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26日電美國《僑報》25日刊載《大學校長應是改革者》一文指出,作為大學的管理者、領航者,大學校長就應當擺脫行政化的牽絆,破除束縛杰出人才成長的體制機制障礙,以改革的精神與舉措,擔當起教育的本職。
文章摘編如下:
“爭議校長”周其鳳,因年齡原因不再擔任北京大學校長職務再次引發一番風波。網絡輿論場中有對他的卸任拍手稱慶;同時,北大老師和學生則失落留戀,認為他質樸無華,提高了青年教師的待遇留住了人才,學生出國機會大大增多,宿舍安裝了空調,是“最偉大的校長”。
評價“好校長”與“差校長”,究竟誰說了算?一方面是“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腳知道”的質樸道理,一校之長關乎切身利益,北大師生顯然具有發言權;但另一方面,因為北大的特殊地位與其所肩負的社會責任,公眾對周校長的評判也理所應當,關鍵的是,標準是什么?
有爭議的校長不獨北大,對中國大學校長的爭議,實質在于高等教育行政化。原武漢大學校長劉道玉認為,現在大學校長都是“空降兵”,誰空降他,就對誰負責,不對下負責;選人標準進入“誤區”,校長沒有“職業化”,基本上是院士、博導,他們在本專業上做得很好,也可以做好“上傳下達”工作,可不一定具有教育理念、改革魄力和管理水平。
中國當然不乏“好校長”。“義務校長”原上海大學老校長錢偉長,不拿工資,以校為家,秉持大學校長應該“學術立校、教化樹人”的精神,大刀闊斧拆除學校與社會等“四道墻”,以實質性的教育改革,在“立德、立言、立功”上成為楷模。
美國斯坦福大學校長約翰・亨尼斯說,大學是創新和社會進步的源泉。破解中國經濟發展方式難題需要創新,中國現代化進程需要社會進步,大學無疑是實現“中國夢”的關鍵。這種工具功能也決定了其內在品質,中國古人說,“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大學的內在就是傳承思想和精神的圣地,需要有自由而獨立的天地。
因此,作為大學的管理者、領航者,大學校長就應當擺脫行政化的牽絆,以破解中國教育培養不出杰出人才的錢學森之問為終極目的,破除束縛杰出人才成長的體制機制障礙,以改革的精神與舉措,擔當起教育的本職,這才是一位“好校長”。從高等教育到教育系統再到施政者顯然面臨挑戰。(鐘海之)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