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小年”,抬眼就可望見迎面走來的春節。
所有的中國人都為這個節日忙碌著、準備著、歡快著,匆匆而充滿期待,人們紛紛向家里趕去,諾大的中國形成了浩浩蕩蕩的“春運”景觀,讓我們看到了春節的深沉而巨大的魅力。
每到春節,在歡愉的氛圍里我總內心落落,總會有一種寂寥的感覺索繞著我。我總喜歡一個人坐在一隅,即使一點思考也不發生,靜靜地體會時光的流淌。
我一直懷念兒時的春節。貧困的生活讓我們對于春節的一頓餃子、一碗白菜粉條肉、幾個爆竹(小鞭)、不會超過一元的壓歲錢充滿向往。常常是臘月剛到,便一天天數著日子等待春節的降臨。春節是累人的,父母在滿足我們渴望的同時,更多是對于春節儀式的一絲不茍。從早上清掃院子開始,禁忌也便開始,嘴里不能說任何“算了、完了、死了”的話,稍有不慎就會招來父親嚴厲的目光。午飯后我們要到河邊的沙灘上收回一盆父母用來祭祀插香的細沙,母親則一個人用白菜粉條做出各種形狀的供菜,還要用顏料涂出五顏六色,鮮花一般。用大鍋撈出小米干飯做出供飯,插上鮮紅的筷子以供先人食用,年景好的時候還要準備煮熟的豬頭。我們則在父親的指導下,太陽沒有落山就要向祖墳進發,邀請列祖列宗回家過年,散落山間的各家祖墳里響起稀落的鞭炮聲,絡繹的人群帶著自己的祖先開始向各自的家中進發。家中一定早早掛好“家堂”,院子鋪好芝麻桔桿,于是燈火明滅,香煙繚繞,祭拜開始,隔一個時晨就要看一下香燭是否已經燃完,然后續上,“香火”是不能斷的。如此,一直持續到正月初二送完“家堂“為止。午夜飯后,磕頭開始,先父母,次兄長,由近及遠,一直延續到全村,大街上、院子里,人聲鼎沸,有的提燈,有的持手電筒,三五成群,依次羅拜,抑揚頓挫布滿山村,一片祥和。
母親走了之后,儀式就有懈怠,父親走了之后,回家也少了,但聽說已經大大減化了,不只我家,全村如此。而這只是十幾年的光景。
農村的春節儀式開始衰微,城鎮里更是空中嫁接,全然不得要領。由農村到城鎮,春節漸漸被狂歡取代,春節的意義更多是穿上新衣、掛是彩燈、變味的送禮、聚會和聚餐,“吃一頓”讓春節變得實際和庸俗。儀式的遠去讓今天的人們一天天變得飄浮和油滑,沒有“根兒”的站立注定不會長久。
春節應當是莊重而肅穆的。節,《說文》解釋是:竹約,約,纏束也。由此引伸節制、管束的意思。節日就是自我節制、管束停頓、自我反省的日子。春節在中國最為隆重,通過古老的儀式、細節,追思先人之德,想想:“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又要到哪里去?”調和與人與物與自然的關系,檢討自己和過去,向往純凈和明天的美好。所謂“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便是其中的道理。近乎西方圣誕節,基督徒一定要舉行禮拜,唱贊美詩;天主教堂要舉行子夜彌撒。可惜,我們把圣誕節引入國內,只剩下了狂歡。
春節儀式的更新,在我看來不是與時俱進,而是一種文化的斷裂。失去古老的儀式和細節,改之以“春節聯歡會”的感性體驗,淺薄之后是喪失對于自我反思、反省的能力。個人如此,一個國家就很可怕。儀式是一個民族的根基,“失去節日的民族就是失去圖騰的流浪者。”(詩人于堅語)
春節來臨,我向往安靜。“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者謂我何求?”
來源:法律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