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值得向大家推薦的一些書
發布日期:2013-09-27  來源:法律博客  作者:陳賜貴

1923年,胡適先生應即將留美的清華學生之請,開了《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收錄約190種圖書。這個書單遭到國學大師梁啟超的質疑,梁啟超認為胡適沒有搞清“必讀書”和“必備書”的區別,既然是“最低限度”,可是其中有些書連梁啟超都不曾讀過。如此說來,豈不是梁啟超先生連國學都沒有入門?

人生從來沒有什么必讀書。

無非是有些書籍不錯,讀后之后覺得值得向別人推薦,倘若推薦之余擺出一副“若是沒有讀過此書,便算不得什么什么人”的架子來,就當真會像熊十力罵徐復觀時所說的:“這樣讀書,就是讀了百部千部,你會受到書的什么益處?”徒增驕氣而已。

竊以為,推薦給別人的圖書:一是宜精不宜多;二是宜雅俗共賞,不宜生僻、晦澀,經典圖書從來不乏有趣的小冊子;三是不宜有門類之限,常見一些學院派輕視生活、社科類書籍,實不可取。

下為本人近年來讀書,覺得最受啟迪、符合深入淺出原則的一些圖書,在此向大家推薦:

1. (清)蘅塘退士主編《唐詩三百首》:論格律、用典,唐詩不如宋詩,更不如明清詩歌,但是勝在質樸、大氣。表達什么,永遠比怎樣表達更重要。

2. (清)吳楚材、吳調侯主編《古文觀止》:收入多篇秦漢文章,常讀常新;想一窺唐宋八大家之風采者,亦可把此書作為一個引子。

3. (先秦)孔子《論語》:不要上了幾堂中馬化,就以為自己懂了馬克思;也不要道聽途說,就覺得自己可以對孔子和儒學做出評判了。《論語》一書亦是常讀常新,教人做人,教人向學,教人因材施教……解讀版本非常多,推薦朱熹的《四書集注》、民國學人程樹德的《論語集解》二本。

4. (漢)司馬遷《史記》:即便你對里面的故事大多耳熟能詳了,仍然可以把它當成一部文學名著來重溫。

5.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雖然比起《三國志》,它有更多演義的色彩在,而且其價值觀,在我看來,并不是那么可取。但是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不可忽略,讀過三國,你會更好地理解民間文化。

6. (明)施耐庵《水滸傳》:理由同前。之所以不推薦《西游記》和《紅樓夢》,前者基本上可以通過影視作品了解,后者則過于文藝,喜歡讀就讀,不讀也無妨。文學作品的選讀其實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無高下之分。

7. 金庸《射雕英雄傳》:很多人只寫出了武,他卻寫出了俠的內涵與大氣。此外,《天龍八部》《神雕俠侶》《鹿鼎記》都是非常棒的作品,想象力非凡,印證了華羅庚的一句話:“武俠,是成年人的童話。”

8. 鄭淵潔《病菌集中營》《白客》《智齒》:說到童話,想起鄭淵潔這幾部長篇童話。他再次證明,他的作品適合6-100歲的人閱讀。

9. 阿來《塵埃落定》:《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魔幻現實主義,催生了一系列的模仿作品,如余華《在細雨中呼喊》,如莫言的《紅高粱家族》,甚至電影也有它的痕跡,比如姜文的《太陽照常升起》。在這些作品中,個人最喜歡這部《塵埃落定》。

10. 尹建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可能是十年里最好的家庭教育圖書了。即便沒有孩子,也可以從中窺見許多教育的得失,甚至可以一一對照到自己在童年經歷里。

11. [日]黑柳徹子《窗邊的小豆豆》:日本影響力頗大的兒童文學作品,講述日本教育家創辦巴學園、實踐現代教育理念的故事,讀來令人動容。此書我最近剛讀完第3遍。調皮的孩子常有,尊重學生的校長不常有!

12.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近代史的開山之作。說到近代史,最容易煽動仇恨,而忘了自身文明的反思。蔣廷黻既是南開、清華等名校的歷史學教授,也是近代頗有影響的政治家、外交官,透過他那具有現代理念的觀察視角,我們對近代史可以另有一種反思。非常薄的一個小冊子,卻是不過時的巨著。

13. 錢穆《歷代政治得失》:讀史最容易陷入帝王將相、英雄人物的怪圈當中,要不就是才子佳人,兩相結合就是《戲說乾隆》的套路了。讀錢穆此書,可跳出此怪圈。

14. 易中天《帝國的惆悵》:如果覺得錢穆《歷代政治得失》還是晦澀了些,可讀易中天此書。易中天不以專業上的挖掘見長,但是他發現學術精華并將之通俗化的能力,卻是不可否認的,正如我們不能否認蘅塘退士、朱熹這些編者對文化的貢獻一樣。易中天的《漢代風云人物》《品三國》等書也不錯。

15. 唐德剛《晚清七十年》:非常棒的通俗讀物,是我在史學方面的啟蒙讀物之一。唐老不僅是在讀史,而且用他的生命去理解歷史、體悟歷史。他著史,有梁啟超“筆端常帶感情”的特點。

16. 唐德剛《胡適雜憶》:比《胡適口述自傳》還好看。想了解胡適更多思想,可讀《胡適文存》。多讀胡適文章,可解愚昧之毒;其文對一個人思辨能力的訓練,遠勝過奧數。

17. 胡頌平《胡適之先生談話錄》:關于胡適的傳記非常多,佳作亦不少,感興趣的人可自行尋找。在此只推薦胡適先生晚年秘書胡頌平的這本記錄,可謂中國版《歌德談話錄》。

18. [美]約翰·格雷《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為什么兩個人明明相愛,卻不能走到最后?很多人讀過這本書之后幡然醒悟:原來是自己表錯了愛,也會錯了意。可與《愛的五種語言》一書一起看。

19. 劉墉《我不是教你詐》(1-4):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劉墉用淺顯的語言、有趣的案例揭示生活中容易忽略的處世細節,比厚黑學什么的靠譜多了。

20. [美]卡內基《人性的弱點》:一部教人認識人性,并引導人們向善、向美的書。既可以用在團隊管理,也可以用在家人相處上。一處向善,處處向善。

21. [美]奚愷元《別做正常的傻瓜》:分析生活中常見的各種選擇悖論,讓你學會理性決策。能平中見奇,小中見大,是此本一大長處。

22. 唐駿《我的成功可以復制》:我是主張不可因人廢言的。唐駿固然有偽造學歷的錯誤,但是他倡導并實踐的工作理念,仍是十分在理的。財經人物的傳記讀過也不少了,論可讀性,此書可列第一。

23. [美]羅伯特·B.西奧迪尼《影響力》:經典的心理學普及讀物,涵蓋政治、商業、家庭生活等諸多領域,讓人讀后有恍然大悟之感。

24. 陳桂棣、春桃《中國農民調查》:是我的思想啟蒙讀物之一,第一次深刻地意識到農民之苦、農村之難。

25. 費孝通《鄉土中國》:舉重若輕,說出了中國傳統社會尤其是鄉村的許多內在邏輯。有很多道理你或許隱約感覺到了,但是說不出來,有人把它準確描述出來了,這便是大家水平。

26. 余世存主編《非常道》:編選也是門大學問,從《唐詩三百首》《古文觀止》便可看出。后來有許多人編了類似的,甚至整出了微博體,卻不知修史有學問。

27. 余華《活著》《許三觀賣血記》:當代小說中最喜歡的兩部作品。翻拍的同名電影《活著》比原著弱化了不少,仍不失為經典,原著之魅力如何,由此可見一斑。

28. [德]舍費爾《小狗錢錢》:德國人的理財啟蒙讀物,有許多道理是我工作以后還懵懂的。理財不是成年人的專利,也不是有錢人的專利,是一個人有沒有人生規劃的標志。

29. [美]羅伯特·T.清崎《富爸爸,窮爸爸》:兩種觀念的對撞,讀來深有感觸。我的父親像書中的窮爸爸,時常告訴我這個不能做,那個不適合我們這樣的家庭……但是有另一種人會秉持相反的觀念:不要給你的人生設限。

30. 林達《近距離看美國》(1-4):討論對外的國際政治,容易忽略對內的民主、人權,更容易忽略對人性的關懷。當一個政權一樣壓迫你、掠奪你、愚弄你的時候,它已經跟侵略者無異了。林達這套書,值得推薦給所有喜歡討論政治話題的人。

31. [法]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這是法國人在19世紀對美國的觀察,至今仍是經典的政治、社會學著作。多看基于制度、人性的經典,少看《貨幣戰爭》這種兜售陰謀論的書。

32. 吳思《潛規則》:“潛規則”一詞由此而來,用大量歷史故事揭秘中國社會另一種源遠流傳的傳統。后續作品有《血酬定律》。

33. 章詒和《往事并不如煙》:一個人的文字優美,不在于華麗的辭藻,而在于優雅的生活態度與悲憫的情懷。章詒和身為民盟主席之女,見證了許多政要的起浮,其回憶自然有其歷史價值,然而此書最打動人的地方是作者的情懷。章詒和的散文,水平比余秋雨高出太多。她的《伶人往事》《劉氏女》都寫得不錯。

34. 龍應臺《野火集》:一篇《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讓人們窺見龍應臺的才氣與銳氣,也讓我們看到了兩岸的差距,今日之大陸,在很多方面在步臺灣幾十年前的后塵,甚至可能還追趕不及。龍應臺的許多作品都很不錯,如《大江大海1949》《目送》等。

35. 陳丹青《退步集》:一個“不務正業”的畫家,辭去清華美院的教授一職,還時常對教育、社會話題發表看法,言辭之犀利,讓人汗顏、警醒。在一次講座中,有人遞紙條給他:“陳老師,你這樣說來說去有什么意思呢?你會退步的!”陳丹青用他的行動做出了回答:有些話,就算是白話也要說。

36. 羅永浩《我的奮斗》:他并不彪悍,只是信念堅定:“每一個生命來到世間,都注定改變世界,這是你的宿命,你別無選擇。你要么把世界變得好一點,要么把世界變得壞一點。”“你如果走進社會,為了生存或是為了什么不要臉的理由,變成了一個惡心的成年人社會中的一員,那你就把這個世界變得惡心了一點點。”閱讀此書,你會發現勵志原來也可以很幽默。

37. 吳曉波《大敗局》(上、下):講述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企業興衰,讓人驚嘆,讓人扼腕,讀后也明白了為何中國的企業家們想移民。對企業史感興趣的,可看美國人威廉·曼徹斯特寫的《光榮與夢想》。

38. 吳清忠《人體使用手冊》:養生熱的“始作俑者”,說理方式堪稱一絕。許多熱衷學術的朋友看過此書后,也為之打動,下定健康生活的決心。能讓人在思想上有如此健康的轉變,也算功德無量了。

39. 三毛《夢里花落知多少》《撒哈拉沙漠》:三毛用行動證明了:一場好的旅行,不是去哪里、吃什么,而是跟誰在一起。

40. [美]戴維·邁爾斯《社會心理學》:中國的一些小說像教材一樣枯燥,美國的一些教材卻像小說一樣精彩,此書便是例證之一。此外,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合著的《心理學與生活》也值得一讀。

41.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我的精神家園》:王小波的雜文無論是思想深度,還是幽默感,都足以歸入一流的行列。

42. 黃仁宇《萬歷十五年》:萬歷十五年,公元1587年,“明朝發生了若干為歷史學家所易于忽視的事件。這些事件,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后掀起波瀾的機緣……”黃仁宇演示了何為歷史版的蝴蝶效應。

43. [美]魯思·本尼迪克特《菊與刀》:日本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鄰居。對于這個國家和民族,我們除了南京大屠殺和橫店大捷,還需要了解更多。魯尼的這項觀察筆記提供了一個不錯的示范。2005年,中日韓三國學者合著《東亞三國近代史》,也是一個增進了解的嘗試。

44. 云無心《吃的真相》:給成人看的科普讀物。正如作者所在的科學松鼠會所倡導的,他的文字做到了“剝開科學的堅果,幫助人們領略科學之美妙”。

45. 劉慈欣《三體》(1-3:難得一見的優秀科幻小說。許多科幻小說跟玄幻小說一樣,只是變換了場景,增加一兩個新鮮名詞,但邏輯思維并未改變。劉慈欣的《三體》帶領讀者進入的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科學幻想世界。

46. 柏楊《丑陋的中國人》:對國民性的批判,柏楊跟魯迅一樣不遺余力。對于柏楊的觀點,你可以贊同,可以反對,但是無法無視。

47. 錢鐘書《圍城》:與其說錢鐘書在談婚姻,不如說他研究之余,玩玩文字幽默。韓寒的《三重門》便有向《圍城》致敬的意味。此外,錢老的文集《寫在人生邊上》也非常風趣。

48. 蕭紅《生死場》《呼蘭河傳》:她試圖融入到政治洪流里面,卻時常回到自我的小世界里面。恰恰是這種“自私”,使得她的作品與政治保持著一定距離,而離文學的本質更近,獲得了更為長遠的藝術生命。

49. 吳念真《這些人,那些事》:有人說吳念真是全臺灣最會講故事的人,此書足以說服那些還心存疑慮的人。

50. 野夫《鄉關何處》:野夫的文字洗練,讀來有種力透紙背的感覺,因為別人用筆或鍵盤在寫作,而他是用生命。后來讀到他的《掌瓢黎爺》一文,依舊快意人生。

51. 孔二狗《東北往事:黑道風云20年》(1-4):這部小說不僅讀起來痛快淋漓,而且讓人重溫了一個常識:盜亦有道,在逼良為娼的世界里,人們依然保持對美好世界的向往。

52. [日]島田洋七《佐賀的超級阿嬤》:同樣是寫苦難,不像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那么瑣碎、壓抑,多了幾分樂觀、幽默,而這恰恰是我們最為缺乏的。

53. 蔡春豬《爸爸愛喜禾》:兒子患上自閉癥,怎么辦?哭也是一天,笑也是一天,蔡春豬選擇了后者。在幽默背后,我看到的是一顆堅強的心。

54. 柴靜《看見》:與其講述道理,不如講述故事。書如其名,講述自己所看到的人和事,溫柔敦厚中,別有一種批判與柔情。

55. 謝泳《逝去的年代——中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命運》《沒有安排好的道路》《西南聯大與中國現代知識分子》:謝泳治史,有胡適之風,溫潤、平和,而不失嚴謹,用證據說話。雖然只有專科學歷,謝泳用大量研究成果證明,他是配得上廈門大學教授這個位置的。

56. 楊奎松《讀史求實:中國現代史讀史札記》:在黨史研究這一塊,經得起歷史考驗的僅楊奎松、沈志華等寥寥數人;如果沒時間讀那些大部頭,可看他們的論文、講座或讀書札記,思想的光輝于中可見。

57. 李大同主編《中國青年報:冰點’03》:冰點周刊是《中國青年報》的標桿欄目,其份量與影響力不啻于《南方周末》。2003年的這部文集收入了大量沉甸甸的好文章。透過它,你可以讀懂中國。

58. (英)喬治·奧威爾《動物莊園》:關于專制制度的解讀成千上萬,若只是做入門了解,可讀這本小冊子。奧威爾通過一個莊園里動物們的故事,揭示了專制的謊言:它們宣稱“所有動物生來平等,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

來源:法律博客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