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人民法庭是司法系統的“神經末梢”,是維護基層穩定、保障公平正義的橋頭堡,也是推進社會治理、服務鄉村振興的最前沿。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以“打造楓橋式人民法庭 推動訴源治理”為主題,印發第五批新時代人民法庭建設案例,集中展示人民法庭在推動源頭治理、化解涉農糾紛、防治家事糾紛、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的探索與創新。今天刊發一組相關報道,敬請關注。
人民法庭是最基層的司法觸角。近日,最高人民法院以“打造楓橋式人民法庭 推動訴源治理”為主題,選取60個符合實際、各具特色、具有可推廣性的典型案例,作為第五批新時代人民法庭建設案例予以印發。
在這批典型案例中,河北、江蘇、福建、山東、甘肅等法院深耕訴源治理,妥善化解涉農糾紛,依托“小法庭”助推鄉村振興“大事業”;北京、遼寧、浙江、湖北、重慶等法院創新家事審判,傳遞司法溫度,以家庭和諧“小平安”推動社會和諧“大平安”;內蒙古、吉林、廣東、云南、新疆等法院依托馬背法庭、車載法庭等方式開展巡回審判,暢通司法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融入基層治理
“調解是打電話不如來法庭,來法庭不如到當事人家里當面調解更容易成功”“調解是公平和善良的藝術,無處不在,永無止境”“調解是解開心結的金鑰匙”……
在河北省沙河市人民法院白塔法庭庭長王世廣的工作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地記錄了近400頁的經驗教訓和心得體會。
這些調解工作的“秘密武器”,不僅是王世廣的經驗獨白,也是他所在的白塔法庭的集體智慧。因主動融入基層治理,為鄉村振興注入法治動能,白塔法庭入選第五批新時代人民法庭建設案例。
作為縣級市的沙河,由河北省邢臺市代管。這里被譽為中國玻璃城,相關從業人員有上萬人,總產值達千億元。
圖為近日,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王四營法庭法官在法庭親情室調解一起家事糾紛案件。記者 徐偉倫 通訊員 張妍 攝
據了解,白塔法庭主動對接玻璃行業協會,設立法官工作站,為轄區光銳、鎮東、正方等玻璃鋼化廠提供精準司法服務,對涉玻璃糾紛實現“快調、快立、快審、快結、快執”,全力護航玻璃產業健康發展。一年來,妥善化解相關糾紛46起。
“訴源治理是在社會治理的視域下,強調人民法院處理涉訴案件時,既要化解矛盾糾紛,又要參與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教授劉金華說。
劉金華認為,最高法發布的第五批新時代人民法庭建設案例為“打造楓橋式人民法庭、推動訴源治理”提供了不同的版本,對探索、創新、推廣、落實“楓橋經驗”,引領人民法庭進一步推動訴源治理具有重要意義。
發揮獨特優勢
在牧區,冬窩子和夏牧場間隔遠、解紛難。
哈薩克族有句諺語:“歌和馬是哈薩克的兩只翅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福海縣人民法院喀拉瑪蓋法庭地處邊疆,在司法實踐中把傳統民俗融入司法辦案,將冬不拉音樂運用到糾紛化解全過程,設立“冬不拉調解室”。
據統計,自“冬不拉調解室”成立以來,運用“冬不拉調解法”共化解矛盾糾紛1400余件,訴前調解、就地化解糾紛1100余件,訴源治理成效明顯。
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夏璇長期關注人民法庭工作發展情況。
圖為9月8日,山東省壽光市人民法院稻田法庭法官到蔬菜大棚進行現場勘驗。武鳳燕 攝
夏璇認為:“人民法庭作為我國人民法院的最基層單位,處于司法審判最前端、化解矛盾第一線,在基層社會治理中具有貼近群眾生活、直接調處基層社會矛盾、直接實現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顯著優勢。”
最高法民一庭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第五批新時代人民法庭建設案例集中展示了人民法庭在推動源頭治理、推進多元解紛、化解涉農糾紛、防治家事糾紛、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的探索與創新,引領全國人民法庭進一步推動訴源治理,推廣落實“楓橋經驗”,將指導人民調解法定職責和“抓前端、治未病”落到實處。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國實際運行人民法庭10050個;近五年,法庭審結案件約占基層法院結案總數的29.7%。
夏璇指出:“在新時代,如何重構自己的職能定位,無疑是人民法庭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法治日報》記者注意到,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人民法院率先在全國將“萬人成訟率”精確到社區,為精細化推動訴源治理、化解民生糾紛提供數據支持。
此外,浙江省麗水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展人民法庭“一件事”改革,有效防止“衍生糾紛”。2022年,全市人民法庭收案8252件,糾紛服判息訴率達96.52%,自動履行率64.88%,調撤率80.66%。
樹立標桿典范
“宏觀而言,人民法庭的職能定位不能只限于司法審判,還應當涵攝融入基層治理、指導調解、糾紛調處和法治宣傳教育等多項功能,構成統一體系。人民法庭在司法之外應主動延伸司法公信力,與其他基層社會治理主體共同構建基層社會治理一體化機制,充分發揮貼近群眾的優勢,積極融入當地矛盾糾紛化解工作框架,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系統化、精細化。”夏璇說。
天津市北辰區人民法院青光法庭因地制宜深化訴源治理。2022年全庭受理案件861件,案件量同比下降11.87%,訴源治理效能日漸顯現。
2021年4月,青光法庭分別在轄區韓家墅村、青光村和雙青新家園三地分別設立便民工作站,形成“法庭—便民工作站—巡回審判點”的法庭司法服務網絡,并因地制宜確定各自的服務重心,工作站設立至今已接待來訪群眾2000余人次。
針對韓家墅村、青光村農貿經濟發達和商業糾紛多的特點,工作站法官定期深入轄區60余家企業、商戶開展普法宣傳,助力市場主體規范經營。
雙青新家園是全市最大的保障房社區。針對人口密度大、物業及相鄰權糾紛高發的特點,該工作站每周為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上門釋法答疑,切實打通司法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從源頭上減少矛盾糾紛發生。
據介紹,本批典型案例相關經驗做法,嚴格貫徹落實《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推動新時代人民法庭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立足新時代人民法庭“三個便于”“三個服務”“三個優化”工作原則,為人民法庭發揮審判職能、推動訴源治理樹立了標桿和典范。
最高法民一庭相關負責人表示,人民法院將與時俱進、因時而變、因地制宜,努力讓人民法庭在推動訴源治理,切實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工作中作出新貢獻,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司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