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7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國際法研究所共同主辦的海外名家論壇第二講在京舉行。本次論壇邀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中國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李本(Benjamin L. Liebman)教授作主講人,講座主題為“人工智能與美國法律體系”。
講座開始前,法學研究所國際法研究所聯合黨委書記、法學研究所所長莫紀宏研究員會見了李本教授。雙方回顧了法學研究所、國際法研究所同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以及中國法研究中心友好交流的歷史,并就未來繼續合作達成廣泛共識。
在講座中,李本教授介紹,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美國知識產權法、侵權法、刑法、憲法等領域都產生了新的法律問題。在知識產權領域,出現了受版權保護的材料未經許可被用作人工智能大模型訓練數據而產生的訴訟,例如“紐約時報訴微軟”“作者協會等訴Open AI”等案。由于訴訟耗時較長,這類案件大多仍在審理過程中,還沒有形成判決。在侵權法領域,美國法學界普遍認為人工智能將重塑產品責任法,將人工智能視作產品還是服務將導致侵權責任的不同;但也有部分學者認為現行法律已足以規范人工智能帶來的侵權法新問題。在刑法和憲法領域,已有學者主張重新審視正當程序、隱私保護等方面的憲法規范以適應人工智能的發展;還有學者認為人臉識別存在差錯率和算法偏見,不能作為合法逮捕的合理根據。
李本教授指出,人工智能的發展也給監管制度帶來影響。當前美國科技的迅速發展導致監管配套措施無法及時跟上,已有的監管措施以行政命令為主,國會立法暫時空缺。總統頒布的行政命令要求人工智能公司與政府分享信息、提高標準并升級技術,從而增強安全性。國會關于人工智能立法已有大量議案,但由于種種原因,尚未通過體系性的法律。目前有18個州制定了某種形式的人工智能相關立法或決議,但大多數內容是討論和研究其影響、提出安全性建議,采取的行動有限。
李本教授還介紹了人工智能在美國行政和司法實踐中的應用情況。
法學研究所副所長謝增毅主持講座。國際法研究所副所長丁賽,來自法學研究所、國際法研究所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的30余位學者及學生參加講座,就人工智能生成作品的知識產權、人工智能大模型抓取數據的合法性、美國人工智能國會立法緩慢的原因、人工智能的使用與限制等有關問題進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