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6日,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法律史與法理論研究所(下稱“馬普所”)所長托馬斯·杜斐教授(Thomas Duve)到訪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下稱“法學所”),并以“法律史與比較法”為題作“法律史大講堂”第十七講學術講座。
講座開始前,法學所副所長謝增毅研究員會見了杜斐教授。謝增毅對杜斐一行表示熱烈歡迎,并簡要介紹了法學所的基本情況,指出法學所一貫重視國際交流,期待能以杜斐此次來訪為契機,推進法學所與馬普所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動法治文明交流互鑒。杜斐對法學所和中國法律史學會的熱情接待表示衷心感謝,簡要介紹了馬普所的基本情況,希望今后加強與法學所的合作,促進中德學術交流。
中國法律史學會會長、法學所張生研究員主持講座,簡要介紹了杜斐的學術履歷、研究領域和重要論著。杜斐的講座從學術史、學科變遷、前沿問題等多個方面入手,指出法律史與比較法兩個學科在歷史上曾有緊密關聯,如今雖分屬不同研究領域,但兩個學科面臨很多相同的機遇與問題。
杜斐指出,在作為學科的“法律史”和“比較法”出現以前,法律史和比較法實際上早已存在。近代以前,已有歐洲法學家開始利用不同年代針對古老法律條文形成的諸家注釋,比較其中觀點異同,并從歷史視角展開分析,從而輔助解決法律問題。歐洲法律淵源的多元化孕育了處理多元法律的方法論和實踐探索,為歷史分析方法和比較分析方法奠定了基礎。
杜斐認為,歷史法學派最顯著的特征是試圖尋找“法律的普遍語法”,而該學派尋找這種普遍語法的方式兼具歷史和比較屬性,即在不同地域的歷史演進中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但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司法導向的、歷史的和比較的研究方法在歐洲發生分化,逐漸形成了司法分析方法、法律史分析方法和比較分析方法。這種區分很大程度上是被當時西方民族國家所形塑,又成型于西方帝國主義正熾之時,這種歷史背景對相關學科留下了深刻烙印,對非歐洲地區的研究者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杜斐提出,“批判比較法”與“全球法律史”是近年興起的新研究思路,二者都旨在克服西方中心主義的局限性,有很多共同關心的問題與共享的知識資源,既有一些重要區別,也面臨共同挑戰。傳統的歐洲法學研究往往將法視為一個規范體系,而新興理論則認為法律并不能和其他規范截然分開,只有把其他規范秩序也納入考量,才能對法律開展分析研究?鐕ê头菄曳ǖ陌l展,使得將國家法和非國家法結合起來日益必要,F實的變化促成了理論的演進,從而催生了新的理論。
杜斐認為,法律既是規范的體系,更是一種基于知識的規范性生產實踐。這種視角將鼓勵學者拓展文獻學的視野,尋求記載實踐的文獻,探究實踐背后的知識。新的法律理論認為,法律不具備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性。在西方重要的規范形式,在其他地方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表達方式。如何面對這樣的變化、如何發展新的法律史理論,是學界必須回答的問題。
中國法律史學會執行會長、南京大學法學院張仁善教授和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法律史研究所所長李富鵬副教授作為評述人交流發言。來自故宮博物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廈門大學以及法學所等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四十余名專家學者和青年學生在現場或線上參與講座。
(供稿:孫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