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經約見,終于在李紹章“新置”的辦公室里見到了他。神采飛揚、精神飽滿,與他在電話里輕快有力的聲音極為相稱,說到高興之處喜形于色,絲毫不見他身患重癥的憂愁與煩惱。
早就聽說他是一個“神人”,讀研三年中發表了100多篇文章,包括各類時評和學術論文。提及此事,李紹章只是輕輕一笑:“讀研那三年,主要是‘練筆’,投稿對我來說就是一種樂趣。當然首先讀書是一種樂趣。我的本科四年絕大部分業余時間都是花費在圖書館的,閱讀各種書籍。”這種深厚功底使得他文字寫作幽默風趣順手拈來落筆就能成章。以至于幾年前博客甫一流行,他立刻深深沉醉于其中,樂此不疲。他的法律博客自2004年底創建以來,已發表日志500余篇,訪問計量達140萬之多。他的微博也是人氣很旺,截止發稿時日,僅他的新浪微博就已經有2790條,粉絲9567人。
上好課、教好書應是教師群體的素質體現
與他的博文相比,現實中的他內斂很多。作為寫手,他可以在博客(微博)上離經叛道嘲諷現實,但作為老師,他還是主張在課堂上中規中矩地傳播知識,“因為教師這個身份使得他的觀點需要受同行監督、受專家監督、受學生監督。”這就是教師的責任心。
他說,責任心很重要,如果有學生不愛上課,那首先是老師的問題。一個老師要讓學生感覺到學習是一種快樂,并產生專業興趣,就要認真思考如何提高教學水平、教學能力和教學方法,因材施教。而如果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真心付出必要的代價。”他也在一篇博文中寫到:大學教育必須始終以學生為真正的中心,把學生的利益始終放在首位,切實保障學生的受教育權益,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他是學校第一屆“教學示范崗”榮譽獲得者,上課的時候極為認真,有時為了備好課,連晚飯都省略。“上好課、教好書,應該是整個教師群體的一種素質體現,而不僅僅是個人行為。”
憑著這個責任心,他對學生的學業要求很嚴,曾經榮獲“史上最牛關公”的稱號。 “我的考試從來不劃重點。考試該怎樣考就怎樣考,該給多少分就給多少分,不及格就是不及格。這是教育正義的必然要求,也是對學生負責的自覺行動。這才有助于學生真正把學習與思考當作自己的常態求學模式,通過積極主動的自覺學習,切實做到融會貫通。”盡管如此,每年都有很多學生因選不上課而向他訴苦,他總是誠懇地建議他們:“如果時間方便,條件允許,歡迎來旁聽,平時學業上有什么問題,也可隨時交流探討”。但不姑息不意味著不關照,對考試不及格的學生,他也感到很遺憾,“有機會要給予鼓勵,尤其在平時課堂教學中,要反思教學效果,多從我自身找原因,盡量通過提供教學質量和激勵后進的方式,減少和避免不及格現象”。
不能站上講臺,是我最大的遺憾
“教書是我的職業理想。我的人生價值能在課堂上最大限度地體現出來。所以對我來說,教書是非常寶貴、難得的機會,工作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
熱愛講臺的他,已經離開講臺四年了。但是每一年仍然會有很多學生寫信寫EMAIL給他,他們把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惑或難題拿來向他咨詢。從學習困惑到職業規劃、人生規劃,也經常會有學生向他咨詢現實中的案件或法律問題。他總是以誠懇的態度與學生交流。“教書育人是老師的天職。我很高興還能有其他渠道與學生進行交流,并對他們的未來——無論是學業還是人生,提供個人的幫助。”他在接受采訪過程中不停地喝水。前期的放療,使他的唾液腺永久性失去正常功能,“我必須靠不停喝水來替代它。”而且病魔使得他的左臂無法正常抬起,這些都影響到他的工作和生活。“如果說我有遺撼的話,我最大的遺撼不是我生了病,而是我不能再站上講臺。”
曾經有個學生,家庭經濟困難,父親患有心臟病。他一方面很希望能早點出來工作掙錢給父親動手術,另一方面又很想繼續讀書。他惶惶糾結于考研還是工作之間,聽同學介紹
在講臺上,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那是真正的教學相長:“可以與學生激辯,與學生共同探討,他們的挑戰和質疑對我來說很有樂趣。我希望他們也能感覺很有樂趣。教師應該要把這種學習的樂趣通過講臺傳授給學生”。特別是培養他們的專業興趣。他指出,法學理論觀點很多,學生們要在各種觀點的碰撞中學習、領會分析問題的方法,并形成自己的觀點。給學生上課就是要教給學生這種求知的方法,培養他們的興趣,掌握扎實的基本功。
現在的他雖然無法站在講臺上,仍然筆耕不輟繼續做科研。他說:“我現在也在轉型中,需要認真思考自己的學術道路——這幾年,逐步有意識地開始申報課題、發表論文。”他無奈地抬了抬左邊行動不便的胳膊,說,“我現在科研崗位,愿意盡我所能,在身體、精力和能力許可的范圍內安心做點專業研究。”近年來,李紹章獲得了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上海市教委科研創新項目等多項課題立項,發表學術論文多篇,參與編著高等政法院校教材、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系列教材5部,目前正在出版自己的3本個人文集。
抗擊病魔,直面生命的疼痛
采訪中他很健談、很開朗,如果不是因為已經知情,完全看不出他的身體其實不太好。提起他的病情,他直言不諱。
2008年,他剛剛獲知自己的病情時,“只經過一個星期的迷茫”,然后繼續堅持上了一個多月的課,繼續撰寫各種博文。隨后他才配合治療,先是兩個月的化療,接著是34次放療。他的唾液腺功能和味覺就是在這一次的放療中失去了功能。再緊接著是兩次鞏固性化療。“就像上班一樣,每天出門打個車,到門診做一次治療,出來后再打個車回到家里。” 現在提起往事,他一臉輕松。這輕松的后面,是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折磨,以及常人難以擁有的強大內心。
在這期間,他以堅忍的毅力,完成北京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的入學考試。復試的時候,他剛做完一期化療,醫生強烈要求他不要外出。“我是在身體狀況和精神狀況最差的狀態下去北京參加了復試。” 為了參加復試,他請醫生強行給他打了升白針,艱難完成面試。在收到北京大學錄取通知書的時候,他以為命運之神最終還是向他打開了大門,但是一次復查發現,癌細胞轉移到了肩胛骨。他又持續接受了五次化療和二十四次放療的治療。
李紹章的博客整理得很有條理。他把所有的博文分門別類碼放整齊。在這個漫長的病痛時期,他從未停止過他的思考和吶喊。他的法律博客里顯示,2009年,他寫了95篇博文,2010年40篇,2011年30篇。自2010年轉戰新浪微博和騰訊微博以后,他對于社會公共事件的關注和評論愈加引人注目。但是這些文字里面,沒有一則是有關自己生病的消息,沒有一篇流露出自己作為一個癌癥患者的姿態。“我比較忽略自己。”他的焦慮和憂患大多來自于國家和社會,而不是源于自身。也正是基于這一社會責任的擔當和對公平正義的追求,他經常接受媒體采訪,通過各種大眾傳播媒介“宣傳民法理念,吶喊私權保護,弘揚中華法治”。
但是作為法律學者的他,如果權利受到侵犯,他是要奮起爭取的,即使是抗癌期間也不放棄。2010年初,各大媒體爆出他起訴中國移動案。事件起因于2009年年底感恩節群發短信遭遇中國移動上海公司對其手機短信發送功能的關停。經多次與中國移動協商解決和向上海市消費者協會投訴未果后,他向上海市黃浦區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標的只有一元錢,他在博文中寫道,“我要的是權利。”
學校就像是一個大家庭,給了我無限的溫暖
“精神壓力肯定是有的。但學校領導也一直很關心我,周圍的同事、老師、學生等也很關心我,學校就像是一個大家庭,給了我無限的溫暖和強大的動力,這也是我心態這么好的一個重要原因。”對于學校的關心和支持,他充滿感激,每逢節假日都會向關心他的領導、朋友、同事、學生等發送祝福。
近幾年來,劉江江書記、金國華校長等校領導都去看望過他,并經常通過短信或電話慰問他,給他支持給他鼓勵。學校相關部門也以不同形式關心著他。身邊的同事、學生更是給了他很多關心、支持、鼓勵和祝福。
第一次接受治療時,他不得已中途離開講臺。那些學生得知消息通過卡片、短信、電話、千紙鶴等方式向他表示了祝福。他很感動。有一個班級的學生做了一個視頻,視頻里面每一個學生都真誠向他表達了祝福。其時無法使用電腦,那一段短片他是在兩年以后打開來看的。“看到那些學生那種單純的、樸實的、純粹的祝福,我深受感動,禁不住眼淚奪眶而出。”
學校
他的父母雖然第一時間知道了他的病情,但因為他保持著每天一個電話的習慣,“讓他們感覺到自己每天都存在,應該沒有引起他們太大的恐慌”。第一次化放療時期,他的弟弟自山東前來照顧他。那一期治療結束后,他們回去過春節。節后他堅決不讓弟弟再次回到上海。“我感覺沒什么,一個人肯定能行。”他回憶到,當時有很多人前來幫忙,關心、支持、鼓勵他,他沒覺得有什么不方便,生活起居完全能應付,“我感覺很幸福”。
他說,這種關愛的強烈氛圍,使他增添了抗擊病魔的信心,堅定了他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實現人生價值的決心。治療與工作之外,他依舊在網上關注社會民生,積極發表觀點和言論。采訪后的第二天,他風塵仆仆地趕往北京。生命于他從來就不是一種限制,而是一種存在,既然存在,就必須讓它繽紛眩目地綻放一次。(方樂鶯撰稿)
黨委宣傳部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