法學“重總論而輕分論”、“理論與實踐之間存在隔膜”的研究現狀,讀后很受啟迪。又如,德國刑法學家羅克辛所著《刑事政策與刑法體系》(第二版)的譯者蔡桂生為該書寫的譯者序——“常為新的刑法學”,也是一篇非常優美的書評。該譯序從德國刑法學聯系到中國刑法學,并指出:“僅僅考慮刑法條文的規定,那不僅是不夠的,而且也很可能是危險的。”“中國刑法學和德國刑法學雖然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上,但是,刑法學思想不僅是超國界的,而且有時也許是超階段的。”
需要指出的是,有許多法學著作的序言不只符合上述一類,而是數類兼具。比如,作為陳興良教授“自己最為滿意的一部著作”,《刑法的價值構造》一書的前言,既對該書的名稱進行了解讀,又闡明了該書的主要內容,還包含了該書核心思想的精髓,并順便提及了作者的階段性寫作心路。張明楷教授所著《刑法的基本立場》之序說,既有全書中心思想的提煉,又有各章內容的簡要敘述。許玉秀教授的《當代刑法思潮》序,也是既有作者的寫作心路,也有各篇主要內容的簡單介紹,還有對讀者的建議——先讀哪篇,后讀哪篇。
也有些法學著作數個序言的風格并不相同。例如,儲槐植教授寫的《美國刑法》,“初版說明”主要寫了創作該書的基本動機和寫作手法;第二版前言以“美國刑法的價值基礎”為題目,論述了作者研究美國刑法后得出的結論,即“美國刑法的價值基礎,集中體現為公正性與功利性的結合”;作者在第三版的前言中更是放寬了視野,闡述了“全球背景下的犯罪形態發展與刑事制裁方式演變”。
當然,以上幾點肯定不能包括所有法學著作序言的風格和特點,鑒于筆者閱讀視野和閱讀水平非常有限,主要總結了這幾類。雖然說序言很重要,但閱讀序言并不意味著能代替閱讀著作的全部正文。欲覽全書詳細的內容、具體的知識、微觀的思想,還得靠閱讀著作正文。
來源:《法制日報》2013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