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6日,由鳳凰網與鳳凰衛視聯合主辦的“改革新動力——鳳凰財經峰會”在京落幕。著名學者、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在閉門午宴會上發表主旨演講。
俞可平強調,今天改革要突破,必須要有自信。現在掌握權力的許多官員相當沒有自信,底氣不足,遇事如臨大敵,動輒大規模動用警力;怕講真話,不敢披露真相;怕別人議論;迷信盛行;將子女送到國外……俞可平認為這些都是缺乏自信的表現。
因為不自信,導致官員沒有責任感,沒有擔當,根本不敢去碰一些敏感領域和敏感問題。為什么沒有自信?俞可平分析,除了宏觀環境的不確定性外,還有官員自身的原因。一是自身不正;二是沒有本事;三是沒有使命感和責任感。
編輯:陳芳 周東旭
俞可平:剛才邱震海先生問我,還相信“民主是個好東西嗎”?我當然堅信“民主是個好東西”。非常感謝鳳凰網,我一般不參加媒體活動,今天非常高興。一是鳳凰網、鳳凰衛視巨大的影響力,我也是你們忠實的讀者。更重要的是你們的題目好,改革新動力,抓住了改革現階段的根本。
不自信,改革難有新動力
為什么這樣說?誰都知道現在改革到了一個新階段,進入了深水區,需要突破。我們現在誰都不想突變,突變是一個民族的災難,但唯有突破才能避免突變。如果在有些問題上不突破,代價將不可估計。
我們知道,突破肯定需要更大的動力,沒有動力,突破便不可能發生。改革的動力是多方面的,利益的驅動、經濟的發展、危機的推動、環境的壓力、民眾的需求、還有國際的變局,這些都是動力。
不過,今天我特別想講另外一種動力。在目前這個階段,這一動力尤其一點。這個動力是什么呢?就是要有自信。沒有自信,改革就難有新動力。個人是這樣,國家是這樣,政黨也是這樣。沒有自信怎么敢開拓創新?稍微有一點風險的改革,就裹足不前,前怕狼后怕虎,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在改革面臨突破的這個特殊階段,我們不僅要有自信,而且要有非常強的自信。
大家最近談論中共十八大報告,有很多亮點,其中一個亮點就是提出“三個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我認為有極強的針對性。
不自信的表現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一方面我們取得巨大成績,中國崛起的速度出乎人們預料之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另一方面,我們遇到這么多的挑戰,有些挑戰極為嚴峻,比如貧富分化、社會不公、特權腐敗、環境惡化等等。在這樣的背景下,民眾和精英中產生了兩種極端的情緒,它們都非常不利于我們的改革:一種是盲目樂觀,覺得中國強大了,了不起了,可以為所欲為;另外一種極端情緒是悲觀失望,缺乏自信,認為目前面臨的問題很難找到理想的解決方式。
而且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盲目樂觀的情緒往往在普通民眾中很普遍。悲觀失望的情緒則在精英中明顯存在。不僅在知識精英和經濟精英中,而且在權力精英中,缺乏自信的現象同樣相當明顯
首先是許多官員底氣不足,內心相當脆弱。草木皆兵,稍有風吹草動,動輒就大規模使用警力。一個本來不大的事情,卻如臨大敵。這是不自信的表現。
第二怕講真話,怕暴露真相,好像告訴民眾真相會被人吃了一樣。現在很多真相都是被動暴露的。其實,說真話,講真相,天不會塌下來。為什么這么難啊?從深層里說,就是不自信。
三是怕別人議論。別人說你好不行,說你不好也不行。說你好,他說你們在捧殺我;說你不好,他又說別人在捧殺我。一些外國友好人士對我說,他們不知道對中國說什么好了。這是極度不自信的表現。
再有就是成天只說別人的不好,挑別人的毛病;而對自己只說好話,不敢面對存在的問題。這也是不自信的表現。就像一個人,如果他真的很強大,就不會整天說別人如何不好。相反,他會說,你很好,但我比你更好,我也不怕別人挑我的毛病。這才是真正的自信。
更明顯的不自信表現是,官員中迷信盛行,不少官員求神拜佛,樂此不彼。現在一些名山古剎之所香火這么旺,官員功不可沒。好多地方的第一柱香現在民眾基本是拿不到的,不是老板便是官員。所以,現在不少和尚也變得很富裕了。一些官員表面上說是為市民祈福,但內心不知道是為市民祈福還是為自己的官運在祈福呢?很多官員的辦公室、樓房都由風水師決定結構和坐向,風水師成為不少官員的座上賓,相信風水到了迷信的地步。
最后一個不自信的表現最典型了。好多官員干脆就把子女送到國外去,出現了所謂的“裸官”,數量可能還不少。官員把老婆、孩子送出國外,清楚地表明了他們對國家、對黨、對民族沒有信心,什么都不自信。
不自信的危害
官員的這種不自信有什么危害呢?第一,沒有責任感。責任就是擔當,沒有自信怎么會有擔當?沒有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擔當,沒有推進人民民主的歷史責任,怎么可能會主動去推動政治改革?
第二,根本不敢去碰一些敏感領域和敏感問題。沒有改革的干勁、動力和沖勁,沒有鄧小平同志那種“殺出一條血路來”的勁頭,政治改革就會裹足不前,重點領域的突破就遙遙無期。不少領域,若不抓緊進行突破性改革,不僅對黨的執政會產生嚴重影響,而且對中華民族的未來也會產生重大影響。例如計劃生育政策的調整就迫在眉睫,已經沒有時間再猶豫不決了。
為什么缺乏自信
為什么缺乏自信?缺乏自信有很多原因。
從大的環境方面看,是因為我們的改革道路前無古人,改革又得到了深水處,沒有現成的經驗可照搬。無論是政治環境和經濟環境,也確實存在著許多不確定性。一些改革又牽一發而動全身,有些猶豫是可以理解的。但我認為現在一些官員沒有自信更多是因為以下這些個人的原因:
第一,首先就是自身不正。自身不正,焉能正人?自身不正的人貓膩就多,自身說不清楚,整天怕這個怕那個,怕東窗事發。這些的人是沒有自信的。中國的古訓說,“身正不怕影子斜”。
第二,沒本事,能力不夠。不少官員能有現在這個位置,是因為上級領導喜歡。因此只有討好和獻媚上級的本事,只有講空話套話的本事,沒有實際的領導能力和辦事能力。一個真正有本事的領導,是不會害怕老百姓的,這一點古今中外皆如此。
第三,沒有使命感。自信來自于使命感,我們民族的近代先賢以及我們黨初創時期的優秀分子,都是舍生取義的,他們身上有一種使命感,一種要為國家民族奮斗、敢于承擔責任的使命感。然而,這種使命感卻在很多官員身上消失了,這就導致他們改革的動力不足。
怎樣才能自信
怎么才能克服官員中間的消極悲觀情緒,讓他們變得更加自信,從而使改革更動力?
首先,要有好的官員選拔機制和罷免機制。尤其是要完善競爭性選擇機制,通過競爭性選擇,把我們民族當中最優秀的人才遴選出來,委以重任。這些官員應當有使命感和責任感。當官員不思進取或失職瀆職時,有一套有效的機制及時罷免他們。
其次,要培養和提高官員的實際能力。社會矛盾越來越復雜,民眾的素質也越來越高,只有高素質的官員才能應對這些變化。習總書記講,打鐵還要自身硬。自身硬就是自身要正、責任心強、能力突出。
第二,要有一個長治久安的環境。只要守法盡職,大家都不用為自身的前途和安危擔心。現在有些官員有不安全感,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宏觀制度環境的原因。從制度上說,民主和法治不僅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證,也是官員自身安全的最大屏障。
第三,要對我們的民族、國家、老百姓有信心。不要動不動好像我們中華民族就低人家一等,覺得我們不能搞民主。現在學術界有很多謬論,其中一種認為我們的民眾素質低,不能搞民主。事實上,只有通過民主制度才能提高民眾的素質。你不相信自己,你要相信我們這個民族。習近平同志講,中華民族的復興是我們這幾代人的中國夢。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什么?就是我們的中華民族有世界上最發達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重要,政治文明同樣重要。沒有高度發達的民主和法治,中華民族就不可能有偉大的復興。
我自己一直很樂觀,從來都是樂呵呵,內心很平靜。我為什么積極樂觀?因為我對這個國家、民族有自信,我認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和進步誰也阻擋不了,我們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不僅如此,我對人類的前景也充滿樂觀和信心,相信人類的明天也會越來越好。
來源:鳳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