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鄉村江湖》自序
發布日期:2011-07-04  來源:互聯網  作者:陳柏峰

1990年代以來,中國鄉村社會發生了巨大變遷,它牽涉到微觀社會結構、鄉村秩序機制、村莊生活倫理、農民價值世界等諸多重要方面,變遷的深度和烈度都是前所未有的。目前,學界對這場變遷的認識還不夠深刻,本書試圖在這方面有所深化和推進。
在一個巨變的時代,社會邊緣群體往往最先感受到社會變遷,最先適應社會變遷。倘若邊緣群體能夠與敏感而富有理想的知識分子實現結盟,甚至還能進一步推動社會變遷。正因此,邊緣群體值得社會科學研究者高度關注。本書試圖通過考察兩湖平原的鄉村混混群體,來深化對轉型期中國鄉村社會性質的認識。
鄉村混混及與之相關的鄉村治理實踐和農民倫理實踐表明,當前兩湖平原鄉村社會的基本性質發生了改變,本書稱之為農村社會灰色化。同時,由于鄉村混混對鄉村治理的干擾和介入,鄉村治理內卷化趨勢也有所凸顯。
本書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步驟地展開對問題的討論。
其一,從混混視角描述了改革開放以來鄉村混混的生長與發展歷程,分析了其組織結構、社會分層和社會流動。鄉村混混的發展經歷了1980年代和1990年代以后兩個時期。1980年代,農民從人民公社體制中解放出來,青春期的無聊年輕人走到一起,組成了獨特的鄉村江湖。鄉村江湖中洋溢著畸形的英雄主義,爭勇斗狠、愛慕虛名是其最主要的特征。當鄉村江湖危及村莊基本秩序時,國家便開始嚴打,鄉村江湖因此衰落了一段時間。到1990年代,鄉村混混重組了鄉村江湖。此時的鄉村江湖不再愛慕虛名,轉而追逐實利,而國家轉型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給鄉村江湖帶來了巨大的機遇。鄉村混混抓住了時代機遇,通過關系網絡形成了穩定的組織結構,鄉村江湖實現了聯盟格局和城鄉一體化,其中有了社會分層和社會流動機制。
其二,從治安視角探討了基層政府的應對及其困境。1980年代,鄉村治安延續了集體化時代的群眾路線,直接呼應群眾的要求,依靠群眾來維護治安,并通過接近群眾來維護群眾的安全感。那時,鄉村治安遵循了熟人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念,利用了熟人社會的本土資源,年輕人并不敢在村莊內過于放肆,因為熟人社會能對他們及其家庭構成約束。1990年代以后,面對鄉村江湖聯盟格局,鄉村治安顯得力不從心,因為在江湖聯盟格局中,上層混混可以有效規避國家的打擊,下層混混因有充足來源而打擊不盡。此時鄉村治安的群眾路線主要指接近群眾,呼應群眾要求依靠群眾維護治安則受到了程序法治主義的限制。群眾路線變遷的同時,治安聯防、線人等專門工作有所進展,基層國家權力的運作則發生了顯著變遷。與群眾路線相伴的身體治理德行治理方式逐漸衰落,而與專門工作相伴的技術治理方式卻未能有效替代,鄉村治安因此陷入了困境。
其三,從村莊視角探討了鄉村混混與村莊生活的互動。當關系組織化的鄉村混混出現在村莊中,就成了超級權勢,從根本上改變了村莊生態,村民顯得實在太渺小,村干部和村集體的軟弱則是普遍現象,甚至有時國家政權力量也軟弱無力。鄉村混混有時是村莊秩序的主導者,甚至一些場合下成為村級治理和村莊生活中暗著起實際作用的力量。他們成為最有面子的人,改變了熟人社會內部的人際關系,改變了熟人社會的基本人際關系原則。在這一背景下,有才無德的村干部、好混混都怪異地出現在村級治理舞臺上。村莊生活和村級治理廣泛存在受鄉村混混支配的現象,日益呈現出暴力化景象。
為了分析了當前鄉村社會性質的變遷,在討論鄉村混混之前,本書先建構了村莊熟人社會的理想類型。熟人社會不僅僅是熟悉,更是親密,其基礎是人情。人情有感情、關系、規范、機制四個層面的意義。在人情的作用下,熟人社會成了一張微觀權力關系網,熟人社會因此被整合成了對內紛爭較少、對外團結一致的親密社群。儒家正是在此基礎上,以禮制規范人情,對社會秩序進行建構。經歷了禮俗化的過程,人情就成了禮俗的基本內涵。熟人社會中,人們的行為圍繞著人情關系展開,行為準則是人情規范,這種人情取向的行動規律就是鄉土邏輯。在鄉村混混介入村莊生活以后,熟人社會的熟悉親密越來越少,人情取向的鄉土邏輯發生了變異,村民的行為準則不再是人情,行為不再圍繞著人情關系展開,他們不再顧及情面、講究互讓,而是為了利益動輒求助于鄉村混混,倚仗于暴力。鄉土邏輯變異使得村莊不再是熟人社會親密社群。盡管村民之間可能還互相熟識,但村莊人際關系的基本原則、熟人社會的行動邏輯、鄉村社會的秩序機制都發生了本質的變化,這種變化是一種去熟人社會化,是農村社會灰色化
此外,由于鄉村混混的干擾和介入,取消農業稅后,在資源下鄉的背景下,一些地方的鄉村治理卻陷入了內卷化狀態。因基層政府依賴鄉村混混進行鄉村治理,從而不得不對他們保持戰略性容忍,鄉村混混因此可以通過各種方式汲取資源。國家資源下鄉的好處,很大部分被鄉村混混非法占有,農民由此生發不公平感,對基層政府的認同不斷降低。這樣,資源下鄉反而降低了基層政府的合法性,這就是鄉村治理內卷化。
本書的資料來源,既有作者為本書研究而專門調研收集的訪談材料和檔案材料,也有非專門調研收集的訪談材料,還有諸位師友的相關實地調研報告。這些材料的來源地主要是兩湖平原(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的合稱)農村。從調研經驗來看,兩湖平原農村有著基本一致的社會結構和區域文化氛圍,對同一政策、法律、制度有著類似的實踐過程和機制,對外來壓力有著類似的反應。因此,本書借鑒社會史的研究方法,將同一區域不同村莊獲得的材料綜合起來。這是在撰寫村治模式之外,從個案村莊到區域及區域比較研究的另一方法嘗試,它也許是適合農村專題問題研究的一種方法。
本書可以看作是本人一個時期的代表性著作。自2005年進入鄉村研究領域以來,作者堅持走經驗研究的路線,堅持田野的靈感、野性的思維、直白的文風,關注了鄉村司法、農地制度、農民自殺、村莊性質等多方面的問題,到博士論文題目選定后,開始專注于鄉村混混問題,并最終完成了作為本書初稿的博士論文。作者關注鄉村混混問題,意不在鄉村混混群體本身,而是試圖通過鄉村混混來透視鄉村社會和基層政治。因此,相關研究仍有巨大的深入拓展空間。我期待再有幾年的努力,能寫出令人更加滿意的著作來。
回望過去、展望未來,我覺得自己所走的經驗研究路線,是一條深入展開鄉村研究的有效路線。本人所在的學術群體目前正在這條路線上前行。我們期待通過不斷的努力,來深化對中國鄉村的理解,并擴展到對中國社會和中國政治的理解。我們期待通過這些經驗研究,最終可以提出具有解釋力的社會科學理論,并形成較為體系化的概念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國,并為中國社會科學的發展作出一點貢獻。

《鄉村江湖 》目錄
  
 總序 賀雪峰
 序言
 1 問題與進路
  11 問題緣起與中心主題
  12 理論模型與分析概念
  13 本研究的方法論
  14 田野工作與章節安排
 2 熟人社會與鄉土邏輯
  21 熟人社會:“熟悉”與“親密”
  22 親密社群的秩序生產
  23 熟人社會的人情與禮俗
  24 人情取向的鄉土邏輯
  25 集體化實踐對村莊的意義
 3 鄉村江湖初興與熟人社會
  31 那些無聊的年輕人
  32 無聊年代的鄉村江湖及其地緣團伙
  33 鄉村江湖的英雄主義和關系團伙
  34 鄉村江湖的陰暗角落
  35 國家治理與鄉村江湖的衰落
  36 嵌入熟人社會的鄉村江湖
 4 鄉村江湖復興與熟人社會
  41 江湖復興與越軌行為
  42 江湖機遇與鄉村混混的轉型
  43 鄉村江湖的聯盟格局及其流動
  44 鄉村江湖的分層與非法利益
  45 脫嵌于熟人社會的鄉村江湖
 5 鄉村治安工作的變遷及其困境
  51 改革初期治安工作的“群眾路線”
  52 “專門工作”的進展
  53 新時期治安工作的“群眾路線”
  54 基層國家權力運作的變遷
  55 鄉村治安困境及其意涵
 6 鄉村混混與村莊社會秩序
  61 本土混混對村莊秩序的危害
  62 本土混混的危害與村莊社會性質
  63 外來混混對村莊秩序的危害
  64 本土混混對外來壓力的抵制
  65 村莊社會秩序的變遷
 7 鄉村混混與村莊人際關系
  71 最有面子的人
  72 本土混混與同村熟人的相處
  73 鄉村混混對村莊熟人間相處的影響
  74 村莊人際關系的變遷
 8 鄉村混混與村級治理
  81 “有才無德”的村干部
  82 鄉村利益共同體與治理“釘子戶”
  83 村民眼中的“好混混”
  84 公共品供給的困境與“私人執法”
  85 村級治理的變遷與困境
 9 鄉土邏輯變異與農村社會灰色化
  91 鄉村混混與熟人社會
  92 鄉土邏輯的變異
  93 親密社群的解體
  94 勞動倫理的變遷
  95 農村社會灰色化
 10 余論:鄉村治理內卷化
 參考文獻
 致 謝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