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下午,中國法學會黨組成員、學術委員會主任、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張文顯蒞臨我院指導。復旦大學法學院院長杜宇教授、副院長杜儀方教授、院長助理班天可副教授、院長助理葛江虬副教授以及學院部分教師和學生參加了本次交流會。本次交流會由復旦大學法學院院長杜宇教授主持。
內容回顧
交流會伊始,杜宇院長介紹了張文顯教授的學術成就、實踐經歷和社會影響。杜宇院長表示,張教授是法學領域具備卓越領導力的學者,特別感謝張教授對復旦法學院一直以來的關心和支持,對此次交流充滿期待。
張文顯教授感謝杜宇院長的邀請,表示很高興能來到有悠久歷史的復旦法學院作交流。張文顯教授結合有組織的科學研究與法學研究的新發展階段,就“有組織的法學研究”從五個方面作了講解。
張文顯教授認為,第一,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是法學理論體系最大的增量與創新。相較于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領導人法學論述,習近平法治思想更具體系性,形成了系統的理論體系與知識體系,深刻回答了為什么要依法治國、如何依法治國的重大命題。當前對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研究重點是學理化與體系化,應當努力從過去的“宣介”“標簽”性研究,轉向更深入的學理性闡釋,從習近平總書記針對不同語境的差異化表達方式,提煉出其內在的邏輯聯系,以形成嚴謹的知識體系。
第二,應當重視中國式法治現代化研究。與工業化時期以市場經濟為中心范疇的西方現代化不同,中國式現代化是從經濟領域的現代化深入推進至上層建筑的現代化。法治現代化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又是重要保障,回答了“各國法治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是什么”“立足中國國情的法治現代化是什么”兩大問題。有鑒于全盤西化、全盤蘇化、法治虛無主義的錯誤,作為大國的中國式法治建設,應當提煉法治的共同規律與特征,在此基礎上構筑中國式法治現代化的理論體系。
第三,需要建構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今年2月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體現黨中央、國務院對法學發展的高度重視,同時又十分關注法學領域存在的問題。建構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將從以下四個階段展開:其一,設立重大專項課題;其二,推進中國民法學、刑法學、環境法學、行政法學等知識體系的建設;其三,繼續推進其他部門法學,以及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的知識體系的建設;其四,總裝集成,將各階段成果提煉融合。自主體系不是封閉體系、不是自說自話,比較法學研究尤為重要,需要與人類法治文明最新成果對話,以引領世界法治思潮。
第四,應高度重視涉外法治體系研究。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入,須從理論上突破國內法的封閉思路,適應全球化時代的規則一體化進程。中國正逐步走入世界舞臺中央,必須掌握規則制定權,方可匹配大國地位。孟晚舟案等典型案件表明,涉外法治斗爭是法學研究的短板,必須以法治方式更好維護人民利益。
第五,不斷推進法治文化建設。法治文化建設涵蓋中華優秀傳統法治文化、革命法治文化、世界優秀法治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等四個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法治文化包括公平正義、保護弱者、定分止爭、懲惡揚善等內容,革命法治文化包括新民主主義階段的諸項憲法性質文件、領導人重要論述、特色審判方式等內容,我們應當學習鑒別世界法治文化的優秀成果,根據《關于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意見》等文件要求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
杜宇院長感謝了張文顯教授的分享,認為這讓我們對法學領域有組織科研這一宏大工程有了更準確的把握。
在提問交流環節,葉會成老師就自主知識體系的理解、趙立行教授就有組織科研與自主知識體系以及法學教育之間的關系、王志強教授就學術研究與實務工作之間的關系、尼宗鑫博士就域外與本土法學知識的關系等問題,請教了張文顯教授。張文顯教授一一作了詳盡深入的回答。
提問環節后,杜宇院長也結合自身研究,談了三點體會:第一,自主性不等于自體性,學者的個人學術探究并不排除有組織的科研活動;第二,自主性不等于自閉性,保持適度開放,與他國法學知識體系之間展開友誼對話;第三,自主性不等于自我性,并不執著于中國一國經驗的闡釋,應當能夠為相似情境的他國提供一定的解釋力。因此,自主性這一概念選擇十分準確,與組織性、開放性、普適性兼容并蓄。
最后,杜宇院長再次對張文顯教授的到來表示感謝,本次交流會在與會師生的熱烈掌聲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