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法律評論》
2024年學術研討會法學視野中的“公共利益”
一、主題介紹
《北大法律評論》在過往年會中表達了對于法學基礎理論、法學交叉研究、數(shù)字治理、學人與社會等議題的關切。今年,我們將聚焦“公共利益”這一研究主題。
現(xiàn)代法律的重要任務之一是保護公共利益,然而公共利益這一概念卻有著一張普羅透斯似的臉,變幻無常。公共利益的含義因時而變、因地而變,準確界定其含義,是各部門法都需要面對的現(xiàn)實難題。為準確定義并保護公共利益,一方面需要逆流而上,考察公共利益作為法學概念的演變歷史;另一方面則需要跟隨時代,結(jié)合技術與科技的進步、法律制度的變遷,來界定此時此刻的公共利益。近年來,隨著新興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對新技術的規(guī)制思路出現(xiàn)了以更多指向個體權利的原則為準和以更多指向公共利益的政策為準兩種路徑;公共利益作為憲法基本權利限制的實質(zhì)理由,在理論和實務上也飽受爭議;本輪延遲退休改革涉及社會保障、勞動就業(yè)以及代際公平等諸多法律問題,與公共利益的考量密不可分;在當前經(jīng)濟形式下,化解系統(tǒng)性風險、保障公共利益,也成為學界關注和熱議的焦點。
而在各部門法中,對公共利益的考量也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實體法領域,公共利益已經(jīng)逐漸成為不可或缺的關鍵法律概念。公共利益作為不確定法律概念在行政法中普遍存在,是行政機關作出決定的重要考慮因素,但行政機關對公共利益的判斷如果不受限制,公民的權利容易受到行政行為的過度滋擾;合同無效制度究竟在何種意義上促進了公共利益的實現(xiàn),也值得進一步研究;刑法作為社會治理中的最后手段,應當參與到保護公共利益的進程中,但也應當受到一定的限制;數(shù)字化時代,技術的發(fā)展與知識產(chǎn)權保護的強化,也呼吁著對公共利益和公有領域的重新審視與思考,以適應新的社會需求與挑戰(zhàn),實現(xiàn)創(chuàng)新與共享的再平衡。
在訴訟程序的理論研究與實踐運作中,也隨處可見公共利益的身影。在民事訴訟程序中,公共利益影響著當事人的訴權與法院的審判權之間的配置關系,同時也影響著對審判權運作進行監(jiān)督的內(nèi)容和程度,公共利益與自由主義為基底的當事人主義之間可能產(chǎn)生張力,法院也可能根據(jù)公共利益干預當事人自治權的起點和邊界;在刑事訴訟程序中,公安機關、檢察機關與法院是否應當在訴訟進程中考慮公共利益,也應當予以反思,尤其是在大量的輕罪案件訴訟程序中,附條件不起訴、緩刑乃至前科封存等制度的創(chuàng)設與適用,也離不開對公共利益的衡量。
基于此,我們擬以“法學視野中的‘公共利益’”為主題舉辦學術研討會,參會稿件或?qū)n}投稿包括但不限于如下主題:
1.公共利益概念的演變史
2.新技術規(guī)制中的“政策”與“原則”
3.基本權利限制與公共利益的關系
4.退休年齡制度變遷中的公共利益
5.市場風險處置中的公共利益
6.公共利益在實體法中的運用
(1)公共利益作為不確定法律概念在行政法領域的適用
(2)公共利益對合同效力的影響
(3)公共利益的刑法保護及其界限
(4)知識產(chǎn)權制度中的公共利益與公有領域
7.公共利益在訴訟程序中的定位與適用
二、會議形式與安排
本次會議的各主題將以“主報告-評議”的方式進行,各主題將選出1-2位發(fā)言人作主報告, 2-3位評議人在提前閱讀報告的基礎上撰寫書面評議意見,并現(xiàn)場對報告作出評議、展開討論。我們將從報告論文及其評議文章中擇優(yōu)錄用,刊載于《北大法律評論》第二十五卷。
有意參會者請于2024年11月13日(周三)中午12:00前提交論文,短期內(nèi)無法提交完整論文的專家學者可在聯(lián)系編輯部同意后,先行提交較為詳細的發(fā)言提綱。研討會預計于11月下旬或12月初于北京舉行。論文提交及會議聯(lián)系方式為:發(fā)送郵件至pkulawrev@gmail.com。投稿時請修改郵件標題和附件文件名為“會議投稿-主題序號-姓名-文章標題-聯(lián)系電話”。
《北大法律評論》編委會
2024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