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紹章(別名:李紹彰;藝名:土生阿耿)
【土生阿耿 摁】這些年,我想出書簡直想瘋了。尤其看到趙本山和宋丹丹的小品之后,我就更急了。話說白云的新書《月子》出版之后,“那氣派,那家伙,那是相當大啊,那場面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據黑土說,“看完《月子1》,不夠啊,村里的廁所和墻上都沒紙了……”。此場景,雖然出現了“廁所”二字,但我還是不怕惡心不嫌臟,出書之心,迫不及待,渾身癢得很。因為,我不愿意看到什么日報之類的,進廁所入坑池。載滿謊言的紙,能不能擦得干凈,至今沒有官方數據驗證。所以,寧可奉獻自己的紙,也要保衛各類日報。一句話,只要“鑼鼓喧天”,管它什么廁所用紙?!
可是,瘋歸瘋,急歸急,這些快病總沒有壓過我的惰性。早在2006年,法律出版社和我簽約出書,2007年又簽了一份,我整整拖了六七年,稿子遲遲不交,最終也就成了爛契。即便現在的知識產權出版社,也是2009年就有出書意向,但我還是拖到了去年才交稿。要不是我病的不輕,生命無預期,可能還是少不了拖延,成書不知在何年。
這套書,僅選取了我創作的部分文字,大部分作品沒有收錄。原因只有一個:我寫的太多了,而書只有三本。其余的,等我有機會進了常委,或者成了哈佛教授,再出“全集”吧。而在時下,出三本我都覺得過分了。
之所以取名“三戒”文叢,其實沒什么特別用意。只是,我的作品大都集中于學界教育界、法學法律界、世俗社會界,各自都有相應的規矩(戒),本應老老實實去守戒,但各自又有一些亂七八糟,在我看來都“犯戒”了,所以我用“界之戒”作為后綴,臨時取了這樣一個拗口的書名。真要較起真、裝起蒜來說到淵源,《論語》中有“君子有三戒”之說;柳宗元有一組寓言,題名也叫“三戒”,所謂《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佛教界也有這“戒”那“戒”,等等等等。書出來了,我后悔沒有湊夠八本,不然可叫“八戒”文叢,簡稱“土八戒”,這樣一來,可輕松和“豬八戒”傍上,沒準還會提高這套書的收視率呢。
還想說說作品的體裁。土生阿耿“三戒”文叢,包括雜文、隨筆和評論三種體裁。雜文主要見于我“作品簡介”中提到的“毫不留情地諷刺和鞭撻”之類,隨筆主要見于“煞費苦心地呼吁和吶喊”之類,評論主要見于“不惜筆墨地評論和抑揚”之類。當然,也是不拘一格的。這幾種體裁的分類本身,也不見得多么嚴謹。但有一個感覺,雜文是最難寫的。在我看來,雜文要寫得好,要具備“性感味”。即:一要有“諷刺性”,雜文作者應盡量把要抨擊的問題或現象用諷刺手法揭述出來,諷刺必須要夸張,要嫁接,要比喻,要達到形象逼真的調侃效果,但格調上又不能陰陽怪氣,最好是直逼痛處,忌諱拐彎抹角;二要有“幽默感”,作者要寫好一篇精美的雜文,幽默的風格是不能缺位的,這與作者的(內心)個性多少是有些緊密關系的。只有單調的諷刺,沒有適度的幽默,作品讀起來就缺少一些娛樂成分,思想的表達效果自然也就打了折扣;三是“辛辣味”,光有諷刺性和幽默感,會容易流于街頭喜劇,只會勾起仰天的身姿,不會激發拍案的暴動,所以雜文還要辛辣、犀利,該罵娘時就不能羞羞答答,必須做到狗血噴頭。當然,“性感味”也不是截然分開、相互對立的,三者總是融合在一起,共同服務于雜文這類特別的文學體裁。我承認,以現在幼稚水準,我還寫不來。但我同時也承認,在我的這套書里,總會見到雜文的影子,尤其是《學界之戒》、《世界之戒》兩本書中,雜文味更足一些。自戀發作的時候,我自己讀來都覺得痛快淋漓,以至于忘記當初是怎么泉涌至此的。
以上只是我作為叢書作者自己的述說,至于作品究竟面目如何,還得恭請諸位讀者朋友明察。不管扔過來的是臭雞蛋還是爛西瓜,我都會欣然接納,哪怕是一塊磚頭砸來,我也會有痛不叫痛的,放心。
感謝叢書責任編輯崔玲(http:/ipphlaw.fyfz.cn/b/740345),我們的合作是愉快的。感謝法律博客等諸多網絡媒體和諸位網內外朋友長期以來的支持!謹以拙作表達我誠摯的謝意!下面我把叢書的基本信息作一簡介。
一、作者簡介
李紹章,男,筆名土生阿耿。20世紀70年代中期,生于沂蒙山區,農村人。中學畢業后,先后就讀于煙臺大學、華東政法大學、北京大學。受聘于佘山腳下的美麗學府上海政法學院,現為大學九級教師,自由思想者。曾多次受到有關部門表彰和批評。已加入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法學會,在政治面貌和專業身份上,固守于體制之內,受其制約,享其福祿。業余愛好單一,喜吶喊,愛叫板。狀告鐵道部,以對方勝利收場;起訴中移動,以我方失敗告終。
二、叢書后記
十幾年前,我取筆名“土生阿耿”,開始亂涂亂畫。現選取其中部分文字,湊齊這套“三戒”文叢。
拙作成書,得益于知識產權出版社崔玲編輯,她很早就聯系出版事宜,我至今才交稿,感激又愧疚。
本書在架構設計過程中,曾與工友高志剛博士和張進德博士多次討論。交稿之初,想請人作序推介,但作品不高,再好的序言也無法替代讀者的真實感受。所以本書無序。
即便這篇后記,也沒打算寫長,盡管要說的話和想謝的人太多太多。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十二日·上海·野馬浜
三、作品簡介及目錄
(一)《學界之戒》 (272000字,308頁)
1.作品肖像
2.作品簡介
《說文解字》道,“戒,警也”。作為一種規則和秩序,“戒”既有規矩遵守之解,也有底線突破之意。各界都有戒規戒律,要守戒或除戒,不能破戒或犯戒。本書對教育界和學術界的諸如校園政治、師德淪喪、學術不端等破戒或犯戒亂象,進行了毫不留情地諷刺和鞭撻;對教育公平、優良校風、學術正氣等守戒善舉,進行了不惜筆墨地評論和抑揚;對追尋大學精神、捍衛思想尊嚴等除戒期待,進行了煞費苦心地呼吁和吶喊。
3.作品目錄
* 學術不端*
公雞下蛋 3
項腐敗 14
釣魚稿 23
搭便車 34
投稿 38
名家速成 46
* 學者責任*
學界三氣 57
鳥導師 62
挖糞涂墻 67
答辯 72
較真 77
四獨俱全 82
學痞 89
學評標準*
十年磨幾劍 97
晦澀 103
一網學問 109
冤 116
滿眼注釋 124
比專著賽論文 131
老姜和嫩姜 137
爛書 146
教育萬象*
牧場和墓地 157
路在何方 163
資輩 168
校園華爾茲 173
漏題之陋 179
怪財 184
* 校園生態*
師生間 193
五人聽課 213
關公 223
學官現形記 239
折騰 251
露腿學士照 258
跳樓女鬼 264
* 法學教育*
勸學 277
掃盲 281
甲流感 285
磨刀霍霍 294
后記 308
|
(二)《法界之戒》(327000字,371頁)
1.作品肖像
2.作品簡介
《說文解字》道,“戒,警也”。作為一種規則和秩序,“戒”既有規矩遵守之解,也有底線突破之意。各界都有戒規戒律,要守戒或除戒,不能破戒或犯戒。本書對法律規則、制度和實踐中的諸如惡法邪律、執法不正、司法不公等破戒或犯戒亂象,進行了毫不留情地諷刺和鞭撻;對自覺守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等守戒善舉,進行了不惜筆墨地評論和抑揚;對捍衛憲法和法律尊嚴、弘揚自由和正義精神等除戒期待,進行了煞費苦心地呼吁和吶喊。
3.作品目錄
* 私權神圣*
法典讀者 3
義務自覺 11
權利品格 19
標的雖小 25
產權平等 30
博愛精神 36
同命同價 43
死而平等 49
* 法眼觀象*
政策尷尬 57
自覺執行 62
攤販正名 67
商業倫理 71
捐助意志 75
知假買假 85
* 熱點前沿*
微博言論 95
艾患私權 100
城市營銷 106
明星代言 113
人肉搜索 125
中藥保護 130
親子鑒定 135
變性手術 143
卡式消費 154
免責空間 163
類媒規范 167
民間文藝 172
* 短評小議*
過節漲價 181
意外事件 191
專業哭喪 195
房價縮水 199
拆遷博弈 205
開瓶收費 209
司法為民 214
保衛丑女 220
* 事件解析*
焦點輻射 227
死者名譽 236
李白故里 248
信函被毀 259
假藥風波 268
先契義務 273
鐘共鐘央 279
虎照迷案 284
博客侵權 290
羊鞭人鞭 300
* 維權行動*
差點起訴 309
不立案子 314
惹火老大 320
狀告移動 325
必須回避 340
絕對不服 352
后記 371
|
(三)《世界之戒》(244000字,276頁)
1.作品肖像
2.作品簡介
《說文解字》道,“戒,警也”。作為一種規則和秩序,“戒”既有規矩遵守之解,也有底線突破之意。各界都有戒規戒律,要守戒或除戒,不能破戒或犯戒。本書對世道、人生、社情、民意等社會領域的諸如世態炎涼、道德下滑、價值扭曲等破戒或犯戒亂象,進行了毫不留情地諷刺和鞭撻;對知世間大道,通人間明理等守戒善舉,進行了不惜筆墨地評論和抑揚;對推動社會文明、弘揚博愛精神等除戒期待,進行了煞費苦心地呼吁和吶喊。
3.作品目錄
* 世道*
圈子 3
院情 14
零 139
嘩眾取寵 25
沉默的人 32
短信 35
脫口秀 44
玩火 50
臨震脫逃 52
貞操偏見 62
變異人身觀 74
* 人生*
做人的格調 83
憤青 90
叫板 96
沉默 105
體制內外 111
愛情重整 117
契約婚 123
博士難嫁 129
開心與關心 133
Π的生日 137
官命 142
* 社情*
面子 151
別跑偏 158
和諧不破公正 162
如鼠攤販 167
洋相 175
科學與民生 182
斷腸 192
書呆獨董 198
制度依賴癥 203
官本位 208
* 民意*
敏感 213
譜 218
作對作惡 223
和世界談談 227
包 235
“鏈接”民意 243
假如 246
民法在官場 252
有罪推定 262
公家本無權 267
昵稱 271
后記 276
|
二〇一三年三月二十六日傍晚于上海
(全文3500字)
————————
作者聯系方式:
QQ號碼:68190161
電子信箱:tsageng@sina.com
法律博客:http:/tsageng.fyfz.cn
手機號碼:暫不公布
傳呼機:已作廢十余年
【作者單位:上海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