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中國死刑改革的進展與趨勢
發布日期:2010-12-01  來源:法制網  作者:趙秉志

近年來,在構建和諧社會和強化人權保障的宏大語境下,中國死刑制度的改革無疑是廣受國人關注暨國際社會矚目的法治熱點問題。近來,隨著《刑法修正案(八)(草案)》的提交審議,死刑改革這一熱點話題又急劇升溫,各界熱議此次死刑改革的進展和意義,人們也由此關心我國死刑進一步改革的趨勢與前景

□趙秉志

死刑改革的進展和意義

2010年8月23日提交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初次審議的《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對死刑制度的改革與完善有三個方面的修改補充:一是削減了13種死刑罪名,其性質均為經濟性或其他非暴力性犯罪;二是嚴格限制、合理調整死緩犯的減刑、假釋規定;三是增補了滿75歲的人犯罪不適用死刑的規定。

《修正案(八)(草案)》關于死刑制度的改革方向明確、進展顯著,乃此次刑法修改最耀眼的第一亮點,有著多方面重大的意義:

其一,改善我國的死刑立法。眾所周知,我國1979年刑法典設有28種死刑罪名,其中有14種基本上屬于備而不用或備而少用的危害國家安全性質的罪名,其余14種普通刑事犯罪的死刑罪名絕大多數都是嚴重危害公共安全、嚴重侵犯人身權利的重大暴力性犯罪,屬于非暴力犯罪的僅貪污罪1種。因而可以說,1979年刑法典的死刑罪名雖不算少,但其適用范圍還屬大體適當。及至1997年刑法典,將1979年刑法典之后大量增設的死刑罪名基本都予以吸納,死刑罪名達68種之多,而且其中非暴力性犯罪(含經濟犯罪)占了近2/3的比例,從而呈現出死刑罪名過多過濫的立法格局,也成為我國刑法現代化暨強化人權保障的一大障礙,因而限制、減少死刑遂成為我國刑法改革的重要任務。此次《修正案(八)(草案)》經過調查研究和衡量選擇,一次性削減了13種備而少用的經濟性、非暴力性犯罪的死刑,占到死刑罪名總數的19.1%,可謂修法力度巨大,顯著改善了我國的死刑立法,使死刑過多過濫的現狀得到明顯緩解;同時也表明了刑法改革限制與切實減少死刑的立法導向,并昭示了死刑改革的立法走向,因而其立法意義是巨大的。

其二,支持我國限制與慎用死刑的司法實務。死刑的司法改革是死刑改革的重要一環。近年來我國死刑的司法改革之進展如火如荼,其中尤以2007年起最高人民法院全面收回死刑案件核準權和2010年6月“兩院三部”發布《關于辦理死刑案件審查判斷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為顯著標志。近年來,我國限制與慎用死刑的司法努力成效顯著,但也還存在來自多方面的干擾與困難。當此死刑司法改革的關鍵時刻,《修正案(八)(草案)》關于限制與減少死刑的立法進展,無疑是從刑事法治基礎方面和立法導向上對死刑司法改革予以堅定而寶貴的支持,其意義不容低估。

其三,引導社會死刑觀念的變革。毋庸諱言,由于幾千年的歷史和相關文化、社會、法律觀念的影響,在中國當今社會崇尚死刑、依賴死刑的觀念還根深蒂固、市場廣大,這無疑是中國死刑制度改革最基礎、最內在,也是最強大的阻力所在。近年來,隨著我國法治和人權事業的推進,傳統的死刑民意與觀念也在發生著分化和變革,但這一過程是緩慢而充滿曲折的。《修正案(八)(草案)》所推進的死刑制度改革,無疑會掀起社會和民眾對死刑問題的關注高潮,人們會熱議、辯論、探討,會去思考和體會立法何以要限制、減少死刑,從而必將使社會和民眾的死刑觀念逐步趨向理性和現代化。

其四,良性因應相關國際潮流。當今世界,隨著人權思想的宏揚、對死刑弊端的認識深化暨國際組織的有力推動,2/3以上的國家和地區已經在法律上或事實上廢止了死刑,保留死刑的國家和地區的陣營在日益縮小,而且大都將死刑限定于故意殺人罪等極少數嚴重暴力犯罪的范圍內,聯合國通過的一系列人權和刑事公約也都在大力提倡廢止死刑或嚴格限制死刑,嚴格限制乃至徹底廢止死刑已成為國際社會不可阻擋、不可忽視的潮流與趨勢。中國作為文明古國、作為致力于建設現代法治的國家、作為具有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身份的負責任的大國,當然不應也不能忽視當今世界死刑改革的潮流與趨勢。因而在我國當前尚不具備全面徹底廢止死刑的現實條件下,《修正案(八)(草案)》顯著限制與減少死刑的舉措,讓國際社會看到了我國在死刑改革方面的努力和誠意,這當然是對相關國際潮流的良性回應,也是對中國法治與人權之國際形象的有效提升,從而是有利于我國融入國際社會發展的。

死刑進一步改革的趨勢

《修正案(八)(草案)》的相關修改開啟了我國死刑立法改革的大門,人們由此也開始關注與思考我國死刑進一步改革的趨向及相關問題。我認為,關于今后我國死刑制度進一步改革的趨勢,至少應當明確以下幾點:

其一,堅定地從逐步限制、努力減少死刑走向全面、徹底廢止死刑。這應當是我國死刑改革的大方向和總趨勢,這一方向和趨勢是不容改變的。我國死刑之所以應當逐步廢止,這與死刑的性質和弊端、保障人權的要求以及我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歷史諸因素均密切關聯。

其二,我國死刑制度的改革應當分階段逐步進行,其中先行廢止非暴力犯罪的死刑應是重要的突破口和第一戰役。我國死刑的廢止進程應當與我國社會文明程度、法治發展狀況和人權發展水平相適應,與我國社會現代化建設的不同發展階段相適應。據此,我曾提出并仍主張我國死刑廢止大體上可經過以下三個階段:一是到2020年我國步入小康社會之際,先行廢止或基本廢止非暴力犯罪的死刑;二是此后再經過一二十年的發展,在條件成熟時再行廢止非致命性暴力犯罪的死刑;三是至遲到2050年我國建國100周年并躋身于世界中等發達國家之時,全面徹底地廢止死刑。之所以應當先行廢止非暴力犯罪的死刑,主要是由此類犯罪的性質及其特點所決定的,是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要求,同時這也不致引起太大的社會不安。當然,對非暴力犯罪廢止死刑也應當區分輕重緩急而分步驟進行,其中尤其是貪污賄賂犯罪和毒品犯罪的死刑廢止應當特別慎重,應當等待時機成熟時方可提上日程,以免給刑法改革和社會文明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其三,死刑改革應當走立法改革與司法改革相結合的道路。我們之所以主張采取立法改革與司法改革并進的路徑,這是因為:一方面,死刑制度的立法改革能在根本上為死刑的限制與減少乃至最終廢止提供基礎性支持和制度性保障;另一方面,死刑制度的司法改革能夠更加便捷地實際限制與減少死刑的適用,并貫徹和支持死刑的立法改革。當然,歸根結底,死刑的最終廢止還要取決于立法的改革。

其四,死刑改革應當注意傾聽、引導民意與科學決策相結合。現代民主國家的死刑改革不能不注意傾聽民意,反映民眾的合理訴求;對死刑民意還要注意引導其理性化發展和與時俱進變革,從而爭取使民意成為死刑改革的基礎力量。另一方面,在死刑制度改革上國家政治領導層又擔負著重大的責任,他們應注意傾聽民意但不應盲從于民意,尤其不應盲從于傳統而落后的民意,他們應當創造條件,審時度勢,及時而果斷地作出死刑改革的科學決策,從而切實擔當起推動國家和社會文明發展的使命。

中國死刑制度的堅冰正在被打破,相關改革已吹響號角,盡管道路還很漫長且會出現曲折,但其改革目標不容動搖,改革趨勢不可阻擋。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