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初,我離開了從事16年的編輯職業,回到母校教書。對這個人生的變故,我常常稱之為“轉業”。這樣的表達,可能是一個曾經渴望軍旅生涯的人,對沒有當兵機會之失落情感的一種釋懷吧!
既然“轉業”到教學崗位,教書育人就是本分。在這近十年的時間里,我的主業是講課,副業是做研究。講授的課程包括本科生的民法總論、民法分論,碩士生的侵權責任法、民法專題研究、民法方法論,博士生的法學方法論、民商法學主文獻選讀等學分課程,還包括一些不計學分的講座課程。本書收錄的是我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西南政法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等政法院校演講過的8篇個人演講稿和5篇“聯袂”演講的演講稿。這些只是我過去十年中近二百場講座中的一小部分,也是自認為最有價值的部分。
過去的十年,正好是我國侵權責任法立法和頒布實施的階段。作為一個以侵權責任法為學術主業的學者,我參與了這一進程,使得自己有機會為法治貢獻心力,為學術添磚加瓦。這實為人生的一大幸事。本書收錄的這些演講稿,基本上都是圍繞侵權責任法這一主題的,大部分與侵權責任法立法有關,少部分與侵權責任法的理解和適用有關,還有一些則涉及侵權責任法與人格權法交叉的話題。
這部以立法論為主、兼及解釋論的侵權責任法演講錄,向讀者講述的是作者的法學理念,展示的是作者在這一領域的知識,表達的是作者的學術風格。我曾通過無數的發言和爭論,試圖將現代化的侵權責任法理念變成法律條文;我曾通過學術上的著述和譯著,試圖將體系化的侵權責任法理論傳播于學界;我曾通過本校和兄弟院校的三尺講臺,試圖將風格化的侵權責任法知識授業于后學。我不曾奢望十分耕耘十分收獲,但總有一些想法變成了法律條文;我不曾奢望自己的理論如何顯赫,但還是能被當做真正的學問而廣受推崇;我不曾奢望過桃李成蔭,但他們都漸漸成長起來并有了自己滿意的事業和生活。
說到學術風格,我覺得這也是為人的風格。我總是要求自己把學術語言說得直白一些,不要含糊其辭或模棱兩可。這部演講錄可能會更直白地體現這樣的風格。堅守,對信念的堅守,是重要的。它差不多構成了一個學者的全部。如果朝三暮四人云亦云,有什么作為學者而存在的價值呢?充其數不過是混個飯碗而已。因此,我沒有向“同命同價”低頭,沒有向“雙重賠償請求權”讓步,沒有向“高空拋物”折腰,更沒有為侵權責任法的頒布而彈冠相慶或自鳴得意——那已經屬于歷史。我更鐘情未來,盡管我們都生活在今天。
君子和而不同。過去的十年,我處在一個充滿挑戰而又友善的工作環境里,在我周圍不乏民法大家。我們有很多共同的理念甚或對法治的共同追求。然而,我們的不同之處也是如此的鮮明,以至于差不多每次研討會上都免不了“打內戰”。作為本書附錄的“對講錄”部分,收錄了我與我的同事們“PK”的五篇演講稿,以反映我和同事們的侵權責任法理念、知識和風格之全貌。在此,首先要感謝王利明教授、楊立新教授和姚輝教授給予了我“同臺獻藝”的機會;其次要感謝他們同意將這些共同作品發表在我個人的著作里;最后要感謝他們長期以來的幫助、提攜與寬容。
過去的十年,我們一起“走過侵權責任法”。未來呢?我們有更多的期待!
是為自序。
張新寶
2011年國慶節于巴黎
(《走過侵權責任法·張新寶演講錄》近期將由法律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