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法治領域改革全面發力,在司法體制、社會治理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上扎實推進,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黨的二十大報告作出部署:“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全面準確落實司法責任制,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
中共中央印發的《全面深化法治領域改革綱要(2023-2027)》中,對深化法治領域改革也作出了進一步具體安排。各政法部門根據相關要求分別制定了工作規劃和行動規劃。
在全面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基礎性改革已經基本完成,綜合配套改革仍在繼續。回顧2023年,我們可以看到,各政法部門對已經竣工的改革項目“主體”進行必要的“修補”和“改建”,推出一系列精細化改革的措施。
1.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出臺《關于充分發揮人民調解基礎性作用推進訴源治理的意見》,夯實人民調解“第一道防線”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人民調解工作,多次對人民調解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法治建設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我國國情決定了我們不能成為‘訴訟大國’”,必須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據統計,2022年,人民法院一審受理民事行政案件1610.6萬件,訴前調解未進入立案程序的糾紛895萬件,過半數矛盾糾紛可以通過調解等非訴訟方式在成訴前得到有效化解。由此可見,人民調解是一項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律制度,在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
任何矛盾糾紛都有一個發生發展的過程,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化解矛盾糾紛,不僅成本最低,而且效果最好。2023年9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出臺《關于充分發揮人民調解基礎性作用推進訴源治理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夯實人民調解“第一道防線”。
《意見》著眼于實現矛盾糾紛前端化解、實質化解,堅持預防為主、協調聯動,從加強矛盾糾紛排查預防、加強基層矛盾糾紛化解、加強重點領域矛盾糾紛化解、加強重大疑難復雜矛盾糾紛化解四個方面,對夯實人民調解“第一道防線”提出了具體要求。為及早發現矛盾糾紛,《意見》要求人民調解組織和人民調解員切實把矛盾糾紛排查作為一項基礎性、日常性工作,同時加強與群防群治力量和基層維穩單位的信息共享、聯排聯動,做到排查全覆蓋、無盲區。為及時就地化解矛盾糾紛,《意見》要求加強鄉鎮(街道)、村(社區)和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組織規范化建設,加大對基層常見多發的矛盾糾紛和重點行業專業領域的矛盾糾紛調解力度。對重大疑難復雜矛盾糾紛,《意見》提出依托現有的公共法律服務中心設立市、縣兩級“一站式”非訴訟糾紛化解中心(或矛盾糾紛調解中心),統籌各類法律服務資源,聯動各類非訴訟糾紛化解方式,形成工作合力。
對于如何加強訴調對接工作,《意見》對加強訴前引導、及時分流案件、依法受理調解三個方面提出了要求。
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建立了人民法院調解平臺,并與13家中央單位建立了“總對總”對接機制。司法部建立了覆蓋全國的人民調解管理信息系統,20多個省份研發了智能移動調解系統。《意見》提出,司法部加快推進矛盾糾紛非訴化解平臺建設,實現與最高人民法院的業務協同和數據共享,確保糾紛案件網上流轉順暢,信息數據互通共享,努力形成相互借力、配合有力、多元共治的訴源治理格局。
2.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于加強和規范案件提級管轄和再審提審工作的指導意見》,不斷完善審級監督體系
2021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組織開展四級法院審級職能定位改革試點,就完善行政案件級別管轄制度、優化提級管轄機制、改革再審申請程序和標準等內容開展試點,并印發《關于完善四級法院審級職能定位改革試點的實施辦法》。試點兩年來,最高人民法院通過實地調研、問卷調查、案件評查、數據分析等方式,全面評估了試點運行成效,評估情況反映出有些試點舉措仍有待進一步檢驗。最終,最高人民法院認為試點實踐還不能為修改法律提供充分依據,修改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相關條文的時機尚不成熟。
雖然試點不能為修改法律提供充分依據,但啟動試點以來,各級法院通過建章立制、細化規則、強化配套,落實落細相關工作要求。全國各中級、高級法院累積提級管轄案件1700余件,其中90件轉化為典型案例、3件轉化為參考性案例。最高人民法院再審提審案件近800件,梳理提煉各審判領域裁判要旨2000余個。通過試點,提級審理的制度功能充分彰顯,較高層級法院裁判的示范引領作用逐步顯現。
隨著試點的結束,2023年7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充分總結試點經驗基礎上,制定印發了《關于加強和規范案件提級管轄和再審提審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推動行之有效的試點舉措轉化為制度成果。
《指導意見》明確了案件提級管轄、再審提審的適用領域、具體情形、判斷標準、操作程序、保障機制,重點解決哪些案件“向上走”以及如何“向上走”的問題。《指導意見》包括5個部分26個條文。第1條至第3條是一般規定,提出了總體工作要求,明確了提級管轄、再審提審的具體內涵、法律依據、適用類型。第4條至第14條是關于完善提級管轄機制的規定,包括提級管轄的6類情形、判斷標準、報請程序、提級程序、文書內容、備案要求、審限計算等。第15條至第20條是關于規范民事、行政再審提審機制的規定,包括再審提審的一般要求、最高人民法院應當提審的6類特殊情形,并重點明確了高級法院報請再審提審的情形、形式、程序、審限等。第21條至第24條規定了提級管轄、再審提審的保障機制,明確了上級法院案件發現提級審理案件的8種渠道,并對激勵考核機制、審判條線指導、裁判成果轉化提出了具體要求。第25條至第26條為附則,明確了《指導意見》的解釋權限、備案要求和施行時間。另外,還附了為了配合《指導意見》施行而制定的22種訴訟文書樣式。
可以看出,《指導意見》對于加強審級監督體系建設、做深做實新時代能動司法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促進統一法律適用、訴源治理、維護群眾權益。
3.最高人民檢察院印發《2023-2027年檢察改革工作規劃》,繪制新一輪改革藍圖
新時代新征程,黨中央高度重視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工作。2021年6月,《中共中央關于加強新時代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工作的意見》印發。黨的二十大報告專章部署“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專門指出“加強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工作”“完善公益訴訟制度”,賦予檢察機關更重責任,對全面深化檢察改革提出更高要求。
2023年印發的《全面深化政法改革實施綱要(2023-2027年)》,為下一步深化政法改革包括檢察改革作出具體安排。系統貫徹落實好黨中央要求,以檢察工作現代化服務中國式現代化,是新時代新征程上檢察機關的重大政治責任和歷史使命。
自2022年11月起,最高檢黨組就在認真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檢察改革經驗成效基礎上,深入調研論證,組織力量研究起草了《2023-2027年檢察改革工作規劃》(以下簡稱《改革規劃》),于2023年8月發布。
從《改革規劃》看,新一輪檢察改革的總體目標是以加強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工作為總抓手,深化“四大檢察”協同履職,深化實施數字檢察戰略,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全面準確落實司法責任制,全面強化對執法司法活動的制約監督,著力實現法律監督理念、體系、機制、能力現代化,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改革規劃》主要是按照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加強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工作”的部署要求,提出黨對檢察工作絕對領導的制度體系、檢察機關能動服務大局制度體系、法律監督現代化制度體系、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制度體系、現代化檢察管理制度體系、數字檢察制度體系“六大體系”36項改革任務。
新一輪檢察改革藍圖已經繪就,期待全國檢察機關在鞏固已有改革成果基礎上積極探索創新舉措,持續把改革舉措轉化為檢察工作高質量發展成效,求真務實、擔當實干,高質效履行法律監督責任,續寫公平正義新篇章。
4.公安部印發《加強新時代公安派出所工作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優化警力布局、推進警力下沉
為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時代公安工作的重要論述,公安部印發《加強新時代公安派出所工作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以下簡稱《三年行動計劃》),明確堅持把派出所工作置于戰略性、基礎性地位來抓。
基層派出所是平安建設的基石,還是公安系統中最細小、最靈活的觸角,派出所民警和老百姓距離最近,與老百姓打交道最多,基層派出所改革的一舉一動都關乎群眾切身利益。《三年行動計劃》指出,要進一步優化警力布局,進一步推動市縣公安機關警力向派出所下沉、派出所警力向社區前置,全面落實派出所和社區民警警力配置“兩個40%以上”要求,即派出所警力達到區(縣)公安機關總警力的40%以上,社區民警達到派出所總警力的40%以上;而市轄區公安分局,要推行“兩個50%以上”。此外,要推進“一村(格)一警”2025年年底前實現全覆蓋。
隨后,多地派出所展開優化調整,整合警務資源。網上公開信息顯示,10月22日,山東省青島市公安局市北分局發布關于部分派出所優化整合的公告,將平安路派出所等9個派出所與其他派出所整合,對水清溝派出所管轄區域進行優化;8月30日,黃島分局發布撤并調整有關派出所的通告,撤銷青島市公安局海岸警察支隊靈山島派出所等三個派出所,部分派出所管轄區域調整。11月3日,平度市公安局發布關于明村鎮派出所管轄區域調整的通告,馬戈莊派出所管轄區域劃歸明村派出所,馬戈莊派出所停止運行。
除了山東省,四川省也有部分派出所發布公告,合并運行。
各地公安機關還在警力下沉,推動重心往基層下移、機關警力往基層下沉、政策往基層傾斜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例如內蒙古公安機關全區三級聯勤聯動、警力下沉、支援一線,4年來共有1.1萬余名警力下沉基層一線,派出所警力占比由38.94%提升到55.5%。
5.法學會全面推行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工作,打造服務基層的精品名牌
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工作是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工作是法學會著眼于發揮全面依法治國的“智囊團”“思想庫”“人才庫”作用,為廣大法學法律工作者搭建的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的重要法治實踐平臺。
2019年11月,中國法學會探索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工作,在廣西藤縣開展試點;2022年,中國法學會印發《關于推行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制度的指導意見》《關于進一步推進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工作的通知》。隨著該制度的全面鋪開,各省(區、市)紛紛出臺實施方案,首席法律咨詢專家的身影,也屢屢出現在地方黨委政府的重大決策和重大項目現場,成為推動依法行政的“把關者”、重大風險的“防火墻”、疑難雜癥的“專家診所”。各級法學會在探索中,創新了將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工作與“中立法律服務社”“法律診所”等平臺有機結合等經驗做法。經過4年的時間,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工作成為法學會又一張立得住、叫得響的精品名牌。
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法學會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積極推動法學會組織建設,實現縣級以上行政區法學會組織全覆蓋;進一步發揮法學會在參與社會治理、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中的重要作用。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制度的推行,激活了基層法學會工作機制,成為破解縣級法學會履職難題的一把“金鑰匙”。
2023年9月26日至27日,中國法學會在南寧召開全國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工作會議,印發《縣(市、區)法學會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工作指引》,推動縣級法學會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工作提速升級,助力盡快實現省、市、縣三級法學會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工作全覆蓋。
據了解,目前,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工作已在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面推行。全國2679個縣級法學會開展了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工作,共有首席法律咨詢專家23000余人,為10000多件案件提供法律咨詢意見。
天津市和平區法學會為每個街道設立區法學會法律服務站,配備三至四名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做到力量下沉、資源下沉;重慶市綦江區高新區工作站則積極探索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工作與法學會工作站聯動融合發展模式,創新提出“1234”工作法;河北省正定縣將法律咨詢專家制度與現有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中心結合,實現了化解矛盾的根本目的;為解決縣級法學法律專家資源不足的問題,浙江省溫州市創新跨區域首席法律咨詢專家結對幫扶。
實踐中,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制度在基層社會治理、化解矛盾糾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中煥發出了強大的生命力。中國法學會正持續發力,推進省、市、縣三級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工作全覆蓋,不遺余力地推動專家資源向縣級法學會傾斜,打通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6.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發布《關于依法妥善辦理輕傷害案件的指導意見》,構建輕罪治理體系
目前,我國刑事犯罪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嚴重暴力犯罪明顯減少,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輕微刑事案件大幅攀升,占絕大比例。輕微刑事犯罪已經成為新時代犯罪治理的主要對象。
近年來,我國檢察機關主動適應犯罪治理新形勢,積極發揮檢察職能,在推進輕罪治理的司法實踐中積累了一些經驗,取得了一定成效。
2023年3月,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對外發布《關于依法妥善辦理輕傷害案件的指導意見》,要求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提升輕傷害案件辦案質效,有效化解社會矛盾,最高檢還發布了檢察機關依法妥善辦理輕傷害案件典型案例。6月召開的全國檢察機關普通犯罪檢察工作會議提出“推動構建中國特色輕罪治理體系”,要積極適應犯罪結構新變化、犯罪治理新形勢,準確把握寬與嚴的辯證關系,充分考慮具體案件的危害程度和情節輕重,依法做到“寬嚴有據、寬嚴有度、寬嚴相濟”;7月下旬,最高檢黨組在大檢察官研討班上特別強調,適應刑事犯罪結構變化,還要重視和加強輕罪治理體系的理論研究和司法實踐探索;8月,最高檢發布《2023-2027年檢察改革工作規劃》,其中明確提出構建治罪與治理并重的輕罪治理體系。
2023年9月,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應勇在山西調研時再次強調,面對犯罪結構的變化,要重視和加強輕罪治理體系的理論研究與司法實踐探索。11月1日,輕罪治理體系的理論研究與司法實踐研討會在廣東深圳舉行。
伴隨著輕罪治理理論研究和司法實踐的不斷深入,“輕重分離、繁簡分流、溯源治理”等輕罪治理的思路已經逐步建立,為推進輕罪治理現代化提供更有力的理論引領和制度支撐。
7.緬北果敢明家電信網絡詐騙頭目落網,公安機關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成效顯著
2023年,公安機關縱深推進打擊電信網絡詐騙違法犯罪工作,不斷加大打擊力度,持續深化國際執法合作。
隨著全球信息化的快速發展,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呈現出專業化、產業化、集團化和國際化特征,詐騙窩點往往設在他國和地區,是典型的跨國有組織犯罪,這既是各國警方面臨的重大挑戰,也是各國政府打擊治理的難題。為此,公安機關通過國際執法合作,與多國警方聯手開展打擊行動,取得了明顯成效。
2023年3月,公安部組織部署全國多地公安機關強化線索摸排,緊盯重點案件,研判發現多個盤踞在菲律賓境內實施跨境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窩點。隨即,公安部派員率江蘇、廣西等地公安機關民警組成工作組,赴菲律賓開展警務執法合作。先后搗毀多個特大電信網絡詐騙窩點,現場抓獲涉及多個國家的犯罪嫌疑人1000余名,繳獲手機、電腦、語音網關、涉詐話術劇本等一大批作案工具。2023年6月至7月,菲律賓警方分四批將306名中國籍嫌疑人移交江蘇公安機關,9月至10月,又分兩批將111名中國籍嫌疑人移交廣西公安機關。
2023年以來,緬北涉我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多發高發,由此衍生了偷渡、非法拘禁等一系列犯罪活動,嚴重侵害我國人民群眾財產安全和合法權益。
2023年9月,在公安部和云南省公安廳指揮部署下,西雙版納、普洱、臨滄等地公安機關與緬甸相關地方執法部門開展邊境警務執法合作,開展一系列打擊行動,一大批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嫌疑人先后移交我方,取得顯著戰果。進入11月后,為縱深推進打擊行動,我公安機關進一步深化中緬警務執法合作,向緬北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發起凌厲攻勢,戰果顯著,捷報頻傳。我公安機關公開通緝的緬北果敢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集團重要頭目明國平、明菊蘭、明珍珍被成功緝拿歸案,首犯明學昌畏罪自殺,一大批境外詐騙窩點被成功鏟除,狠狠打擊了境外詐騙集團的囂張氣焰。11月18日,德宏公安機關邊境警務執法合作取得重要突破,緬北木姐地區執法部門將571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嫌疑人陸續移交我方,對詐騙分子形成強大震懾。截至11月中旬,在緬甸各方的大力配合下,累計3.1萬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嫌疑人移交我方,并被涉案地公安機關陸續押回,其中幕后“金主”、組織頭目和骨干63名,網上追逃人員1531名。
繼緬北果敢明家電信網絡詐騙頭目落網后,中方又公開通緝果敢“四大家族”涉電詐人員。12月10日,緬北果敢自治區原主席白所成等10人被通緝。
自2022年12月1日反電信網絡詐騙法實施,直至2023年12月1日,公安部刑偵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公安機關累計對21.05萬人次進行行政處罰;累計見面勸阻1389萬人次,會同相關部門攔截詐騙電話27.5億次、短信22.8億條,處置涉案域名網址603.6萬個,緊急攔截涉案資金3288億元。組織開展區域會戰和集群戰役,嚴厲打擊為境外詐騙集團提供推廣引流、轉賬洗錢、技術開發、組織偷渡等非法服務的涉詐黑灰產犯罪團伙,抓獲犯罪嫌疑人7.8萬名。
8.多地法院啟動院庭長“閱核”制度,探索全面準確落實司法責任制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司法責任制是多輪司法改革深化與落實的體現,也是進一步推進司法改革的重點與難點。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準確落實司法責任制,這對新時代新征程上人民法院落實司法責任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在堅持“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的基礎上,也要強化對審判活動的監督制約,做到放權不放任、用權受監督,實現有序放權和有效監管有機統一,確保嚴格公正司法。隨著司法權力運行方式發生重大變化,司法責任制改革中出現了諸如相關政策措施執行變形走樣、審判權監督制約機制不健全、院庭長監督責任缺失等問題。
在國家法官學院2023年秋季開學典禮暨“人民法院大講堂”上,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張軍提出要以“閱核制”為抓手,落實院庭長監督管理責任。抓住了司法審判領域全面準確落實司法責任制的關鍵,為人民法院抓實審判管理、落實好院庭長監督管理責任指明了方向。
“院庭長要全面落實‘閱核’制度,對審判人員擬定的裁判文書在職責范圍內進行‘閱核’。”最高人民法院對院庭長“閱核”工作作出部署,各級法院結合實際,積極開展實踐探索和制度創新。據報道,目前已有湖南、湖北、福建、黑龍江、江蘇、重慶、江西、四川、陜西、河南、山東、青海、上海、遼寧、河北、海南、甘肅、寧夏、新疆、天津等20省區市先后啟動院庭長“閱核”制度。
報道顯示,一些地區法院已制定專門推進“閱核”制度的文件下發執行;一些法院暫未公開文件,也宣布“積極探索閱核制度”;還有的法院是通過召開工作推進會、年中工作會議、黨組會議等形式進行部署。
從各地公開的“閱核”制度落實文件可以看出,在探索階段,各地法院對“閱核”的范圍、流程方面的規定各有不同。但普遍將“閱核”案件范圍延伸至除“四類案件”之外的所有案件,一起“閱核”監管。
9.多部門發文嚴懲網絡暴力違法犯罪,提升網絡空間的治理水平
為了保障網民的權益、引導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相關部門陸續出臺文件、發布典型案例、開展專項活動,采取有效措施提升網絡空間的治理水平。
2023年4月,最高人民檢察院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檢察機關網絡法治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依法嚴懲“網絡暴力”等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相關犯罪,深挖背后的產業鏈利益鏈,嚴厲打擊“網絡水軍”造謠引流、輿情敲詐、刷量控評、有償刪帖等行為涉嫌的相關犯罪。
2023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發布了《關于依法懲治網絡暴力違法犯罪的指導意見》,對網絡暴力違法犯罪案件的法律適用和政策把握等作了全面、系統的規定,對一直以來暴力案件中存在的自訴案件當事人“取證難、舉證難、證明難”,以及“法不責眾”等問題作了明確回應。
該《意見》對各種網絡暴力行為的性質認定和法律責任作出了明確規定,具體包括侮辱、誹謗、侵犯公民個人信息、非法利用信息網絡、拒不履行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義務等。明確要求,依法嚴懲網絡暴力違法犯罪,重點打擊惡意發起者、組織者、惡意推波助瀾者以及屢教不改者。根據刑法規定,實施侮辱、誹謗犯罪,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應當依法提起公訴。該《意見》對適用公訴程序的標準作了進一步明確,包括四項情形和一個兜底項。另外,該《意見》還就網絡侮辱、誹謗刑事案件自訴程序與公訴程序的協調銜接問題作了規定。
全國公安機關依托“凈網2023”專項行動,將網絡謠言作為重點打擊整治的“網絡亂象”之一。2023年4月至7月,針對熱點事件中謠言高發等突出問題,公安部組織全國公安機關開展了為期100天的網絡謠言專項整治,集中查處整治了一批網上造謠傳謠違法犯罪活動。截至目前,全國公安機關已偵辦網絡謠言類案件4800余起,依法查處造謠傳謠人員6300余名,依法關停違法違規賬號3.4萬個。
針對網絡暴力違法犯罪,全國公安機關依托“夏季行動”和“凈網2023”專項行動,重拳打擊整治造謠誹謗、謾罵侮辱、侵犯隱私等突出網絡暴力違法犯罪行為。截至目前,共查處網絡暴力違法犯罪案件110起,刑事打擊112人,行政處罰96人,批評教育472人,指導重點網站平臺阻斷刪除涉網絡暴力信息2.7萬條,禁言違規賬號500余個。
10.建立新型警務運行機制,市縣公安機關大部門大警種制改革提質破局
2023年3月16日,公安部新聞發言人賈俊強表示,積極穩妥推進市縣公安機關大部門大警種制等改革,完善“情指行”一體化運行等機制,構建起職能科學、事權清晰、指揮順暢、運行高效的組織體系。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的不斷蝶變,公安機關面臨的任務和挑戰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重大活動安保任務是常態,傳統違法犯罪逐年下降,電信網絡詐騙成為主流……傳統警務工作條塊分割、職能交叉、標準不一,一定程度制約了警務實戰化效能。
“推行大部門制、大警種制”最早出現,是在2016年的全國公安廳局長會議中。全國多地推行大部門大警種制改革,普遍的做法是將職能相近的部門整合重組為一個較大部門,實現警務資源科學重組,以減少機構重疊、部門職能交叉;同時,科學分配警務資源,加強基層一線執法力量,提升警務實戰水平。
2023年,不少縣市在改革中積極探索,在實踐中涌現出不少先進做法、積累了寶貴經驗。
作為浙江省大部制改革試點單位,浙江省杭州市公安局上城分局以公安業務為邏輯起點,以職能歸并為切入點,按照一類事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統籌,一件事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負責,初步構建起協同高效的縣級公安機關新型智能體系。推進警力集約化使用和機關警力下沉,推動大部門切實擔負起“實體主戰”職責、有力支撐“派出所主防”定位。
內蒙古包頭公安精簡內設機構,全面推行派出所與交警中隊“兩警合一”警務模式重造機制流程,推進軟硬件同步提檔升級。數據顯示,2023年1月至10月,全市110平均出警時長縮短至6分鐘,接處警滿意度提升至99.5%;刑事案件立案數同比下降3.12%,破案數同比上升15.12%。
湖北荊州沙市公安分局對現有警種的業務事項進行同質歸類,打破部門壁壘、警種壁壘、崗位壁壘,實現技術、機制、體制“三輪驅動”。通過多個維度對派出所進行警力測算,綜合年齡、民警意愿、住址等因素,輪崗調整民警118人。經優化,派出所民警數占分局總警力的54.6%;社區民警87人,占派出所警力的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