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第十屆“全國杰出青年法學家”稱號獲得者名單出爐,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院長雷磊入選其中。雷磊2010年畢業于中國政法大學并留校任教,2012年晉升為副教授(30歲),2016年破格晉升教授(34歲),時為中國政法大學最年輕的教授,36歲被遴選為博導。他長期鉆研于法學理論領域,在國內相關領域的研究居于領先地位。兼任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常務理事、海峽兩岸法學交流促進會常務理事、中國法學會立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第三屆北京市政府立法工作法律專家委員會委員等。
在雷磊看來,他長在新世紀,成在新時代。
“波瀾壯闊的中國法治實踐為法學研究提供了新問題和新素材,日臻成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法學研究樹立了旗幟和指南,也堅定了我成為法治中國的篤信者、傳播者和實踐者的信念!崩桌谠讷@獎感言中如是說。
興趣讓我走上了法理學的研究之路
2000年,雷磊滿懷著對法律的憧憬,來到了中國政法大學求學。法大名師薈萃、人才輩出,無形中激勵著雷磊孜孜不倦、潛心學術。2003年4月,突如其來的“非典”肆虐北京,剛開學一個月,學校就宣布封校停課。百無聊賴的日子里,雷磊整天泡在圖書館里,看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書。他當時對卡多佐的《司法過程的性質》很有感觸,便隨手寫了一篇讀書筆記。
“非典”結束后,恰逢學校舉辦論文比賽,雷磊將那篇讀書筆記幾經修改后送去參加比賽,出乎意料得了獎。頒獎典禮上,他還作為獲獎代表發表了獲獎感言。正是這次比賽,讓雷磊結識了后來成為他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導師的舒國瀅教授。也正是這次比賽,帶給了雷磊極大的信心,還讓他對法理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本科畢業選擇保研專業時,他并沒有選擇當時熱門的民商法,而是走向了看似抽象的冷門專業——法理學,從此開始了二十年的法理學研究之路。
研究生入學的第一晚,雷磊和同寢室的法大同學展開了寢室夜話。其他幾個人圍繞中國法理學的現狀和未來得失臧否侃侃而談,文獻信手拈來,雷磊卻基本插不上嘴。這里有本科時代就已經是校園風云人物和學術新銳的王旭,還有本科時就發表過論文、甘肅理工大學歷史上第一位考上法大研究生的吳洪淇。雷磊當時感覺非常沮喪,他意識到了自己的差距,并暗自下決心一定要迎頭趕上。而這件小事,在之后的求學路上,一直激勵著他。
有志者事竟成。巧的是,當年同寢室的雷磊、王旭、吳洪淇,一同出現在了本屆“全國杰出青年法學家”稱號獲得者名單里。
“學術之途漫漫,面對各種挑戰,我一直堅定自己堅持求學索道的信念。”雷磊告訴記者。
因為本科時期就對法學方法論研究感興趣,雷磊當時對國內相關主題的文獻進行了基本的梳理和學習。但到了研究生階段,明顯覺得不足。“大家都知道,德國是法學方法論的母國,要做一流的研究,不懂德語是不行的!睘榱俗x懂德語文獻和書籍,雷磊決定開始學習德語。他自費在校外報了德語學習班,由于語言學習前期要耗費很大的精力,他每周要去兩到三次,花在專業學習上的時間就減少了一些。“我當時看到身邊同學進入研究生階段以來,在專業上進步都很快,心里難免焦急。”雷磊回憶道。
尤其德語屬于入門就很難的語言,性、數、格比較復雜,一開始掌握起來很費勁。雖然困難重重,但雷磊常常給自己打氣:“學術是個長跑事業,為了以后的學術發展,前期打好、打牢基礎是很有必要的。”他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就達到了德語B2的水平。當然,從那之后,雷磊發揚自己的“死磕”精神,閱讀了很多的德語專業書籍。在過去的十幾年中,他也翻譯了大量的德國法理學著作,讓學生們讀到了更多的專業經典著作。
2008年,雷磊作為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前往德國基爾大學開始了一年的學習生活。他當時是帶著自己關于“類比推理”的博士選題去的,希望其間有一些進展和突破。雷磊解釋:“由于在這一主題上德國學者考夫曼的專著《推理與事物本質》非常著名,所以最初博士論文是按照詮釋學的思路來設計的!笨傻搅说聡,與導師阿列克西教授交流后,才逐漸了解了分析進路的重要性和分析法學在當代法理學研究中的地位。后來通過閱讀相關著作,完全推翻了之前的思路,最終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論文。
回憶起自己在德國求學的時光,雷磊坦言:“阿列克西教授就像是一個寶藏,我們每周面談兩次,我會提前準備好一堆問題,我印象中他有問必答,而且記憶力驚人,很多問題不僅告訴我觀點,還將問題的有關文獻寫在紙上交給我,有時甚至能精確到書中頁碼!
德國的一年對雷磊的學術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那一年可以說對我具有重塑性,直到今天為止,我依然是以分析進路為養料,為推進中國的法理學而努力。”
扎根法理學研究走深走遠
從二十年前至今,雷磊專注于法學基本范疇、法治理論、法學方法論和法教義學領域的研究。他在各類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10余篇,其中包括權威期刊論文11篇、我國臺灣地區權威期刊(TSSCI)論文2篇、核心期刊論文60篇,另有外文論文3篇(英語、德語)。出版專著10部(其中獨著5部),譯著18部。長期位列“中國法學創新網”法學核心期刊(CLSCI)高產作者榜前列。2015年和2019年兩次居全國法理學科高產作者榜第1名,2018、2019年居法學學科高產作者榜(總榜)第4名。在同年齡段法學者中,雷磊近年來研究成果數量和引用率居于前列。
作為國內學界最早對法教義學進行體系性研究的學者之一,雷磊近年來通過大量文獻梳理,對于已成為中國法學主流研究范式之一的法教義學正本清源。
2014年,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舉辦國內第一屆“社科法學與教義學的對話”,雷磊受邀參加。當時為參會寫了文章《法教義學的基本立場》。恰恰是這篇文章的發表,引起了學界較大的關注,在對法教義學的研究中,引用率很高,被認為是雷磊的代表作之一。對國內法學研究的流派化發展和精致化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正是從那時起中國學界開始形成流派化的發展意識,包括法教義學和社科法學兩個陣營,我個人偏重法教義學。當時無論是批評者還是支持者,對法教義學都有諸多誤解。于是我在2015、2016年再次赴德國訪學時,帶著這個議題,進行了更深入系統的研究!崩桌谠诓稍L時表示。
到今年為止,雷磊的最新一篇論文《教義學之內的社會科學》已經刊發,這也意味著,系列研究已經告一段落。據了解,他的研究成果也馬上要結集出版,這將是國內第一本系統闡述法教義學的歷史、性質、立場以及與其他法學研究的關系的著作。
除此之外,雷磊近些年還深入研究法學基本范疇與法理學學科性質,尤其是以剖析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結合為標志的新科技時代諸多法學基本范疇的內涵重構以及法理學與部門法學間關系的再定位。他主張在新科技條件下和新歷史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重新重視法的一般理論研究,實現法學基本概念體系的創造性重構。尤其是2021年在《中國社會科學》上發表的《重構“法的淵源”范疇》,一經發表,引起了學界和實務界較大關注。
致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研究
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和習近平法治思想成為法學研究的思想指南。近些年,雷磊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展開了研究。
2017年5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后,中國政法大學承擔了“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研究”課題,該項目作為2017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立項。學校組建了由課題首席專家主持、全校優秀一線研究人員為班底的核心研究團隊,深入走訪全國各省區市司法實務部門及研究機構,圍繞全面依法治國的理論探索和司法實踐開展了廣泛調研,歷時三年,幾易其稿,最終形成了40余萬字的專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釋證》。雷磊作為課題組主要成員之一,承擔了8萬字的寫作任務。
該成果探索性地提出了若干具有時代性、標識性、創新性或原創性的法治概念和命題,為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正式提出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儲備。
雷磊作為中國政法大學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院特聘專家,積極發文宣傳習近平法治思想。例如:《深入把握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論層次與內外體系》發表在2021年第3期《中國司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主體性和原創性》發表在2022年8月(下)《國家治理》。此外還在報刊和網絡上多次發文宣傳新時代十年的法治成就。例如:《筑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制度根基》刊載在2019年12月26日《民主與法制時報》;《以正確方向統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刊載在中國社會科學網(2022年2月21日),等等。2021年4月,他還就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撰寫學習體會文章。
雷磊的學術研究具有比較開闊的學術前沿意識,與部門法學研究的結合度較高,注重法學和邏輯學的跨學科研究,也注重一般理論與中國實踐的結合。
“我們不能做西方理論的‘搬運工’,而要做中國學術的創造者、世界學術的貢獻者!绷暯娇倳浛疾熘袊ù髮W時的這句話,為雷磊提供了指引。他以“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研究”為基礎,針對“如何學習借鑒世界上優秀的法治文明成果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一主題進行了方法論探討,系統地提出了借鑒域外法治文明的基本方法原理、基本方法原則和基本方法機制!坝蛲獾姆ㄖ嗡枷肟梢越梃b,但不能全盤照搬,要合理借鑒,我沿著這個思路提出了一個方法原則‘借鑒有據,識別有度’,要根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借鑒,要根據自己的根本政治立場鑒別識別!崩桌诮忉。論文《借鑒域外法治文明的基本方法原則》還入選了《國家社科基金成果要報》。
平衡教學科研 服務法治實踐
多年的積累和沉淀,讓雷磊在法治研究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近些年,在實踐方面,他也不斷貢獻著自己的法治智慧。
作為一名法學院的老師,雷磊的實踐首先是在講臺上。
無論科研任務多么繁重,這些年他一直堅持給本科新生上課。法理學的課程比較枯燥,他常常在講課中采取引導性案例和小事例相結合的方式讓聽課的學生一起思考,達到潛移默化將知識傳授給學生的效果,同時讓學生明白法理學在實踐中的重要性,深受學生喜愛!坝欣蠋煱丫θ糠旁诳蒲猩,不愿意上課,我不贊成這個做法!崩桌诮忉,“都說教學相長,教學與科研不完全相同,也不完全不同,很多學術問題都是在教學過程中發現的,而科研成果也能帶來教學質量的提升。”
據了解,雷磊近些年組建了跨越本、碩、博三個層次以及法學理論和邏輯學兩個專業的“法思讀書小組”,2020年,《學術為基,立德樹人——法學院“法思讀書小組”工作案例》獲得了中國政法大學師德建設優秀工作案例獎。
除此之外,雷磊積極組織撰寫精品教材,他獨著的《法理學》廣受好評,被北京大學法律碩士專業指定為參考教材。
作為法學學者,雷磊積極參與司法解釋和地方立法等專家論證活動。
據了解,2017年12月,雷磊參加最高人民法院司改辦《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裁判文書說理若干問題的意見(征求意見稿)》專家論證會,就其中的一些條款提出了建設性意見,部分意見被發布稿所采納。隨后,他專門在《人民法院報》和專業期刊《法學》上撰文予以解讀,從專業視角澄清了一些相關問題。
2018年3月,他參加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組織的“《人民法院組織法(修訂草案)》專家論證課題組”,受全國人大法工委的委托對草案進行專家審讀,重點就最高人民法院頒布規范性司法解釋和指導性案例的權力與程序提出建議。
2020年1月,受最高人民法院司改辦委托,就《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規范類案檢索促進法律適用統一的指導意見(試行)(征求意見稿)》提出專家意見,部分意見被發布稿所吸納。同年8月,雷磊參加北大元照出版社組織的“類案同判沙龍”,在線向公眾解讀了《指導意見》的相關問題。
2019年3月,雷磊受聘第三屆北京市人民政府立法工作法律專家委員會委員。迄今為止,他就《北京市志愿服務促進條例》《北京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等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參與專家論證咨詢活動。
榮譽和獎勵是進步的助力,也是進一步拓展和深化法律知識創新的動因。此次獲獎,對雷磊來說不是終點,而是起點:“未來我將致力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標識性學術概念和原創性法學范疇的研究,爭取產出具有中國特色和普遍價值的成果,為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現代化國家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