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無形的學院
發布日期:2010-05-04  來源:《北大研究生學志》2005年第1期  作者:趙曉力

我手頭保存的《北大研究生學刊》不全。最早的是95年第3期,主編賀照田;最后一期是98年第2期,獻給百年校慶的,主編唐文明。中間96年幾本的主編是楊立華,97年的主編是李四龍。是這樣嗎?如果是這樣,那么我是今天才搞清楚在北大讀研究生那幾年《學刊》的傳承關系。
98
年百年校慶那一期的卷首語大概是唐文明兄寫的,提到了那個在農園讀?碌男〗M。農園的環境很好,地方很大,很安靜,門口有一尊老子像,但石像的手指頭不知礙了誰的事,被敲去了幾根。這地方是楊立華找湯一介先生借的。這么多年過去了,我們也沒有機會向湯先生道謝。也不曉得湯先生是否知道有一幫不知天高地厚的學生,曾經在那里讀那些離經叛道的東西。
《學刊》的很多編輯和作者,我就是在那個小組認識的。
在我的印象里,組成這種跨系的讀書小組,應該是在96年。以前,我、強世功、鄭戈在法學院有一個讀書小組,李猛、李康、應星、周飛舟,還有他們的大哥,畢業回了內蒙古的,在社會學系的有一個小組,但是彼此之間并無來往。我們法學院的和其他學哲學人文社科的,就更不認識了。我記得第一次和李猛打交道,是我要用一本巴澤爾的《產權的經濟分析》,但書被借走了,圖書館的周慕紅老師(一個非常、非常負責的圖書館員),幫我查到這書是李猛借走的,說我可以找他商量一下,看能不能讓我先用。那時圖書館借書還是用卡片的,誰借了書,就在最后一欄簽上自己的名字和學號,從學號中能看出系別、年級。我找到社會學系住的四十六樓,李猛很爽快就把書給了我。后來他說,其實他們也經常從一本書的借書卡片上,查這本書被誰讀過,看能不能找到同道。
96
年夏天碩士畢業,大家一起到三角地柿子林擺攤賣舊書,就漸漸熟起來了。李猛的碩士論文原來的計劃是一個龐大無比的框架,好像要把帕森斯以后的理論家一網打盡,但后來寫出來的還是?。這論文我讀了一個禮拜,發現根本讀不懂,又請李猛過47樓給我解釋了一個晚上,仍然不是很懂,不由非常沮喪。96年暑假我開始到安徽等地做實地調查,又發現自己學的那套經濟學的同義反復根本無法解釋實踐中的微妙之處——我曾經在《學刊》96年第1、2合刊上寫過一篇書評,談科斯定理的同義反復真知灼見。是的,人是在約束條件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或者在互相博弈,但他們究竟怎么最大化,為什么博弈,恰恰是實地調查中最關心的。搞懂社會理論,找一個實質性的分析工具,可能是我參加?滦〗M的最直接動機。
97
年第3期《學刊》上強世功那篇鄉村社會的司法實踐:知識、技術與權力——一起鄉村民事調解案和我的評論知識和雷格瑞的命運,已經可以看出?碌挠绊懥。此前,96年冬天在陜北的調查,最終使我和強世功放棄了吉爾茨的地方性知識的概念,轉而使用福柯的權力/知識概念分析鄉村司法實踐。
到了該寫博士論文的時候,微觀權力的分析技術似乎又不夠了。在描述個體化權力的同時,我們需要一個處理總體化權力關系的概念。我、強世功和應星的博士論文,都或多或少使用了?碌牧硪粋概念——治理術(governmentality)。不過,為了避免在答辯評審的時候被不知就里的評委放翻,我還是刪去了論文中引用福柯的字句。幾年之后,強世功又在《法制與治理:國家轉型中法律》一書的自序中,猛烈批評了治理術范式:國家轉型不僅要從治理技術意義上理解,尤其要從政治意義上來理解。國家轉型的動力來自國家的政治主體意識。晚清以來的國家轉型必須放在中西文明撞擊的意義上來理解,這種撞擊實際上體現了兩種文明在中國爭奪政治領導權的斗爭。
福柯在治理術一文中曾經講到,實際上有一個主權-紀律-治理的三角,并打算用這個三角關系的消長來理解西歐近代的國家轉型,從封建時代的司法國家,到15、16世紀由邊界和領土定義的行政國家,直到后來由人口來界定的治理國家。毋寧說,世功在這篇自序中,補足了那個一直被我們所忽視的三角形的第三邊:主權。去年,世功因為在報紙上發表對烏克蘭大選風波的看法而被人在網絡上攻擊,就是因為他談到了一個如今很不討人喜歡的概念:主權。也許回顧一下?略治理術中的論述還是有幫助的。福柯說,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運用自然、契約和公意這樣的概念提出一種關于治理的普遍原則是如何可能的,這種原則給主權的法律原則,和治理藝術能夠通過這些原則得以界定和描述的那些因素都留出了空間。因此,一種新治理藝術(甚至那種越過了政治科學閾限的治理藝術)的出現并沒有消除主權,恰恰相反,主權問題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尖銳。
我在這里回顧這些學術故事,但我不想說這個讀書小組是一個黛安娜·克蘭(《無形學院》的作者)意義上的學術共同體。我理解,學術并不是大家跌跌撞撞摸到一起來的唯一原因,甚至不是真正的原因,F在,小組的成員已經星散,或者又在其他的地方另行集結起來,大家也久已不讀福柯。如果非說小組是什么,那么,我寧愿小組是一個友愛共同體。我們在那里接受了相互之間的教育,并學會了自我教育。是北大這個無與倫比的地方使這些成為可能。
對仍然呆在這個學園里的學弟學妹,《學刊》現在和未來的編者和作者,祝愿你們也有這樣的幸運。就像我的朋友席亞斌在一首詩中所寫的那樣:
  有時你透過曲折的門廊
  看見里頭一閃而過的舞蹈
  這時你正走過這一年齡的夜晚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