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下午,“人民教育家”、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張晉藩先生以95歲高齡,在海淀校區為2024級300余名博士研究生講授題為“中國古代教育法制的歷史沿革概論”的法學前沿課。黨委書記姜澤廷與同學們一同聽課,現場座無虛席,反響熱烈。
“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和教育密不可分,編中國法制史,也要編教育法制史。”在持續70多分鐘的課程中,張晉藩先生立足教育法制發展,將教育和法治有機聯結,從歷史中尋根溯源,系統梳理中國教育法律制度和中國學校的演變脈絡。從先秦“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的初形到隋唐教育法制的成熟,從宋元教育法制的變革創新到明清教育法制的最后定型,從清末教育法制的近代轉型到革命根據地教育法制的紅色基因,一幅以翔實史料為經緯支撐的中國古代教育法制圖景徐徐展開。“中國教育制度是以一種不間斷的、螺旋上升的趨勢發展的。中國古代教育制度源遠流長、沿革清晰,由單純的教育活動朝著制度化、體系化的方向發展,對興學育才、立德樹人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張晉藩先生總結道。
今年是張晉藩先生第五年面向全校博士研究生講授法學前沿課。課程2019年首次開設,每學年一次。執教70余載的他,始終站穩講臺、站好講臺,將教書育人作為一生堅持的事業。
課程的準備工作貫穿了整個寒假,張晉藩先生借助八倍放大鏡查閱了大量史料書籍,凝練出4000字的嚴謹講義,濃縮了最新研究精華。為順應教學方式的革新,先生授課會使用精心制作的幻燈片,然而因視力不佳,需要自己的學生協助完成。法學院2022級博士研究生呂文靜和2024級博士研究生趙佳菡共同協助先生制作課件,近距離感受到了先生對學術和教學的嚴謹,心中充滿敬意。每一張幻燈片的文字圖片、史料引用,先生都反復核查、精心打磨,仔細梳理重點、調整講解邏輯。他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特別注意考慮如何將復雜的知識以更直觀、更易理解的方式呈現出來。“先生對每堂課的準備都精益求精。這種對教學細節的執著和對學生負責的態度讓我們深刻感受到教育的使命——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點燃學生求知欲、引導他們走向更高層次的思考。先生是真正的‘人民教育家’。”內容扎實、史料翔實的課堂也讓前來聽課的學生們收獲頗豐。法學院2024級碩士研究生徐正則主攻教育法方向,這堂內容“對口”的課程無疑是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這一新穎的選題為我開啟了嶄新的研究視野,對中國教育法制的沿革、演變與發展也有了更新的體悟。”他將帶著更加明確的方向、更加激昂的熱情,投入接下來的學習研究生活之中。
現場亦不乏慕名而來的非法律史專業的學子,他們在獲取新知的同時,更被張晉藩先生身上的精神所深深打動。證據科學研究院2024級博士研究生鄭雯月說:“張晉藩先生是中國法制史學科的主要創建者和杰出代表,能親眼見一見先生我感到非常榮幸。”回顧中國各個時期的教育法制歷史,對知識體系有了更深層次理解的同時,她更在張晉藩先生身上看到了對教育始終不變的熱忱。法學院法律職業倫理專業2024級博士研究生熊鵬也早早來到現場“追星”,張晉藩先生90多歲的高齡,堅持拿著放大鏡讀書研究、堅持每年站在講臺上授課,讓他非常感動。“先生一生不斷拓寬研究領域,這種‘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治學精神真的非常值得我們這些學生學習。”
2024年9月,張晉藩先生榮膺“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此后不久,他便決心開展對中國教育法制史的研究工作。在他看來,這份榮譽既是黨和國家的厚愛,更蘊含著責任和期望。教育法制史是教育文化的一部分,對歷史文獻的整理和解讀,將幫助我們重新審視教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對更好地繼承和弘揚優秀教育傳統、提升教育法律和政策制定的科學性、有效性有著重要作用。據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學研究院副教授張京凱介紹,目前,學界對教育法制史的研究較為薄弱,張晉藩先生希望通過自身的力量,號召學界加強研究,不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為教育法治建設提供歷史鏡鑒。“正如先生所說,‘中國法制史學研究的是過去,但面對的是現實和未來’。在教育法典起草編纂的大背景下,先生希望通過教育法制史研究服務國家立法工作、服務全面依法治國。”
一年之計在于春。今年2月中旬,當申遺成功后首個春節的歡樂祥和氛圍還濃郁之時,一場擘畫中國教育法制史研究的工作會議在張晉藩先生家召開。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學研究院決定將中國教育法制史研究作為未來三年的集體研究項目一體化推進。全院將在張晉藩先生的帶領下,為增強文化自信、教育自信,為國家教育法治建設、教育強國建設作出新的貢獻。
在課程結尾,張晉藩先生深情鼓勵在座的老師和學生,加強對中國教育法制史的研究和關注,勇擔使命、潛心治學,不斷拓寬中國法制史學研究領域,不斷為中國法治文明作貢獻。現場掌聲雷動,久久不絕。
這是一堂前沿學術課,更是一堂思政育人課。張晉藩先生端坐講臺,躬身垂范了如何治學、如何教書、如何育人,傳達了對新一代青年學者、學生們的殷切期望,更讓“教育家精神”“法大精神”深入在場每一個人的心中。未來,新一代法大人將會接過先生手中薪火,以自身智慧和力量傳承并發揚光大,為國家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貢獻力量!
記者 李依純
通訊員 李弈曉
實習通訊員 何欣雨
攝影 尹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