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要求,打造高品質的一流法學學術期刊,8月20日,由中國政法大學《政法論壇》編輯部主辦、黑龍江大學法學院承辦的“新時代法治中國的理論創新與實踐路徑”研討會在哈爾濱舉行。來自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以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黑龍江大學等學界代表以及部分期刊代表近90人與會。《政法論壇》主編劉艷紅教授主持開幕式,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組織協調處處長張泰源、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時建中、黑龍江大學校長王敬波致辭。
張泰源指出,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明確強調,加強法學學術期刊管理,牢牢把握辦刊正確方向和輿論導向。這既是黨中央的明確要求,也是法學期刊的歷史責任和使命擔當。希望《政法論壇》抓住歷史契機,切實肩負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構建中國特色法學三大體系,服務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局的重任,為推進全面依法治國作出積極貢獻。
時建中指出,本次會議聚焦新時代法治中國的理論創新與實踐路徑,是一次在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導下就如何進行理論創新,破解法治中國建設過程中的難點、痛點,從而為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應有法學學術貢獻的有益探索。法學期刊是學術的陣地、窗口和平臺,是打造自主法學知識體系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營造良好學術風氣,推動學術創新,培養高素質法治人才特別是青年人才的重要機制。
王敬波介紹了黑龍江大學悠久的辦學傳統和辦學特色,并對黑龍江大學法學院與各高校、期刊的合作交流提出了殷切期望,希望黑龍江大學法學院為國家法治建設和黑龍江省的發展貢獻力量。
會議主題發言環節由中國政法大學人事處處長羅智敏教授主持。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王軼指出,法學期刊對于推動法學知識體系繁榮和發展具有無法比擬的作用。他將文章進行了層次區分:第一等文章是為學術體系的創新和發展,在思想資源和分析框架上作出貢獻的文章,發揮著塑造學術世界觀的作用;第二等文章是運用思想資源和分析框架,在具體問題上貢獻洞見;第三等文章是運用思想資源、分析框架,借助他人洞見,推動了學術的拓展;最后一等文章是運用思想資源、分析框架和洞見以及學術拓展的成果,以其表達技術進行梳理和呈現。
湖南師范大學副校長蔣新苗指出,法學學者應該堅持問題導向和實踐導向,將理論研究與中國法治實踐相結合,注重對中國法律制度、法律實施和法治發展的深入研究,不斷加強扎根中國文化和國情的基礎研究。要始終高舉習近平法治思想偉大旗幟,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堅持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法治保障。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副校長陳曉景指出,要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真正屹立于世界學術之林。
《華東政法大學學報》主編馬長山基于中國式現代化框架的引領、數字經濟的發展動力、數字法治的實踐創新三個方面,提出中國法學自主知識體系的突破點在于數字法學,數字化知識體系、規則體系的構建,是中國法學自主知識體系構建的重要突破口。
中國法律史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張生結合學科特色就如何推進法治中國建設進行了闡釋,首先法律史研究的使命是講清楚,只有梳理清楚事實問題,才能分清中國傳統法治文化的糟粕和精華,從而進行價值判斷和取舍;其次要貫通古今,填補歷史空白,避免文化斷層;最后要致與用,為自主法學知識體系提供思想素材、制度模型、核心價值。
吉林大學法學院院長何志鵬認為,理論體系是具有引領性、標志性和原創性的動力來源,理論創新性和獨特性是學術體系、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的核心。他將法學研究的創新分為三個層次,即奠定基礎范疇、基本結構的創新,趨勢創新和方法層次的創新。
《北方法學》主編董惠江圍繞數字社會背景下中國法學的自主性這一問題展開討論,指出數字革命對于傳統法學理論提出了新的挑戰,傳統法學理論和法律制度相較于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呈現了滯后性,法律如何擁抱科技,科技如何重塑法律是當前中國法學研究和法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重要課題。
創新發展法學理論研究體系中法學期刊的作用
會議研討環節共分為兩個單元。第一單元由《求是學刊》副主編王歌雅、《政法論壇》副主編陳景善主持,主題為“創新發展法學理論研究體系中法學期刊的作用”。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劍文指出,法學知識體系的自主性體現在法學的民族性與國際性的處理之中,法學期刊扮演著法學理論創新的陣地、平臺、機制。對于法學發展而言,期刊應以問題為導向,打破學科與部門法的界限,不拘泥于傳統部門法分類,以穿透性的思考方式去看待交叉學科,推動理論體系的蓬勃發展。
廣州大學法學院教授張澤濤認為,法學期刊在創新發展法學理論知識體系的過程中起著風向標的作用,現階段評價期刊質量的引注評價標準在一定程度上失之偏頗,不利于學科體系的健康發展與評價機制的正向引導。需要加深對法學期刊窗口深度和平臺廣度的建設。在教育部新文科建設過程中,法學的知識體系建設、學科體系建設需要進一步發揮學科優勢,滿足國家戰略發展需求。
深圳大學法學院教授熊偉認為,領域法學、交叉法學的概念已經突破傳統部門法的桎梏愈發被學術共同體所認可。學界目前主張以相互融合的方式處理領域法學和部門法學之間概念的關系。如何讓規則融為一體,而不是簡單的混合是問題的關鍵。領域法學需要將各個方面的綜合性知識和規則融合起來,但同時需要以其特有的立法目的與任務使命體現出本領域的特質與獨立性。
吉林大學法學院教授楊波認為,法學期刊對創新發展法學理論研究體系起著學術引領和學術支撐的作用。法學期刊以價值取向的導向,理論創新的鼓勵和實踐成果的轉化為三個牽引點引領法學理論研究體系的創新和發展。法學期刊為我們自主知識體系的概念范疇研究、中國特色國情與實踐體系的建構、推動對世界法則成果的吸收借鑒和研究提供了學術支撐。
廣州大學人權研究院教授劉志強指出,學者與期刊之間,既有作用關系,又有功能關系,如何相互成就、相互引領,簡要有三:“理論-學術”模式、“定位-特色”模式與“創新高質量”模式。這三類模式的前者側重于學者,后者側重于期刊。學者與期刊關系,經此三重模式的相互成就,旨在體現問題、論證嚴謹,融貫理論;相互引領在于形成學術化、理論化、體系化。
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教授上官丕亮認為,法學期刊要對以下六點更加重視。一要更加重視適應國家法治發展大局或者新要求的專欄建設;二要更加重視中國法治熱點問題的專題研討;三要更加重視法學期刊的特色發展;四要更加重視法學基礎理論的建設;五要更加重視法治中國的實踐總結和探索;六要更加重視法學青年的扶持和培養。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何其生指出,在國際法層面,法學話語體系的國際性更加重要,直接關涉中國與世界交往的效率和認可度。期刊在理論體系的創新上應該把握創新與創始的程度。不光要考慮知識自主性的問題,也要考慮知識接軌性和說服力的問題。
東南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啟川認為,法學理論體系包含知識體系、學術體系、方法體系三個層面。法學需要服務法律實踐,真正的文章的實用性需要通過實踐去檢驗。青年學者的發展離不開期刊的發展,期刊應對青年學者加大關注,給予青年學者更多機會。
湖南工商大學法學院教授劉期湘認為,法學期刊在中國創新發展法學理論研究體系中起到方向標作用和體現學術體系廣度和深度的作用。法學期刊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應關注以下三點:一是新型學科與交叉學科創新保障科研成果的品質;二是法學期刊的辦刊風格應與學者科學的品格持續契合;三是話語引領,提升學術研究的品位。
江西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謝小劍指出,法學期刊應該在理論創新和實踐發展的過程中,守住法治的方向,推動解決新時代的新問題、新需求,助力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形成。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廣德認為,期刊選題成為法學學術發表的主要導向,法學期刊本身已經成為法學學術創作的方法,法學期刊的規范決定著法學學術創作的規范。學術期刊極大地提高了法學學術創作的規范性、極大地增加了理論范式的創新、極大地推動了學者研究方法的成熟。
《學術交流》副主編杜娟指出,《學術交流》重視法學欄目建設,注重對法學基礎理論的原理性闡釋,關注新興科技領域的問題研究。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田宏杰、《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常務副主編沈麗飛對本單元發言進行了點評。大家一致認為,學術之花開在法治中國的實踐大地上才能結成碩果。學術創新首先需要尊重規范、尊重范式、尊重規則,其次是突破規范、突破范式、突破規則,最后要建構規范、建構范式、建構體系。法學學術期刊創新發展在研究體系中具有政治引領和科學引領作用,應該堅持系統思維、創新思維,打破知識壁壘,注重方法的復建、創新研究范式,促進傳統學科的轉型升級,在新學科、交叉學科的融合發展方面,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提供更具標志性的概念和理論,作出學術期刊的貢獻。
學術期刊的高質量發展與高素質法治人才培養
第二單元由華東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教授孫萬懷、《政法論壇》副主編寇麗主持,主題為“學術期刊的高質量發展與高素質法治人才培養”。
云南大學法學院教授高巍分享了他對于高素質法治人才培養的四個方面的看法:一是兼顧普遍性和特殊性;二是兼顧歷史與當下,挖掘中國刑事司法運行歷史中的特殊性;三是兼顧國內和涉外法治,對于邊疆地區如云南更有實際意義;四是兼顧邏輯性與共識性,邏輯性是知識的基礎,而共識形成則是法學這個規范學科結論的妥當性來源。
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陳偉關注到了青年法治人才培養中遇到的挑戰,包括文章發文要求和博士畢業壓力,這導致研究工作偏離基礎實質,過于關注前沿問題;同時,因缺乏完善的學術環境和人才培養機制,青年學者在學術成長過程遇到困難。期刊應該為青年學者提供更多機會,針對青年論壇、青年學者文章的具體性考核引導,而非過分關注下載量和引用量。
華東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教授焦艷鵬認為,法學研究和人才培養需要關注生活理念的教育,讓學生理解人本質上是一個生活性的動物。他提出實質性法則應該關注生活的價值對于其的填充,包含歷史性、現實性和發展性。
中國政法大學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院教授林華強調了高素質法治人才培養的四個定位:堅定的理想信念,強烈的家國情懷,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扎實的法律功底。
清華大學法學院長聘副教授任重指出,學術期刊對于博士生和博士后具有很強的引領作用。通過投稿與修改論文的過程,研究生可以建立中國問題意識,尊重學界共識,并提高研究自信。基于自身經驗,他為博士生的論文投稿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增加博士生的送審量,以便他們更多地了解外部審查意見;二是在外審時標記博士生以便采取不同的評價標準;三是不要將博士生論文的引用量計入編輯老師的考核范圍,以減輕編輯的工作負擔。
武漢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張彪認為,要構建中國自己的學術話語體系,這需要平衡學術期刊的政治性和學術性。學術期刊應該優先考慮學術性,但也不能忽視政治性,要避免過度使用學術來包裝政治觀點。學術期刊和法律人才培養應該建立一個共同體,雖然這是一個永遠無法實現的理想,因為期刊會始終處在主導地位,但是期刊可以通過更多承擔責任,以責任擔當為基礎來推動聯動。
北大法寶學術中心副主任曹偉介紹了法學核心期刊發文和《政法論壇》發文情況。
《北方法學》常務副主編趙立程指出,青年學者要更多關注理論的積累,而不要過分追求熱點,這也是法學期刊在構建高水平期刊過程中應承載的責任。
《社會科學文摘》編輯梁昕照主要討論了如何以學術方式回應時代課題這個話題。他認為,青年作者往往難以駕馭較為宏大的議題,所以在選擇性的問題上有一定困難。對于主導性話語的研究成果,他希望以后能與學術研究更好地融合,盡可能地實現學術化、理論化和結構化。
《新華文摘》編審王青林、黑龍江大學法學院教授孫光妍、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學研究院教授王銀宏對本單元的發言進行了點評。大家一致認為,要側重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的結合以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注重理論性法治與實踐性法制的關系;注意數據控制與數據自主;注重文章闡釋與文獻。
劉艷紅與黑龍江大學法學院院長哈書菊分別作會議總結。劉艷紅表示,《政法論壇》一定會充分發揮學術知識公共平臺的作用,守好意識形態陣地,切實肩負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的重任。不斷促進高質量法學學術成果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新時代法治中國建設貢獻力量,并在新發展格局下不斷推進《政法論壇》建設邁向更高層次。
哈書菊表示,本次研討會,使黑龍江大學法學院師生明確了科研方向、研究方法和研究態度。希望黑大法律人始終保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以熱愛學習和反思進步為動力力求發展,以人文溫度和工作效率激發學術潛能,堅守特色,繼往開來,再創輝煌。
與會專家學者達成以下共識:第一,構建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是當下中國法學理論界最為重要的任務和使命,法學期刊作為推動這一任務的重要載體,要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引,堅定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立場,緊跟時代步伐,堅持守正創新,切實肩負起助推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構建的歷史責任和使命擔當;第二,新時代法學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必須立足中國實際,回應現實關切,處理好原創性與世界性、理論性與實踐性、歷史性與當代性的關系,既要積極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挖掘我國古代法制蘊含的豐富資源,也要積極應對數字化時代的新機遇新挑戰,以數字技術賦能法治中國建設。法學期刊應把學術研究的重點集中到對中國問題的研究,中國道路的探討以及中國經驗的總結上來,為法治中國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第三,法治人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的推動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健全完善的重要參與者,學術期刊應積極發揮其培養高素質法治人才特別是青年人才的重要作用,為學術新人、青年學者搭建學術成長和交流平臺,為培養具有堅定理想信念、強烈家國情懷、扎實法學功底的法治人才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