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引領人形機器人的發展。人形機器人是集先進技術于一體,深刻變革人類生產生活方式,重塑全球產業發展格局的顛覆性產品。由此,需要圍繞關于人形機器人的基礎法學理論、權利與義務的私法關切、部門法規則、產業促進規則、風險防范機制等法律、安全、倫理、治理議題。為在依法治國中加快推動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發展,培育新質生產力,服務高質量發展,在善治良法的保障中加速產業實現規模化發展、應用場景更加豐富、相關產品深度融入實體經濟、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新引擎,上海市法學會聯合于2024年2月6日以“人形機器人與法治”為主題發起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法治論壇征文活動。理論界與實務界關心、支持和從事人工智能法治的各方人士踴躍參與,經初步篩選符合征文活動評獎條件的原創作品共390篇。經多名專家匿名評審,共評出一等獎論文3篇、二等獎論文6篇、三等獎論文9篇以及優秀獎17篇。本次征文獲獎名單公告如下:
一等獎
1.《具身智能賦能生態環境修復的法治路徑》
張葉東(復旦大學法學院)
2.《人形機器人侵權責任原則研究》
商建剛(上海政法學院經濟法學院)
3.《“重監管”亦或“重發展”:具身智能治理的學理反思》
黎浩田(武漢大學法學院)
二等獎
1.《生成式人工智能版權主體擬制路徑與規則完善》
關春媛(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2.《數字時代法官預判確定性與認知偏差控制》
周芷妍(浙江工商大學)
3.《手術機器人介入下醫療事故罪的認定:以“嚴重不負責任”的認定為核心》
許燕佳(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
4.《個人信息保護的公益訴訟制度基礎和創新路徑》
宋曉紅、龔程程(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檢察院)
5.《生成式人工智能適用我國著作權制度的困境疏解》
周澎(杭州師范大學)
6.《我國短視頻平臺版權治理義務體系之重構》
朱舒予(中國政法大學比較法學研究院)
三等獎
1.《陪伴型人形機器人的升格演化、形象區分與法律規制》
任賴錟、王晨驊(山東大學、海南大學)
2.《人工智能侵權中的責任主體與規則展開》
陳晨(中國政法大學)
3.《虛擬數字人的法秩序重塑》
方敏、段文瀾、馬晨貴(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法院)
4.《算法技術風險規制的法治理性與路徑選擇》
黃偉慶(南京大學)
5.《機器人時代的產業稅收優惠法治體系化路徑探析——基于財稅政策文獻的計量分析方法》
管皓(中央財經大學)
6.《人形機器人生成內容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研究》
顧偉、周響(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檢察院)
7.《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獨創性主觀標準之建構——以“創作工具說”為中心》
方芷格(山東大學法學院(威海))
8.《犯罪參與理論面臨的挑戰及應對——以ChatGPT為例》
周寧靜(南京大學)
9.《論人工智能的訴訟法人格》
陳婕(中國人民大學)
優秀獎
1.《合同法視角下人形機器人使用者的權益保護》
陳易(中國政法大學)
2.《人工智能產品研發中軟件接口的合理使用研究——以Oracle v. Google案為例》
薛少雄、蔡鈺菲(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3.《人工智能生成內容著作權“賦權熱”背后的冷思考——從人工智能“文生圖”侵權第一案切入》
金旭雯(華東政法大學)
4.《人工智能時代法律的現象檢視與未來轉向》
張余瑛(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5.《生成式人工智能機器人侵權認定思路探析——以知識產權侵權認定為視角》
陳璐旸(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法院)
6.《數字司法背景下人工智能調解的構建路徑》
劉洋、饒淑慧(上海市普陀區人民法院、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7.《生成式人工智能文本與數據挖掘的合理邊界與侵權規制》
王勝捷(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8.《關于國際海事條約能否適用于船舶人形機器人的研究
譚韻璇(天津新港海事局)
9.《人工智能賦能自然資源監管:邏輯理路、風險研判與規制進路》
張小康(山西大學法學院)
10.《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獨創性認定比較研究:國際版權法經驗與中國本土鏡鑒》
屠畫(暨南大學法學院)
11.《“無人機+AI”模式對環境執法監測的影響——以秸稈禁燒領域的應用為例》
汪虹宇、黃宣植(吉林省公安廳、吉林省司法廳)
12.《舉證責任分配規則在智能醫療侵權中的適用研究——以實體與程序雙重視角為切入點》
杜一諾、蔡穎慧(北京理工大學)
13.《人形機器人運行中的刑事歸責困境與應對機制》
宋珊珊、張逸飛(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檢察院)
《論自動化行政中人工智能系統的風險管理》
王玉瑛(明斯特大學法學院)
14.《論家用人形機器人的市場監管機制》
陳瀅(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
15.《人工智能多樣性及其保障機制研究》
任虎、牛子薇(華東理工大學)
16.《知情同意原則的問題審視與完善路徑》
聞志強、施夢琪(廣州大學法學院、汕頭市中級人民法院)
上海市法學會
2024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