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四川日報》報道,6月30日,四川羅江縣人大代表李國喜正式開始履行專職人大代表工作。走馬上任后的李國喜將辭去村支部副書記職務,在羅江縣御營鎮場鎮中心街區設置“專職人大代表工作室”,專門接待選區群眾,集中聽取、收集民意。專職代表每月底向縣人大常委會匯報本片區經濟社會發展、政府機關履職以及社情民意等情況。
我認為,這應是近些年來有關我國基層政治體制改革和發展最為重要的探索,值得肯定的期待。
事實上,在現行的政治框架和政治環境下,如何完善基層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特別是如何實現人大代表職業化是比較穩妥的現實選擇,也是當前很多致力于促進中國憲政民主轉型和發展的有識之士的初步共識。
這首先在于,人大代表專職化可以加強對一府兩院的監督。目前,我國各級人大代表的組成上還存在著“官僚化”的特征,即很多人大代表由一府兩院的官員充任。代表作為監督者,政府官員作為被監督者,兩者是相互矛盾的,甚至是互不相容的。 大量一府兩院官員充任人民代表,導致人大會議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干部會議,借用董必武的一句話就是“人代會與干部會混著開”。通過縣人大代表的職業化,可以實現人大“去官僚化”的特征,并進而保持政府現有政策、人事的穩定性,實現縣政賦權的穩定過渡。
同時,實現人大代表職業化有利于提高人大代表的業務素質,更好地履行人大的職責。在我國,絕大多數人大代表乃至其常委會的普通成員都是在從事別的社會職業,不可能長時間地去投入人大的工作。現在的人代會就是每年開幾天會,選幾個人(有些被選舉出來的官員代表們都未必認識,不要說了解了)就沒事了。在開會以外的時間,人大代表們還要忙于自己的本職工作,甚至為生計而奔波,怎會有更多的精力去監督政府,去為群眾排憂解難呢?就人大代表這個職業而言,不僅僅是個人的努力,需要的是形成一個“職業共同體”,需要的是人大代表對職業的認同,這既有利于代表職業獨立行使職權,也有利于代表自律。
最為重要的是,人大代表職業化將對人大在中國政治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產生實在的影響,有助于人大真正行使最高權力,也有助于社會穩定。有了人大代表這個合法溝通渠道,所謂的越級上訪,非法集會肯定會自然減少的。人民的建議,意見得到了傳遞,黨和政府了解到了真正的民情民意。也只有這樣,才能夠更真正代表人民行使立法權,罷免權,監督權。這對于當前中國正處在的多事之秋就顯得更為重要。
正是在這種意義上,可以說,縣人大代表職業化改革作為目前中國基層政治改革的現實切入點,不但非常緊迫和必要,而且還將大有可為。問題是,如何根據縣域政治的相關特性及改革目標來選擇縣級人大制度改革的方案,則是一個需要認真探索和解決的問題。這是因為,縣級人大代表職業化改革作為一種制度創新,要想在實踐中具有可操作性,必須制定出一套新的規則和實施辦法,需要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的跟進。比如,在薪資待遇、社會保障、辦公經費、工作條件等涉及人大代表切身利益的各個方面給予優惠的政策,這樣一方面使他們在生活上不用為了生計奔波,可以致力于自己責任范圍內的工作,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為民眾排憂解難上,消除了后顧之憂;另一方面,在工作上能夠提高辦事的水平和效率,真正落實民意代表的職責,更好地為民眾利益服務。
總之,縣級人大代表職業化改革是基層政治發展的方向。當然,基層政治和公共治理作為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的改革,需要循序漸進,分步驟實行。由于各地的情況千差萬別,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各地黨政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在這種意義上,羅江縣的人大代表職業化改革實踐,正是在為中國的基層政治和公共治理尋找一條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