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法治思想,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積極回應生態文明建設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需要,7月15日,由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復旦大學法學院主辦的“傳統法律文化與環境法典編纂研討會”在復旦大學法學院舉行。研討會旨在充分挖掘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用根植中國土壤的制度創造來豐富發展人類法治文明,助力我國環境法典編纂再邁新步伐。
“傳統法律文化與環境法典編纂研討會”會議現場
中國法學會副會長、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會長呂忠梅,上海市法學會黨組書記、會長崔亞東,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尹冬梅,復旦大學法學院院長杜宇在開幕式上致辭。開幕式由復旦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徐瑾主持。
以學術交流為環境法典實質性編纂助力
中國法學會副會長、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會長呂忠梅致辭
“環境法典編纂應整合三種資源,一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三是世界生態文明建設的優秀成果。”呂忠梅表示,在環境法典編纂過程中,必須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尤其是習近平法治思想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從根脈中尋找環境法典編纂的思想源泉和制度淵源,真正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持續推進全方位、多領域的環境法典編纂研究工作,于2017年設立“環境法典編纂研究”大型研究項目,組織開展環境法典編纂研究,形成了相對系統的研究成果,期待在本次研討會上與各位跨學科專家學者進行深入的學術交流,為環境法典實質性編纂助力。
上海市法學會黨組書記、會長崔亞東致辭
“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資源,是使中國環境法法典化工作立足于中華大地、立足于國家歷史和文化、立足于本土社會的重要舉措。”崔亞東談到,生態文明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其建設離不開法治的保駕護航。中國環境法法典化是法典編纂工作的重要內容,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推動環境法典編纂工作,必然交織著繼受性法文化的吸納、傳統性法文化的繼承和時代性法文化的創新“三位一體”的交融同構。上海市法學會環境和資源保護法研究會積極開展環境法學理論研究、參與國家和地方多項立法修法工作,上海市法學會將一如既往地支持環境和資源保護法研究會,為服務國家生態文明戰略、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尹冬梅致辭
“復旦大學早在2008年就已成立環境資源與能源法研究中心,集合了來自法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經濟學院、國關學院等多領域的專家,在較短時間內獲得了較為迅速的發展,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力,已成為上海市乃至全國范圍內十分重要的環境法研究陣地。”尹冬梅表示,復旦大學將進一步在環境法治領域把握時代趨勢,回應時代要求,以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建構中國自主的環境法治理論體系,以交叉學科領域研究、融合創新平臺發展推動新興領域法治建設,提升環境法治治理能級,發揮協同優勢,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復旦大學也將一如既往地支持環境資源法治研究,將科學建設與國家法治需求進行有效對接。
復旦大學法學院院長杜宇致辭
“復旦大學十分重視環境法學科建設。在環境法治領域,以張梓太教授為代表的科研團隊整合校內外資源,積極開展跨學科研究,推動法學院環境法學影響力不斷提升。”杜宇介紹,復旦大學法學院作為南方最早的法科教育機構,秉承海派的開放傳統和國際化特色,依托學科開放、高度融合的優勢,在環境法學理論研究以及傳統法律文化研究中積累了深厚的學術成果。復旦大學法學院將一如既往地支持環境法學科的建設與研究工作,為環境法典編纂工作貢獻復旦智慧。
復旦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徐瑾主持開幕式致辭
多學科碰撞共同推進環境法典編纂研究
本次學術研討會共設置一個主旨報告環節和兩個專題報告環節,以專家主旨演講和學術報告的形式組織參會的專家和學者圍繞“傳統法律文化與環境法典編纂”這一主題進行深入交流和探討。主旨報告環節由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王志強主持。
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王志強主持主旨報告環節
論壇主旨報告嘉賓之一
論壇主旨報告嘉賓之二
與會專家分別作了題為“中國環境法典編纂的文化根脈”“中華傳統文化與古代東亞的法典化”“對‘法典’和‘自然’的概念認知問題”“中國古典詩歌與生態文明”“莊子的自然生態觀念”“法典編纂的會典模式”“中國古代法典體例對編纂環境法典的啟示”“中國古代生態環境史簡述”的主旨演講。
專題報告環節分別由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俞秋瑋和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何春茜主持。
呂忠梅在總結發言中表示,本次會議是一次多學科跨越式的學術討論,跨越時空、跨越中西、跨越學科、跨越思維模式。會議達成三點共識:一是中華傳統法律文化和傳統生態文化能夠為環境法典編纂提供豐厚土壤,二是環境法典編纂能夠也應當擔負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三是通過環境法典編纂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任重而道遠。本次會議是中國環境法典編纂研究的新起點和新開端,希望更多不同學科的學者通過各種形式的交流碰撞出思想火花,共同推進環境法典編纂研究。
參加“傳統法律文化與環境法典編纂研討會”嘉賓合影
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上海市法學會、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的領導和專家,以及復旦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上海海洋大學、上海海事大學、上海政法學院、東北林業大學、浙江工商大學、安徽省社會科學院、上海社會科學院等十余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參加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