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屬的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布2012年中國大學一級學科排名后,關注的人大多是高校的從業人員,不過,以筆者的觀察,其中的大多數人也只是偶爾地看看結果,并沒有太當回事兒。
沒當回事兒,也就是不關心,而之所以不甚關心,是因為這樣的評估、排名與大多數高校從業者并沒有什么關系。據有關報道,這次由教育部主導的大學一級學科評估,有391個單位的4235個學科申請參評,約5000名專家參與,耗時一年,使用的經費亦可想而知,可是卻得到了這樣頗為冷清的反應,確實值得思考。
學科是大學的細胞,學科評估比“大學排行榜”更具科學性,也更有學術上的價值,這應是教育部直屬的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參與到排名行列中的最堅實的依據。但自從中國出現“大學排行榜”以后,類似的“大學排行榜”不僅日趨增多,相應的大學評估也都充滿了爭議。目前國內的幾個“大學排行榜”對大學的發展,不僅沒有直接的推動作用,相反由于指標和數據的不透明,使它們成為被質疑的對象,也大大影響了類似行為的公信力。在這樣的情況下,有教育部背景的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參與實施大學一級學科的評估,并且進行學科打分排名,不僅不能提升其公信力,反而給已經被淡化的大學有關排名的追求和差不多被遺忘的“大學排行榜”又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但如果僅僅把這一切歸結為“進入時機不恰當”,也許過于簡單化。因為從本輪以及上兩輪的學科評估的結果不難看出,操作者對于排名的熱衷。對于評估一方來說,只要是排名或打分,為公平起見,就必然要指標化或量化。對被評估一方來說,只要你提出指標,就必然會以指標為鵠的,一切以指標為中心,這是過去一場又一場圍繞量化指標的攻防游戲不斷上演的幕“前”推手。
其實,在當下中國,真的只有硬性的指標,比如高考按考分招生,倒還有一點公平可言,但問題在于實際操作時并不全由指標說話。各種復雜因素往往軟化,乃至扭曲硬性的指標。本次學科評估與上次一樣,大量出現的排名并列的所謂“雙黃蛋”、“三黃蛋”、“N黃蛋”,不僅給評估增添了中國式的喜劇色彩,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那些復雜因素的巨大能量。
大概是有感而發,已經有網友在留言中懷念起民間的“大學排行榜”。這種美化“大學排行榜”的言說雖然不甚恰當,卻暗含了一個信息,這就是對于有關管理部門權威發布的不信任。我們的管理部門有一個行政習慣,在面對民間亂相時總喜歡大包大攬,強力介入。這種大包大攬可能在短期內有效,可長此以往,不僅作用會削減,而且會不堪重負。
以這次學科評估為例,盡管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的負責人聲明,這不是一次政府的行政評估,但在大多數高校以及大多數地方媒體眼里,這就是一次政府主導的權威性極強的行政評估。高校事前隆重地動員,成立專門迎接評估的領導小組,地方媒體事后像報道本地選手獲得奧運會金牌一樣,競相報道本地排名第一或靠前的院校和學科,都是證明。
但有時候,公信力不是因為有政府背景的單位主導,大量專家的參與以及大量資金的投入就可以建立起來的。相反在不該參與的領域,過分地強調政府主導,反而可能降低其公信力。早有有識之士呼吁大學及其學科評估由第三方獨立負責,也就是說,主管部門應該放權給與其無關的機構來實施,這也是管理部門建立公信力的重要一環。但退一步說,在這樣做的條件尚不成熟的情況下,政府參與的時機和評估本身的取向也顯得十分重要。
從評估結果受到多數大學從業人員冷落或僅僅淪為一種談資的結局看,現在確實不是政府主導的機構參與評估的最佳時機;而就評估的內容看,打分和排名這種貌似激勵的取向,其結果可能適得其反。在目下評估的方式和標準不完善,大學管理缺乏真正的科學規范,片面地追求量化的熱情依舊不減而又非要以評估的方式檢驗大學一級學科綜合水平時,相對符合實際,又不會引起攀比、尋租等負面效應的學科評估,只應該有兩個判斷標準:一是合格,一是不合格。
增加公信力,減少排名欲是管理部門轉變工作方式必須考慮的問題,只有增強服務意識,減少管理環節,才能促使中國大學更好地成長。這應該也是所有普通的高校從業者在2013新年以及農歷蛇年的一點期望。
來源:《中國科學報》2013-02-07 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