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全球人權治理高端論壇的分論壇“數字時代的人權保障”在京舉行。分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人權研究中心、華東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共同承辦。來自中國、阿根廷、沙特阿拉伯、馬來西亞、巴拿馬、安提瓜和巴布達等國家的專家學者和政府官員出席分論壇,圍繞主題展開研討。
習近平主席致全球人權治理高端論壇的賀信在此次分論壇上引起了強烈共鳴。與會者一致認為,中國在人權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開創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中國提出的人權觀對于推動世界人權事業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副所長、人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聯合國禁止酷刑委員會委員柳華文致辭。全球人權治理高端論壇組委會/供圖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副所長、人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聯合國禁止酷刑委員會委員柳華文在致辭中指出,在《維也納宣言和行動綱領》通過30周年之際探討人權具有重要意義。當今世界人權形勢更加嚴峻,全球人權治理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團結合作。數字技術在人權領域的應用應特別強調非歧視原則,應通過技術應用促進權利平等享有,彌補數字鴻溝。
中國最高人民法院高級法官、中國人權研究會常務理事李曉介紹了中國法院在數字時代借助現代科技不斷提升人權司法保障水平的新進展。她指出,中國法院堅持以現代科技手段賦能司法、維護公正、便利訴訟、促進公開,努力構建數字時代司法新模式,有力促進了人權司法保障水平的全面提升。
東南大學人權研究院執行院長龔向和從理論上探討了數字人權的本原證成,認為數字人權形成的根基在于數字時代人的社會屬性拓展出了數字屬性,后者表現為人們在數字社會中的存在形態、生活方式、生產活動及其所引發的社會關系的新樣態。人的數字屬性所產生的數字人權既包括傳統人權的數字化新樣態,也包括新樣態的人權。
華東政法大學數字法治研究院院長馬長山介紹了中國式數字人權保護模式,認為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傳統人權理論和制度難以回應的挑戰。由數字中國和法治中國融合形成的中國特有的數字人權保護策略,具有人本化保護理念、體系化保護規范、平臺化保護機制、技術化保護網絡、多元化保護策略等特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人權研究會理事戴瑞君表示,在數字時代,婦女和女童權利保障既迎來機遇也面臨挑戰。數字治理應貫徹人權主流化、性別主流化理念,努力打造普惠、包容、非歧視的數字時代。
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副主任唐穎俠圍繞供應鏈數字化轉型與人權盡責的模式變化、發展趨勢及多維治理方案構建進行分享,指出有必要在數字化供應鏈管理中納入人權視角,探索適應數字化供應鏈的人權保護方法。
馬來西亞人權委員會副主席諾·阿茲雅就馬來西亞法律如何遏制對兒童的網絡侵害作了發言,指出兒童權利保護必須注重保護兒童免受網絡侵害,為兒童創造良好的網絡環境。
阿根廷拉普拉塔國立大學國際關系研究所中國研究中心主任瑪麗亞·弗朗西斯卡·斯蒂亞諾介紹了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鄉村治理和數字融合發展狀況,指出資源不平等加劇了貧困問題,認為推進南南合作有助于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促進人權保護和發展。
華東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院長胡玉鴻作總結講話。全球人權治理高端論壇組委會/供圖
華東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院長胡玉鴻在總結講話指出,此次分論壇緊密圍繞習近平主席賀信精神,深入討論了數字時代人權理論的新發展,介紹了中國和其他國家在數字時代人權保障取得的新成就以及面臨的新挑戰,對于推動數字時代人權理論深入和人權實踐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所長、人權研究中心副主任謝增毅主持分論壇第一階段。全球人權治理高端論壇組委會/供圖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所長、人權研究中心副主任謝增毅,華東政法大學數字法治研究院副院長韓旭至分別主持分論壇第一、二階段。
華東政法大學數字法治研究院副院長韓旭至主持分論壇第二階段。全球人權治理高端論壇組委會/供圖
會議現場。全球人權治理高端論壇組委會/供圖