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在農耕社會里,百姓講禮守信,民風淳樸厚實。孔子說過,民無信不立。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一書中也曾舉例說,中國人非常講信用,西洋的商人甚至認為中國人的信用是天生的,因為有人接到了大批瓷器,還是他祖父在中國時訂的貨,中國商人一文不要地交了來,還說著許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話。然而星移斗轉、時過境遷,如今的中國人卻深為各種假冒偽劣產品所困,虛假廣告鋪天蓋地,商業欺詐層出不窮,釣魚短信泛濫成災。欺騙,似乎成了常態;誠信,似乎成了稀缺品。人們在獨善其身的箴言中行色匆匆、明哲保身,對于社會誠信的缺乏從震驚到麻木,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似乎沒有誠信,大家也就這么過,社會也照樣能這么運轉下去。事實,真的如此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當下中國的市場經濟已發展到需要法治的階段。誠信是法治的市場經濟的基石,沒有誠信,市場交易的成本會極大增加,交易將大量減少,法治的市場經濟將難以維系。法治的市場經濟建立在分工生產和專業化的基礎上,每個市場主體都從事自身最擅長的因而也是最有效率的工作,為他人提供產品或服務,同時也獲得他人的產品或服務,從而使自身的福利最大化。每個市場主體接受他人產品或服務以及自己的產品或服務被他人接受的前提,就是大家都講誠信、彼此之間存在著信任。這種信任并不一定是通過相互認識的人而直接建立,也可能是通過進入流通領域的商品或服務而建立。正是因為市場主體是講誠信的,每個人才敢于購買他人的產品或服務,而無需親自去原產地、去生產車間調查該產品或服務的產生過程是否存在問題。當然,市場中也經常會出現一些不講誠信的主體,但是這些主體會遭到市場消費者的淘汰和市場執法者的處罰而被驅逐出市場。一個良性運轉的法治的市場經濟當是如此。但是,我國當前法治的市場經濟中卻存在著大量甚至普遍不講誠信的現象。以食品為例,食品生產商為了追逐利潤,放棄誠信,開始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在食品中添加大量的化學藥劑,制造出各種雖然光鮮美味實則有毒有害的食品并銷售;牛奶生產商在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以提升食品檢測中的蛋白質含量指標;餐館為了節省成本而反復瀝取使用菜肴中的油水,甚至使用富含致癌物質的地溝油來制作“香辣可口”的川湘佳肴;果農、菜農們在農作物上超標噴灑農藥、大量使用化肥,向“藥不死”的城里人出售有毒害的蔬菜瓜果……此類匪夷所思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如此的后果,就是人們對許多食品都產生了懷疑,在購買時如履薄冰、小心翼翼,生怕上當。有實力的單位甚至在郊區租地雇人種菜養魚放牛羊,回歸到數十年前的農業生產方式,生產純天然綠色食品供自己消費。由此可見,不講誠信的市場行為實際上是否定了市場分工和合作,取消了市場交易,因為人們無法信任生產和流通的任何一個環節,最終的結果就只能是退回到農耕時代,各家一畝三分地,自己種地、織布,自給自足,自產自銷,不再購買他人的產品,不再接受他人的服務。但是如此我國還何談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何談屹立現代國際社會?
成熟的法治的市場經濟必然建立在民主和法治基礎之上,而誠信,也是法治昌明的前提。法諺有云:“法律有效力,國民便昌盛”。法律是人們行為的規范,民商法是市場交易的行為規則,誠實信用原則是民法的帝王條款、基本原則。如果市場主體不講誠信,則法律就會淪為被其利用的工具。惡意的市場主體常常以設置合同陷阱、故意違約、破產欺詐等手段欺騙交易相對方,制造出大量的法律糾紛,讓當事人陷入訴累,讓法院徒增司法成本。此外,造法易,執法難。如果所有的市場主體都只有在市場執法者進行監督檢查時才依法行事,則執法機關將疲于應對,因為執法者不可能介入每一個生產者、銷售者的每一個工作環節進行監督檢查,否則執法的成本之高昂,將超出納稅人的負擔能力。“欺詐和正義從來都是不相容的”,因此,若要法治昌明,則必須每個主體都講誠信。
不誠信的行為損害的是整個社會的利益。以前,人們對不講誠信的市場行為的理解僅停留在一些不法商販制造假冒偽劣的低檔商品上,這種行為損害的只是消費能力較低的階層的利益,因為有較高消費能力的階層可以購買高檔商品避開此類商品的侵害。但是,當市場上的不誠信行為愈演愈烈、逐漸泛化之后,其損害的就不僅僅只是某個階層的利益,整個社會都難逃其害。最近曝光的以假充真的達芬奇家居,將從國內家具企業采購的家具出口到上海保稅物流區,再“進口”到達芬奇上海倉庫,然后充當國外原產進口的高檔家具高價售出,受害的消費者基本都是高薪階層。由此可見,不誠信的行為是法治的市場經濟的毒瘤,如果不嚴加控制并消除,將很快散布全部肌體。
如果每個人在面對不誠信的行為時選擇了姑息了事,則會助長不誠信之風氣;如果每個人在交易時都抱著僥幸的想法而進行一兩次的欺詐,那么偶爾的欺詐將會變成長期的習慣。最終,整個社會風氣將會潰敗,每個市場主體在爾虞我詐的過程中都會淪為犧牲者,市場交易將會減少直至取消,最終法治的市場經濟也就無法運轉。誠信是法治的市場經濟的基石,我們務必夯實這塊基石,才能在法治的市場經濟的基礎上建設物質充裕、精神富足的美好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